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12章 合作与竞争


  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在社会中生活,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是我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对许多人采说,“竞争”这个字眼儿带有一种反面的含意,它可能暗指不正直的行为,隐瞒重要的信息、利用别人的单纯和信任、或以某种不公平的方式使用竞争手段。然而,大量科学家们所做的研究却证实了竞争和获胜的重要性。他们断言:“获取胜利——在一场游戏,一顶运动或任何事情中——对于一个人的自尊心和健康都具有意义深远的积极影响。”事实上,获取胜利不仅影响一个人现实生活的质量,而且同样会改变他对未来的生活态度,取胜能建立人的自信心和鼓起高昂的志气。取胜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拼博获胜的需要,一种考验一下自身才能的需要。尤其是在今天,“富于竞争性”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褒意的评价,而绝对与倾轧或欺骗人无关。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树有长短,人分高矮,水有清浊,面分丑俊。形形色色的人们分布在社会的行行业业,任何工作的开展与完成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与合作,所谓“最可怕的对手就是你的伙伴,最好的伙伴能使你战胜一切对手。”
  台作与竞争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一对连体兄弟。

             超越他人的欲望激起竞争

  胜利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唯一的道路。
                  ——《走向男人》

  有一次,一位工厂经理垂头丧气地向他的大老板——一个全美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讨教,因为他的员工长期一直无法完成他们的份内工作,他为此束手无策。
  “你这样能干的人,”企业家问,“怎么不会使工厂员工发挥工作效率?”
  “我不知道。”那人回答,“我向那些人说尽好话,我在后面推他们一把,我又发誓叉诅咒的,我也曾威胁要把他们开除,但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还是无法达到预定的生产效率。”
  当时日班已经结束,夜班正要开始。
  “给我一根粉笔,”企业家说。然后,他转身面对最靠近他的一名工人,问道:“你们这一班今天制造了几部暖气机?”
  “6部。”
  企业家不说一句话,在地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6”,然后走开。
  夜班工人进来时,他们看到了那个“6”字,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大老板今天到这儿来了,”那位日班人说,“他问人们制造了几部暖气机,我们说6部。他就把它写在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企业家又来到工厂。夜班工人已把“6”擦掉,写上一个更大的“7”。
  日班工人早上来上班时,当然看到了那个很大的“7”字。原来夜班工人认为他们比日班工人强。他们当然要向夜班工人挑战。他们加紧工作,那晚他们下班之后,留下一个颇具威胁性的大“10”字,情况显然逐渐好转。
