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11章 适应新环境


  繁忙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高迅的转动着,而人员的高度流动更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的择业态度,就来观念,以及从业目的等都有了深刻的变革。如果在半个世纪前,一个青年人天天朝秦暮楚、时时更换着自己的兴趣和从业方同的话,定会被老人们训作“不肖之子”,被世人们笑为没有出息。而今天,据一顶最新的调查表明:如果按一个人的平均正常寿命为75岁算的话,那么当代中国人一生中平均每人会更换11次工作单位或工种,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大概每隔五六年便会由于迁居、跳槽、调动、辞职等等原因而改变一次工作地点或工作性质。
  那么随之而采的问题便是,像我们的父辈们那样一生只是长久地生活在某一两个工作环境中,从而也形成了一种长久固定不变的同事关系和交往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某两个人能共事三四年就足够有资格称老同事,而那种一辈子不必去换新环境、交新同事的情形几乎灭绝。因此如何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尽习能地受到新同事的欢迎,尽量地了解一个陌生集体的种种情况,以便为日后发展打根基,已经成为现代上班族所人人都关注的大问题。

              人人都爱先入为主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门票。
                  ——代尔·卡耐基

  初到一个新环境,人大都有紧张、陌生之感,但只要抓住“人人都爱先入为主”这个特点,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条策略入手,就不难让新同事对你好感倍增,令你由被动到主动。
  以貌取人固然有失偏颇,但换个角度也不无道理。因为萍水相逢,互不了解,而你的尊严却首先毫不客气地作为第一信号打入了对方的眼底。机敏的人仅在这一瞬间已凭着心理定势给你对号、打分了、而且这种自我经验又极其固执,人们总是最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断。有的人费尽心机,却一辈子老不景气;有的人却办什么事情那样得心应手,物顺人从,似乎宏运天降。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人的整体“形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生丽质当然得天独厚,但后天弥补也占很大的比例。世上真正一点不美的东西是没有的。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形成个人与众不同的风格,都可塑造百万人之中“典型”的“这一个”,以各自不同的魅力而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乃至于钦敬。
  △穿着得体、举止大方
  中国有句谚语:“人靠衣服马靠鞍”,还有一句:“人要衣装,佛靠金装”。
  衣着对一个人的外表影响非常大,大多数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可说是从其衣着开始的。特别对办公室人士而言,衣着本身就是一种武器,它反映出你个人的气质、性格、内心世界。
  一个对衣着缺乏品味的人,在办公室战争中必然处于下风。因此,从现在起,立即要注重你的衣着。
  在多数机构里,其实存在着一套不成文的穿着规例。尤其是行政级人员,选择根本不多,所以没有人胆敢标新立异,令自己鹤立鸡群。一旦这样做,意味着这个人离群独处,肯定备受来自公司、上司甚至同事的压力。
  你起码需拥有四至五套西装——其中包括浅蓝色及浅灰色各一,浅黑也不错,令你显得更具权威。蓝色或灰色细条子也很理想,但切勿穿着宽条子的西装,这令你看来像摇滚乐手。
  衬衫方面,白色仍然是最流行最普通的,浅蓝色的也不差,但万不可穿着太炫目、太俗气的颜色。
  至于服装的质地,未必要过于高贵,只要能达到整洁、笔挺的效果,也就可以了。
  举止潇洒,神采奕奕,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叫人俗虑俱消,使人相形见绌,被你的非同凡响的气度摄住。如能与你相识,他会受宠若惊,觉得三生有幸。
  风度乃气质的外化,它比清秀的面目更有魅力。外形的模仿很难奏效;因为它是一种精神上高度的洒脱、自由、无拘无束,无视人间烦恼、俗扰,“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胸中陈兵百万,如人无人之境,超脱、飘逸。一个小肚鸡肠、鼠眉狐嘴的人,永远不可企及。
  万般形态,皆成性格。热情、泼辣、干练、敏捷,也是风度,不必强装风雅、文静、温柔、羞涩。只要有一个中心,真实、自然、谐调,就是风格,都可形成风度。“东施效羹”只会适得其反,“含蓄”、“豪放”都不失为美。表现适度,都可取得迷人的风采。
  △有交往价值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结交需胜己,似我不如无”。人都有向上的心理,都崇尚有价值的东西,崇拜值得钦佩的人。如果你给他的感觉是个窝囊废,平庸之人,他就觉得没有必要与你浪费时间。所以你就是谦虚也万不可表现得自卑、委琐、自抱自弃、自惭形秽,必遭别人轻鄙,你必须处处表现从容自信、干练、有条不紊,不亢不卑,仿佛胸有百万兵。要给他这样一个感觉,此人能干,非同寻常,可为我之师,同这样的人交往对我有利!例如,有位记者觉得有必要结识一位女列车员,好报道车上先进事迹,她花5分钟的时间便“发展”了这位朋友,而且后来真的成了知己。当她们熟识后,那位列车员带着诡秘的眼神说道:“从你上车的那一刻起,我就从拥挤不堪的众人中把你注意上了,你超凡脱俗、聪慧神秘的仪态,当时就使我一惊:“这个女人不寻常!要认识她,才好呢!”
  第一印象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初见陌生的新同事,不要看见对方似乎冷淡、高傲、便望而却步,不敢唐突热情。要知道“日疏愈疏,日亲愈亲”,相信自己的热情能融化任何冰山雪岭,何必非等别人先开颜?了解新环境的最有效方法便是主动出击,热情袭人。情感是有迁移性的,对方不是石头,必受感染,即使先有冷漠,也一扫而光,觉得与你“似曾相识”,“生人”的距离顷刻而破。
  △良言一句三冬暧
  称呼,往往是待人接物时说出的第一个词,它好象是一个见面礼,又好象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想,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务、级别等具体情况和交往的场合,以及双方的关系来决定,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形式。
  过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问看已近黄昏,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在着急,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背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5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5里,5里,什么5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5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投转马头往回赶。追上那位老人,急忙回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头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很广,是因为它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简单的称呼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第一印象的唯一参照物,取悦人容易之极,得罪人更是容易之极。
  一位副科级领导始终对科里新来的那个大学生没有好感,私下里,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是为什么:从小伙子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口口声声高喊他:“陈副科长”。而别人都叫他“陈科长”的……

