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58 《辽史》



穹庐里的春秋

  《辽史》也是元代官修的一部纪传体正史,全书共116卷,计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另附《国语解》1卷,比较全面地记载了辽代(907—1125年)的历史事实。
  与《宋史》一样,《辽史》也是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
  四月开始纂修的,但《辽史》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在至正四年三月(1344年)便完成了。要想修成一代之典籍,无论如何,一年时间是不够的,因而《辽史》完成之后,即成了二十四史中缺陷最为明显的正史之一。这一点既与如上所述的《辽史》纂修时间短促,元代史官不能仔细整理、考订有关;也与旷时日久、与辽有关的文献散佚太多有关系。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开国于公元907年,1125年为金所灭,共历218年。辽朝时,也沿用唐及五代各国的制度,设立有国史馆,修纂有起居注、日历、实录、国史等,但这些原始材料大部分已经散佚。元后期修《辽史》依据的主要是辽、金、宋人的著作中的第二手资料。原始文献主要只有以下几种:一、辽耶律俨的《辽实录》70卷。二、金陈大任的《辽史》。金灭辽之后,曾两次下令纂修《辽史》。一次是在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由耶律固主持修纂,由其弟子萧永琪最后完成的《辽史》75卷,但未刊行;一次是在章宗时期,因为皇帝的重视和支持,这次修《辽史》颇花了些功夫,时间长达17年之久,参加的史官除陈大任之外,还有党怀英、郝俣,移刺益、赵沨等十余人,最后由陈大任完成。后人一般称此书为陈大任《辽史》。不过此书亦未正式刊行。三、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原金朝状元,时任元朝翰林学承旨的王鄂,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修辽、金二史,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但因军事繁忙,时局未稳,没能实行。
  至元元年(1264年),王鄂再次建议修辽、金二史,时元翰林国史院也建立起来,但这一次也未见诸行动。以后仁宗延祐、文宗天历曾多次诏修辽、宋、金三史,都因正统问题的争论未决,义例未定,因而都未成功。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在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铁睦尔达世、右丞太平、参议长仙、郎中孛里不花、员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请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君臣同心、而且由脱脱裁定三史各为正统、从而彻底解决正统、义例问题的前提下,《辽史》才最后纂修成功。当时以脱脱为辽、金、宋三史都总裁官,《辽史》的总裁官是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太平)、张世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4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与金章宗时修《辽史》不一样,元代在组织撰写、成书,特别神速。从至正三年四月(1343年)始修,至次年三月便大功告成,只用了11个月时间。
  《辽史》所据资料既少,又匆匆成书,存在许多缺点便是很自然的了。因此,数百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批评和指责。清代史学家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对它都有过评论。概括地说,其缺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过于简略,以致漏载了许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建国后,曾几次改变国号,先称契丹、后称大辽、后又称大契丹、又后复称大辽。这样重大的事实,在《辽史》中竟然没有反映。又如从整体上看,《辽史》有116卷,卷数为《宋史》的1/5,而字数却仅47万字,只有后者的1/10。第二,记事前后矛盾。如《太祖记》载:
  “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因遣使谕其主乌母主可汗。”而《属国表》记载同一事件却说成是“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乌母主可汗。”究竟俘获的是毕离遏还是乌母主可汗?使人无所适从。第三,记事错误甚多。其中既有纪年错误,如《太祖纪》:元年(907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废其主,寻弑之,自立为帝,国号梁,遣使来告。”而据欧阳修《五代史记》等书记载:宋全忠自立为帝是在四月甲子,明年正月才弑济阴王;也有文字、史实错误,如《辽史》中记载道宗有寿隆年号。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第一,道宗先帝圣宗名隆绪,断无取祖先名字作年号的道理。第二,现在所见辽代碑刻、钱币皆作“寿昌”。
  因为以上诸种缺陷,学者们一般认为元初三史中《辽史》是最差的一部。但是,留传到现代的辽朝史料已经非常之少,《辽史》作为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辽朝历史事实的著作,其珍贵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辽史》保存了许多由耶律俨的《辽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二书所记载的许多材料,因而其史料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加上《辽史》在体例及内容也有许多为其他正史所不及的优点:首先,《辽史》立了许多的表,如世表、部族表、属国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幸表等等,内容极为丰富而且简明扼要,为其他正史所望尘莫及;其次,其《营卫志》及《国语解》的设立也是颇为独特的。前者的设立,为我们保留了契丹早期宫帐(斡鲁朵)、捺钵(行营)及部族的组织与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后者的设立则对在本纪、列传、表、志中出现的有关官制、人事、物产、部族、地理、姓氏等方面的契丹词汇作了译解,成了我们研究契丹语言文字历史的珍贵资料。正因为如此,《辽史》也能与其他诸正史一样,成为记载祖国各族悠久文化及历史文献的重要篇章。
  《辽史》修成以后,在元代只刻印了100部,但这一版本今已失传。以后明朝及清乾隆、道光及民国时也有刻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校勘本,是目前较好的版本。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