  不久之后,这家产量一直落后的工厂,终于比其他的工厂生产得更多。
  原因何在?
  让这位大老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明。“要使工作能圆满完成,”他说,“就必须激起竞争。我指的并非是赚钱的卑鄙手段,而是激起超越他人的欲望。”
  超越他人的欲望!挑战!是振奋人们精神的一项绝对可靠的方法。
  难怪伟大的火石轮胎及橡胶公司的创始人哈维·怀尔史东说:“我发现,光用薪水是留不住好员工的。我认为,是工作本身的竞争……”
  在这个工作的世界深处,还有着一种奇怪的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他得拼搏——拼搏以养家糊口,使他们居有其室、身有其衣;另一方面,他还得拼杀——拼杀以赶跑那些虽然新出现的,但却是同样可以致人死命的凶禽猛兽。合作和竞争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一对连体兄弟。新来的那个小伙子脱颖而出,办公桌对面的家伙锋芒毕露……,而且总还会有另外某个家伙,在同样的刺激下等待着一旦他蹒跚踉跄、力不从心的时候,就冲上前来取而代之。面对这些威胁,每个人似乎比在原始丛林中面对一头狮子更加精神紧张,小心翼翼。
  我喜欢把我自己看成是一名强悍的女人。可是比起同办公室的男人们来,我是小巫见大巫。有时我简直不能相信那帮家伙!一有好机会,马上抓过去,总是尔虞我诈,总是巴不得一把对方卡死,糟糕透顶。我是说,有的时候他们甚至斗得人仰马翻,鲜血淋淋。当然,我不是说他们喜欢这样。
  “强者生存”曾是我们那些部落祖先的原则。难道这个原则在今天这个文明得多的时代里有什么变化吗?假如说人们今天还坚持承认原始的本能的话,那是因为他们一如既往地切身感到,他们还置身于一座丛林中,哪怕在这座丛林有带薪的假期和养老金也罢。
  每周5天的每个傍晚,老张回到家来,自己动手,斟上一杯饮料,再斟上一杯,读完那张他在交通班车上就已开始读的报纸,进晚餐,然后坐下来看3、5个小时令人头皮发麻的电视节目,最后进入似醒似睡、断断续续的睡眠(往往还服了大剂量的镇静药)。当妻子想同他谈谈这一天的经历时,他心不在焉,而他自己也懒得和妻子谈谈他这一天的经历。问他哪儿不舒服,他就说:“没事儿”。“你要再问他,他就牙大电视的音量,如果你再追问下去,运气好的话,最后你也许会得到这样一个回答:‘我不舒服是因为我累了,我累了是因为我工作,所以让我一个人待着吧,因为我是在丛林里工作。’他永远都在说累。”老张妻子无可奈何的说。
  老张每天傍晚下了班搭交通车回来后如此精疲力竭的原因正在于此。尽管有玻璃和钢铁建造的大楼,尽管有现代派的装饰,尽管有空调、有地毯和舒适的家具,尽管有向窗外眺望美丽风光的办公室,尽管有喝咖啡的工间休息时间、午餐休息时间等等其它的优惠,尽管在日常工作环境里有全套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豪华奢侈品,但是他在其中工作的那个世界——大多数上班族在其中工作的那个世界——迫使他使出像他的那些毛发蔽体的野蛮祖先杀倒野猪或是保卫洞穴时使出的浑身解数来。
  说来也许令人发笑,在“工业时代的男人”的西装革履下跳动着的却是一颗“石器时代男人”的心脏。然而,只有当你眼看着人们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着亘古不变的攻击性和竞争性的方法去对待生活而居然感觉不到其中的痛苦的时候,那才真正的荒诞的。神话告诉我们:人们工作是因为他们喜欢工作。真理告诉我们:人们工作是因为他们相信不工作不行。他们也许(仅仅是也许)说对了。
  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唯一的道路、至少,在这个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世界里,求幸福、求生存的真理概皆如此。