         思考+观察+“顺风耳”=新局面的打开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想的,会想的不如会干的。”
                  ——某企业家成功心得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多观察、多思考、多探听、少说话是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最明智之举。
  但如你知道同事们对新来的你都颇感兴趣,却又故作平静地在一旁观望你的方方面面时,你会如何给人家正确的印象?
  在刚开始时,你应该主动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避免创造出刚好与你预期相反的印象。你是个陌生人,那就是缺陷。
  听!听会让你确定别人想要什么。他希望留给你什么印象?或希望你喜欢他?还是受尊敬?
  同意他的特定观念,你就可创造出你想要的印象;你可以强调他怎样让你印象深刻,你多么喜欢或尊敬他。不久之后,他会让你意识到,哪些是他喜欢在别人身上发现到的态度和想法。
  最好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去找什么是他认为最糟糕的印象,而去避免名。
  一般而言,事先你就要知道要给人的好印象是由哪些组成,还要知道什么会弄糟了它。大部分在想给人好印象上遇到麻烦的人,不是不知道人家期待他们什么,就是不知道情况严重到要全副武装,他们对这件事太马虎。很少人在知道别人期待他什么之后,还不知道怎样在某种状况中采取行动。通常只要花点时间就能了解,最好用耳朵听。绝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印象留给运气去评定。
  要决定什么是人家期待你的态度,就得考虑:
  1.新同事是什么样的人(比如:依赖、自制、好斗)。
  2.新同事的目标为何(被爱、保持自制、赢得尊重)。
  3.他害怕什么(失去某人、失去控制、丢脸)。
  作一个针对他的目标的计划,把他的恐惧也考虑在内,首先避免讨论他们。
  要创造出最好、最持久印象的方法,就是去找那些和你兴趣一致、志同道合的人。
  要接近一个难以取悦的人,就不要想冒犯他。这意味着你应该试着让他解释他的态度、意见和评语,当它们与手边的问题有关时。你毋须一定要同意他的看法。的确,假如你不能,就不要假装你能同意。但是,要很有耐心地听别人怎么讲,让人家感觉你赞成他。记住这种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你都十分猜忌,随时都准备好要指出你缺乏真诚的地方,如果他真挑到了,你就再也没有机会说服对方任何事了。
  如果你不能让人相信你是真的同意,就不该假装同意,但至少也不要明摆着坚持反对的态度。相反,应该表明你没有确定,需要知道更多情况,对方会乐意告诉你更多。不要想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只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表达更多他的感受。他说得愈多,他对他的了解就愈清楚,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有可能同意他某些与你接近的想法,以及利用倾听的力量,来改变他的立场。
  一般而言,人们喜欢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来看别人。如果你需要一个恶棍,你就会找到一个。大致而言,人们把别人分成两大类:他们“像我”或“不像我”。无论是用统御、控制、赢得争辩、处理、领导、教导或其他影响别人的方法,首先都得先了解有哪些特质会使对方符合“你我”的这一类别。
  只有在你了解到“像我”这样的标准对对方的意义时,你才有希望接近他。要创造出一个胜利者的风范,就是要让别人相信,你们彼此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即便如此,交浅言深也仍然是初到新工作环境的人所应该避免的。
  焦先生刚刚调入某局一个月,一个月来由于他处处小心做事,每每笑脸相迎,所以同事们对他的态度也颇为友善,竟不曾遇到他所担心的任何麻烦。一天全科室的人决定一块儿去餐厅聚餐以度周末,也邀了焦先生。席间大家有说有笑,无所不谈,其中有一名同事与焦先生最谈得来,几乎把局里的种种问题,以及科里每位同事的性格、缺点都尽诉无遗。焦先生一时受宠若惊,加之对局里的人事一无所知,属实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无言不尽”的同事,彼此显得相当投机,于是开始放松自己的防卫,便将一个月来看到的不顺眼,不服气的人和事通通向这位同事倾诉而后快,甚至还批评了科里一两个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不料由于对这位同事了解甚少,这位同事竟是个翻云覆雨之人,不出几日便将这些“恶言”转达给了其他同事,立刻令焦先生狼狈之极,也孤立之极,几乎在科里没了立足之地,这时焦先生才如梦初醒,悔不该一时激动没管好自己的嘴巴,忘记了“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由此看来,初到新环境中,必须学会与同事保持一段距离,凡事采取中道而行,适可而止。在大家面前不要轻易显露行动及言行,学习做个聆听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同事,避免建立任何小圈子,对谣言一笑置置,深藏不露,如此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打开新局面,成为办公室中的生存者,而非受害者。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不要把自己看成别人的阿斗,也不要把别人看成自己的阿斗。
                  ——鲁迅