             竞争不等于向领导挑战

  竞争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所喜爱的。
                  ——代尔·卡耐基

  杜朋和王彤6年前同时大学毕业,被分到了同一家事业单位,王彤如今是杜朋最直接的顶头上司,对此杜朋至今仍愤愤不平,并在人前人后多次声称要与王彤比个高下,看看到底是谁的能力强。
  “我是正宗的本科大学生,科班出身,而她王彤才是个小专科,又不懂业务,就因为会来事儿,会溜官儿,就爬得比我快,平时还总是对我指手画脚,这公平吗?”
  私下里,杜朋总是这样发牢骚。
  他还说他并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只是在一个各方面都不及自己的人的领导之下,实在憋气,这才决心向王彤挑战,声称要在下次单位人员调整中,与王彤公开竞争。
  结果不幸的是,杜朋又一次大败而归:王彤又升一级,成了正科,而杜朋则仍然是个平头老百姓。上级领导给杜朋造访的答复只是:“回去安心工作,下次考虑吧。”
  这回杜朋真的受打击了,他实在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又该到哪里去讨个公道。难道在这个新时代里,做个“富有竞争性”的人反倒生存不下去了吗?
  事实上,杜朋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并没有错,错只错在他不该同自己的领导那样公开地扬言要来个“才能上的比试和职位上的竞争”。天下不是没有公道,只是他要的那种公道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也许杜朋真的是比王彤能力强,但他却不该恃才做物,目中无人。说不定领导和领导的领导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没提拨他。用人和用才,自古就是两回事儿。也许上司正是用了王彤的人而用了杜朋的才。
  无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会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同领导比才能,更不要自以为比领导强而不服领导。
  同领导比才能无非有两种情况,第一,你自以为比领导强;第二,你确实比领导强。
  除了那些狂妄自大的人,当我们自以比领导强时,很可能是有真凭实据的。也正因自己有明显比领导强的方面,才会产生不服领导的情绪。
  问题是领导并不等于专家,但他是组织专家使用专家的。汉高祖刘邦在战胜最后一个对手项羽后,曾对手下说:若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张良);若论镇国安邦,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若论率军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但我能用这三个人杰,所以取得了胜利。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领导,未必一定要才华横溢技压群芳,他只需利用发挥手下人的才华即可。所以,上面在选拔领导时,并不是选择全能冠军,而有其他的标准。一个好领导既要谦虚又要自信。谦虚是指他能看到下级比自己高明的方面,自信是下级虽然比自己强,但自己能够正确使用他们。
  知道了好领导的真正含义,你就不会用具体的才能去傲视领导了。当然,也有那种才华横溢的领导,可他们就不是一般的领导而是秦皇汉武一类的人杰天骄了。如果非人杰天骄不能领导你,那么这也很难算是公道了。
  第二种情况,你确实比领导强,但这时更要分外小心,更不能有恃无恐,一般说来才能低的领导就不好相处。他们自卑因而敏感。所以你就更不要同他攀比能力。能力差的领导也是领导,他们的权力并不差,并且他们的权力可以决定你的才能是否能够发挥。
  有一次韩信与刘邦比才能。刘邦问韩信,你看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超过10万。刘邦又问,那你这样的呢?韩信得意洋洋地说多多益善。刘邦见韩信如此狂妄,就说,你比我强多了,可为什么你要受我控制呢?韩信也发现自己太藐视高祖了,连忙怕了一下马屁说,那是因为您虽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管将嘛。最后,刘邦还是因为对韩信的才能不放心,杀了他。
  自古以来就有“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的真知灼见。在人治社会里,官不如兵的现象很普遍,能正视现实的下级,决不会去同官比什么才能,而是设法获得当官的好感,以发挥自己的才干。
  如今是法治社会,领导很少有昏庸无能的了,但总还有不及你的方面。如果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不尊重他们的权威,那么你的才能也休想发挥了。
  才能是多方面的,有专业才能,有领导才能,你觉得顶头上司的才能不如你,你能说明他是哪种才能不如你吗?令我们不服气的一般是专业才能,而领导才能只有做了领导才知道是高是低。由此看来,上级重用你的顶头上司而不是你,就说明你并没显示出领导才能,你也没机会让上级放心,凭这点你不如你的顶头上司了。
  所以,虽说“竟争和自我表现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所喜欢的”,而且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竞争不等于向领导挑战——也许那是最悲壮的竞争,却也是最愚蠢的。

              竞争与合作是好兄弟

  一个中国人可以干得过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却干不过三个日本人。
                  ——日本民间流行语

  一位人类学家指出:“工作是现代人的头号组织。当一个人能够感觉到他自己是队里的一份子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手中有了权力,心里面也就会踏实起来,而踏实感并非是茕茕子立的时候所能时时体验得到的。难怪自古就有“人生自立要合群”的高论。因为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方面讲,单独的人都是无法自立、生存于世界之上的。
  自立与合群,是人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特别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普遍发展的条件下,要使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就必须把自立与合群结合起来,在竞争与协作中,全面发展自力与合群的能力。
  人生的自立与合群,蕴含着积极的竞争与协作。竞争与协作,都是人生进取与事业成功的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积极的、良性的竞争是应当肯定的。所谓竞争,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成功,并力求超过他人,成为先进者。这种竞争就是自立、自强、敢为天下先。在正当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下的竞争,能使每个人的智慧、才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从而大大提高人生的效率,实现理想目标。因此,只有在竞争中自立、自强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才能有整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没有竞争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此,竞争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此,竞争是群体发展和富有创造力的根本机制。
  但是,个人的竞争性要能够正常发挥,同时必须发展群体意识,积极与他人协作、互助。竞争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竞争者一方面要不怕强者,不怕嫉妒,敢于争强,力求争先;另一方面,又需要善于同他人协作、互助,增长群体情感和合作精神。事实上,竞争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谊鼓励和支持,情绪安慰及紧张后的娱乐,在交际和协作中,得到知识,增长经验,提高取得成功的能力。正是竞争激发着人们强烈的协作愿望和行动。
  从另一方面看,个体的竞争也必须以促进群体的协作为条件。如果竞争妨害群体的协作,削弱或破坏群体的发展,这样的竞争不但不能促进个体完善、社会发展,而且必然成为社会腐败、个体堕落的因素。因为个体只有以正当的目的、正当的手段,以正当的方式,进行竞争,才能有利于群体的联合与协作,那种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争胜斗强,就是常言所指的“害群之马”。
  这种又竞争又协作的人生状态能否实现?理想的模式固然难说。但在经验生活中,这样的典型还是有的。一般来说,日本人的人生方式,就是个体与群体并重、竞争与协作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日本人,不仅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和竞争取胜的精神,而且同时又非常注重集体意识,善于合作与协调。这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表现与自我克制统一的性格。美国历史学家埃德温·赖肖尔赞扬日本人无疑比多数西方人具有更多的集体倾向,而且在互助合作的团体生活中形成了这方面的高超技巧。但是,他又强调指出,日本人具有浓厚的个人意识,在把个人从属于集体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仍然保持着强烈的个性意识,顽强地表现自己,积极奋斗,干劲十足。
  据说,日本人流行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可以干得过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却干不过三个日本人。这话显然是说中国人有个人竞争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于集体协作,去发挥协作和整体的力量。这话有偏颇,也有道理。
  在人生过程中,正确地对待竞争,必须注意同他人的联合和协作,在联合与协作过程中,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又要注意把个人的作用同群体的力量结合起来。
  同事间的积极竞争,是在共同幸福、进步前提下的友好竞争。这种竞争本质上是一种竞赛,既要有求胜、成功的强烈愿望,又要搞好协作、协调、以正当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竞争,以利于共同进步和共同事业的发展。
  也许你知道S·胡洛克这个人,他是美国第一流的音乐经纪人。他跟艺术家们打了20年的交道:查里亚宾、伊莎都拉·邓肯、拔开洛华,这些都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家。胡洛克先生告诉卡耐基:“我跟那些明星们接触所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同情。对他们那种孤癖、固执、暴躁,甚至有些不通情理的怪脾气同样需要同情。”
  他曾经担任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查理亚宾的经纪人达3年之久。这位男低音风靡大都会歌剧院,但他的脾气很怪,象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孩子;用胡洛克先生的话说:“常常令人头痛。”
  有一回,查理亚宾在要上台演唱的那天中午,突然打电话给胡洛克。他说:“我的喉咙不舒服,象一块生的碎牛肉,今晚不能上台演唱了。”胡洛克先生这下可急坏了,但是,他没有同他争吵。他知道这样做只会把事情弄僵。于是,他马上赶到查理亚宾的旅馆,一见面就表现得十分同情。“怎么啦,可怜的朋友?”他很忧伤地说:“你的感觉怎么样?如果你不能演唱,我想应该把这场演唱会取消。这只不过使你损失一两千元而已,但是跟你的名誉比较起来,这算不了什么。”
  这时,查理亚宾叹口气说:“5点钟你再来一趟吧。也许那时候我的嗓子会好一点。”
  下午5点钟,胡洛克先生又赶到他的旅馆;仍旧是一副十分同情的姿态。他再度坚持取消演唱。查理亚宾又叹了口气,他要胡洛克过一会再去看看他,也许那时他会更好一些。
  7点30分,这位男低音终于表示同意登台演唱了。因为他得到了同情,他不能使胡洛克难堪。
  胡洛克对卡耐基说:“在那种情况下,同情他,是使他走上舞台的唯一方法。”
  人们需要同情,同情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感情基础。如果你拥有某种权力,那不算什么;如果你拥有一颗富于同情的心,那你就会获得许多权力所无法获得的人心。
  因此,如果你想让别人接受你的思想,和你更好地合作,不要忘了这一信条:
  对别人的想法和希望表示同情。

              有个性才有竞争力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有个性的你。
                  ——爱默生