  外圆内方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它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事哲学。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领悟并运用好这一处世良方,那么任何新环境都不难适应,而且也永远不会惧怕面临新环境。
  船头,为什么不是方形而总是尖形或圆形的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波,时时有阻力。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生活是这样告诉我们: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即使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末酬泪满襟的结果。
  为了绚丽的人生,需要许多痛苦的妥协。
  旧中国,在封建高压下,为了维护人格的独立,许多正直而又明智的知识分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不是锋芒必羹,义无反顾,而是有张有驰,掌握分寸。1935年,蔡尚思写就《中国社会科学革命史》时,前辈欧阳予倩曾谆谆告诫这位青年史学家:“秉笔的态度自然要严正,不过万不宜有火气。……可否寓批评于叙述中呢?”他建议以“纯研究的态度”作进攻的“挡箭牌”,书名宜改为《中国社会思想史》。最后,欧阳予倩感叹谓:“蔡先生,我佩服你的努力,可是思想界的悲哀,谁也逃不掉呵。”不过,这些知识分子在方式方法和局部问题上,可以委婉圆润,有所妥协,而在事关大是大非、人格良心的原则立场上却毫不含糊,旗帜鲜明。
  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之一黄炎培即是典型。“取象于钱、外国内方”是他亲笔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第三方面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当蒋以“教育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人伪“国大”泥淖时,黄却不为所动,答以“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
  外国内方是一种微妙的、高超的处世艺术,它是近代独立人格在东方专制国度里可喜又可悲的变形。它维护了人格独立,保全了人才的精华,也多少损伤了自由的尊严,使他为把握正义和生存的平衡艰难地度量着。
  然而,只圆不方,是一个人面玲珑、滚来滚去的“○”,那就失之圆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处在人们可以想象还是无法想象的困境,他都矢志不移、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求对人类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这,便是所谓的“方”。
  许多孩子们都会津津有味的给家长讲这样一则寓言,竟常常令他们的大人沉思不已:
  一天,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他们寒暄一番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龙王说:“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说完,问青蛙:“你呢?你的住处如何?”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萍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沃沃,白石映天。”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青蛙在龙王面前表现了充分的自信,龙宫固然美丽,我青蛙的居所以也别其一格,可谓不卑不亢,只有心灵健全的人,才可以切实地做到这一点。这又是方的另一种表现。
  不卑不亢,从根本上讲就是平等待人,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骄纵。地位有高低,学问有深浅,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人是需要彼此尊重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人不惜降低自己的尊严,去逢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哪怕被逢迎者对自己傲慢无礼也罢。这种“卑己而尊人”的做法委实不妥!
  一个人只要不是情操低下,行为卑劣兼酒囊饭袋,那就无论其地位高低、能力大小,各种条件好坏。都应有充分的自信而不应自感低人一等,这种平等观念是人际交往中所应具备的态度和风度。
  如果即将踏上新的工作岗位,如果你已经面临在新环境中打转儿,那么请接受我们的忠告:收敛锐气,先做个“外国内方”的人,但却不要屈服于他人。