  欧文·柏林(Irving Berlin)和乔治·葛希文(George Gershwin)这两人初识的时候,柏林已是有名的作曲家,而葛希文还是个每星期只赚35块钱的无名小子。柏林很赏识葛希文的才华,愿意付3倍的价钱请葛希文当音乐助理。“但是,你最好别接受这份工作。”柏林说,“如果你接受了,可能会变成一个二流的柏林;如果你秉持本色奋斗下去,你会是个一流的葛希文。”
  葛希文记下了柏林的忠告,果然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
  查理·卓别林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好莱坞竞争激烈、高手如云。鉴于卓别林的禀赋特征,好心地导演要他模仿一个有名的德国喜剧演员,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出路,而卓别林却一直不显出色,直到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戏路,而不再模仿别人。
  再看看我们周围,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有的人完全视集体为家,工作愉快、成就辉煌、惹人羡慕;但是也有的人虽然工作勤恳,却默默无闻——“我们科里有他没他无所谓。”老老实实工作的人,成就并不一定就在他人之下,但在竞争力上,两种人谁更得志得意却是大不相同。这就是因为,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中,后者失掉了个性,前者却不失为存在着自我。
  古往今来,总是那些富有特点。惹人注目的人比不声不响,毫无个性的人占优势。日本古代武士一向肯于在主张自我、表现自我上下工夫。他们在两军交战的阵前,声嘶力竭地呐喊,为的是让大家都能看到自己的奋勇行动,以求先声夺人,增大胜利的可能性。
  只有在未被他人注意到的方面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才能真正使自己发展起来,从而在竞争中更占优势。
  有时,人们会有些可悲的品质。一些本来只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把它做为自己一个人的秘密,悄悄去做就是了,但有时会忍不住偏要说给人听,以致使自己处于众目睽睽的处境之中,失去了行动的最初动机,以致痛苦不堪,反而不得已半途而废。那些戒烟者在告诉别人“我从上个月开始戒烟了”以后的遭遇,不常常是上述情景吗!
  重要的是无言的行动。一个人若能让人感到其成功出乎他人的意料,“真没想到,他竟能做成那样的事情”,这样的人才算是一个高雅的人。
  过分或过早宣传自己打算要职的事情,其结果经常是可悲的。在人们尚未关注的领域里,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才能,其本身便是一种乐事,如果碰巧与他人的关注相同。也是很有趣的事。至于一个人暗自高兴,禁不住笑出声来的时候,那更是加倍地享受了欢乐。
  一位机关干部写信给一位作家说,他因为自己说话口音太重,极少在会议上发言,以至领导和同事们都认为他没能力、没思想、口才差,心里十分苦闷。作家回信说:“中国这么大,很多地方的人差不多都有口音,不必为此自卑苦恼。只要能正确地把“我”这个字说好。慢慢就会看到变化了。”
  果然,几年后这位先生又给作家写了封感谢信。信中说,他正是按照作家的提议。时时都注意拼命去讲好一个“我”字,而不再担心其它,久而久之,他便感到了一股自信的暖流,觉得自己其实有好多优点,好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没有必要为了同别人的谈话声调一样便否定自己的个性。如今,他已经被晋升为处长了。而成功的唯一经验便是:“成为你自己。”
  一位女子,在说到自己如何从苦恼中跳出来,找到自己的时候说:小时候,我是特别敏感和腼腆的孩子。我身体很胖,我妈是个旧脑筋,她总是说:衣服要捡宽松的穿,这样才能穿得久。因此,我总是穿着又肥又大的衣服,结果显得更臃肿。我不敢去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只要可能,我总是远远地躲避着他们,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自己是非常惹人讨厌的。
  长大后。我嫁了人。我的丈夫是一个自信的、泰然自若的人。我很想模仿他,可是做不到。我开始变得神经质,成天躲在家里,不敢见人,甚至连门铃的响声都害怕。我很伤感,越来越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好见次想自杀。
  一个偶然的提醒,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有一天,我的婆婆谈起她是如何把孩子们抚养大时说:“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始终认定他们将成为他们自己。”这话提醒了我,一刹那,我悟到自己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伤感,就是因为我非要把自己塞进一个不适合我的模式中去。
  仅一夜之间我就变了!我开始成为我自己。我研究自己的个性,我研究自己的长处,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打扮自己。我还出去交朋友……今天,我已经是个十分快乐的人。在教育孩子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们讲我从这些痛苦的经历中得到教训:不管情况怎样你都要成为你自己。
  的确,当我们一旦了解到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就会扬长避短,用自己独特的长处去与他人的短处相竞争,而不是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家的长处相撞去,这样才会成功,才会有竟争力。
  爱默森在散文《自恃》里说道:“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段时间确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这个世界,没有天生的输家,只有天生的追随者、模仿者。

            “只问耕耘”者不会脱颖而出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今天有些行不通了,这也许是时代的悲剧,但确是历史的必然。
                  ——周洪

  “只间耕耘,不问收获”是中国知识分子们信仰的数千年的真理,意思是只要你辛勤耕耘,收获自然就有,不用你操心。
  然而这条宗旨,在今日的办公室里似乎再也不合时宜。尤其是在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大公司、大单位里,所有的有利职位都是僧多粥少,越是“只问耕耘”的人,就越是没有出头之日,因为隐没在人群中,领导者们根本无暇看到他们。于是,做个沉默者,便只有吃亏的份儿了。
  过去,我们的父辈们每每担心我们会因年轻或眼光短浅,不肯踏踏实实地付出劳动,所以常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只问耕耘,少问收获”,要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认为只要我们播种过、劳动过、辛苦过,就对得起自己了,这一生就没白活,至于收获,那是利禄之徒考虑的事,为我辈所不耻。况且上天总是公正的,收获一定属于那些辛勤耕耘的人们。
  但是上天有时候好像真有偏爱,大家都付出一样的劳动,可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当然我们可以洒脱一点,聊以自慰,但背地里,作为一个商品时代的年轻人,谁不希望过得舒服一些呢?有一所属于自己居住的房子,能够买自己喜爱的家具、家用电器,订一些自己爱看的报刊、杂志,业余时间去歌厅、舞厅放松放松,来了朋友,不用再为做饭而忙忙碌碌,累个半死,可以消消停停地请朋友到餐厅谈天说地……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自己的同学、朋友,几年不见,聊起天来,眼里多半都是收获,这个当官了,那个成了专家。这时候是最刺激人的。一些平时“只问耕耘”的人,回首往事,不由黯然神伤,顿生感慨……
  谁不愿意脱颖而出,一鸣惊人,可到底怎样做才会既不失原则,又不属轻举妄动呢?
  重要的课题就是:
  △主动表现你的进步
  举个例子,你初就新职时,有些工作上的技巧不够纯熟,甚至可能出错,但在努力学习之后,你早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并有信心不再出错,到了这个时候,你就有必要向上司指出你的改进,面不是静待上司自己去发现!
  怎样表示才最理想?当你给上司呈上一份报告书,必然要向他解释一切,这时你可以在最后表白一番:“记得我以前犯过这种错,幸亏有你指正,我早已明白了犯错的原因,如今再也难不倒我了,想来,我该多谢你!”上司飘飘之余,已无形中接收了你要表达的讯息。
  许多人梦寐以求有个好上司——凡事肯教导,凡事肯出头,总之疼爱有加,偶尔还在私人时间请你吃饭消遣。可是,日子一久,你会发现自己在工作上全无进步,而上司似乎亦无意让你担当更重要的职务,叫你好生纳闷。
  其实事出有因。请反省一下:平日你是否有欠独立,凡事依赖上司?事无大小,俱不敢妄作决断?就是私人消遣,也永远请上司做主?
  不少上了年纪的上司,喜欢一些精乖年轻的下属,既可使自己心境年轻,又可视为“宠物”,对私人而言,美妙得很,反过来看公事方面,上司虽则疼爱你,但事实告诉他,你难以独当一面,他又怎敢冒险委以重任呢?
  所以,你的形象必须改变过来。遇上一些小问题,大胆地出主意吧!别以为凡事禀明上司是尊重他,你能够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体,他会更开心的。此外,不要永远被动,主动去承担更多工作,遇到难题,请上司提意见,但仍由你自己去决定执行的方法。让人家看到你独立的一面吧。
  △巧妙表示你的倾力合作
  有人见了上司就噤若寒蝉,一举一动都不自然起来,就是工余聚会,也尽量与上司保持一定距离,因为觉得话不投机,如果硬充热络,似乎太碍脸面了。如此下去,大家的隔膜肯定会愈来愈深,对你实在太不利了!一则上司永远对你不了解,有较好的空缺,也不会想起你来;二则你予上司的唯一印象,会是怕事和不主动,这肯定是你青云路上一大屏障。另有些人恰恰相反,恃熟卖熟,不分公私,常直呼上司名字,或拍肩头,调笑等,这样也是颇危险的,因为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上司,或者弱点和优点都被人洞悉,要对你不利就太容易了。与上司之间,应维持友善融洽的气氛,大家才可以合作愉快。你上司自有他的工作范围,所以你切莫事无大小都有紧急事故。至于较重要的决策,则应和上司在事前商量一下,并定时告诉他工作的进展。当然,你绝对有权利与上司意见分歧,但不能持敌对态度,应尊重他,以他的意见为最终决定,表示你的倾力合作。
  △八小时外的“应酬”莫挂免战牌
  有些上司喜欢与下属打成一片,希望上下一心,工作更加畅顺。所以,要主动地搞些工余活动,如做东请大伙儿吃午饭,游泳或野餐等。
  参加这些场合,许多白领人士会显得十分不自然。他们当中,认为自己地位低微,与高层人士根本就谈不扰,而且没有资格与他们同一伙,于是,处处表现得腼腆,一脸的小家子气。
  例如,老板坐着的一张桌子,你便不敢坐下,宁可挤到另一张已坐满同事的桌子去,既怕要“应酬”,更怕因紧张在老板面前“失仪”。
  这种表现完全是不成熟的,要是一直采取此种态度、恐怕就“永不超生”。
  既然是工余活动,所有在办公室里的等级和习惯,都应该暂时摒弃,投入群体活动,好好享受现场的各种消遣活动。
  卸下了工作的包袱,人们自然会变得轻松,各种本能也表露无遗。你只须将自己与上司、同事等同对待,凡事就会变得自然了。
  大单位常在节日搞些如舞会、郊游等活动,有些不善应酬的人士总是挂兔战牌,这样做对工作绝无益处。许多上司特别重视集体活动,因为凭着比较轻松的场合,他可以跟雇员多接触,了解他们,如果你屡屡缺席,试问老板怎会记得你?而且在悠闲之中,互相沟通较容易,更可以在不知不觉间与老板熟悉起来。
  别以为上司都有架子,其实只要你自然一点,他们的反应和幽默感跟普通人没有两样。何况,上司多会认为缺席者对公司缺乏归属感或是与同事不和。有一个欠佳的形象是划不来的,所以无论你多忙,也务必抽点时间去参加所有单位聚会,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到一下。如你心情恶劣,实在提不起兴趣,想一个理由,向主办者打个招呼,告诉他你很想参加,但没有时间,或者你将要度假去,请预先告知你会缺席,并表示歉意。要是你有空参加就最理想了,这是一个让别的部门的同事和上司们对你有更深了解的机会,又或许,在如此场合中,你可以得到好些有关单位的“独家消息”,对你的工作有莫大帮助。
  凡有聚会皆拒绝参加,只会令上级有“你不合作”之感,连下属也大有可能觉得你诸多作态,你以为这种形象,对你是好的吗?既然人在江湖,何不积极一些,将派对视为一种你喜爱的节目,寓工作于娱乐,叫自己也开心一点呢?
  不能拒绝参与,就应该尝试去使自己投入。想一想,在这些场合中,你可以见到不同的同事在办公室以外时的性情。或许,你会发现不少有趣的事儿。还有,能够认识上司或下属的伙伴儿,或多或少也让你对他们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不要总是唯命是从
  差不多所有雇员对雇主都是唯命是从。其实,这并非是万试万灵的。
  你的上司会富有同情心,全力支持你的工作,在每一方面都足以做你的典范;但也可能是粗鄙、蛮不讲理的,所以,与他相处,是对你的忍耐及才智的一种挑战,但为了要成功,你必须尽力而为。
  你最好对上司的期望清楚了解。例如你花了足足两天时间做好一份报告书,始发现你所做的与他所期望的不符,那种挫败感实难忍受,何不事先向他发向呢?既避免废时失事,也免给上司一个草率的印象。
  当上司送给你过多的工作时,坦白告诉他:如果你照样执行例行的打字工作。必会影响要做的报告书。一个通情达理的上司,当知道你是为公司着想而推辞工作,会更欣赏你!此外,执行分内工作只会获得酬劳,却不会赢得赞赏。所以多主动帮助同事做事,多发问、多提意见,凡工作交到你手上,先了解清楚才做。甚至拒绝上司,上司一样会对你另眼相看的。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今天有些行不通了,这也许是时代的悲剧,但确是历史的必然。作家周洪曾经这样感慨地说过。
  虽说我们无法也不必去逆转历史的取向。但至少我们总应该学会的就是顺应历史。唯如此,你才有可能在熙熙攘攘的现代化办公室里尽早脱颖而出。成为合作中的主动方,竞争中的胜利者。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