            社交恐惧症影响环境适应力

  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

  我们之中有一部分人可能很乐于享受冒险的乐趣,去尝试一些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比方说:大胆地告诉上司自己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游历或冒险。
  但另有一些人却是属于谨慎保守派的。如果肯定上司不会发怒或开除你的话,那你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吧!到陌生的地方去?好呀!但保证不会被人骗吗?冒险?算了吧!何必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这就是这些人的想法,他们喜欢生活在原有的框框之内,他们害怕新事物可能带来伤害。甚至害怕社交、害怕上班、害怕无休止的寒喧、交谈,以至被人戏称为得了“社交恐惧症”。
  虽然社交恐惧症的成因很复杂,根据最一般的心理分析,自卑和害羞是两个人不可忽视的因素。患有这种症状的人,很难自然地与人交往,因而常常处于某种孤独状态,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
  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可称是一个自卑感较强的姑娘。自从她踏进贾府以后,她就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悲痛心情,虽有贾母疼爱,但终因家道衰落,来自他乡,内心深处处处感到与其他姑娘不平等。这位苏州才女又自尊心极强,加上生性内向,于是每当各种聚会场合,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便独处一隅,郁郁寡欢,不愿多与他人主动交往。正是林黛玉的这种极度自卑感,妨碍了她与众姐妹的融洽相处。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不少见。
  自卑心理是完全可以战胜的。首先要增强自信心。其实,无论在哪种社交场合,人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大可不必自惭形秽,以为低人三分。因为自卑,有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这多半是自己低估了自己的缘故。而如果别人有轻视自己的行动,那也往往是自己不恰当的躲避行为所造成的。由于游离于正常的交往日子之外,别人就无法对你作出正确的判断而造成疏远、冷漠等,这又反过来强化了你的孤独感,造成恶性循环,从而使你显得更不合群。改变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是抛弃自卑感,大胆率直地进入各种社交圈子,在互相交往中,双方即会暴露自己的才华,从而逐渐学会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其次是要忘掉自我,害羞的人都过分注意自我:我这样说话好不好?我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满脑子转着这样的念头,结果越想越紧张。越紧张越拘谨,如不及时摆脱这种窘境,势必导致交往失败。如果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眼前的交往对象未必比自己高明,或许他也羞怯得害怕。在这种充满信心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变得坦然自若,镇定沉着,而精神上的忘我和放松一旦形成,正常交往的条件和气氛就出现了。
  另外还要加强实践,勇敢地率先迈出交往的第一步。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已经指出的那样:一次成功的社交经验,会极大地破除社交神秘感和增强自己对社交的自信;多次成功的体验,就会使人形成对社交的新的条件反射,学会自然大方地与任何人交往。归根到底,没有天生的社交活动家,社交恐惧症的最后根治,只有在反复的社交锻炼中才能实现。
  恐惧被视为是懦弱的表现,一个人往往不仅感到恐惧,而且怕被知道自己有什么恐惧。但美国总统罗斯福却完全超然其外,因为他说过:“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有求”未必“必应”

  在你的‘是’周围设定界限,不要为说‘不’而担心或羞愧。
                  ——戴维·丰塔纳

  有的人为了使别人对自己有个好印象,或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完不成的。因此,当同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他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这里,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都是于事无补的。
  我们知道,言而有信是做人的信条,也是同事间往来信任的基础。明明办不成的事却承诺下来,到时不仅让人失望,还可能耽误他人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办不成,你可能找别人办或想其它的法子,但你答应了却没有办,这样做,就会伤了情义。
  当然,拒绝别人的要求也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一所“说话技巧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拒绝并不是简单地说一句:“那不行”,而是要讲究艺术:既拒绝了对方的不适宜要求,又不致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损害彼此的关系,因此,实际做起来也并不那么容易。
  拒绝人的时候,应努力以一种平静而庄重的神情讲话。对于一个客气的拒绝,人们是不能非议的。
  如果您想避免生硬的拒绝,还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建议,但要符合情理。
  假如您的一位同事想把本应该由他自己完成的任务转嫁到您的肩上,也许您会出自本能地答到:“哎呀,你的事我可干不来。”
  为了慎重对待,或许您应该这样对他说:“我很愿意帮您的忙,但实在不凑巧,我手头上的自己那份工作还没干完。依我看,就您的能力和素质来看,您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您不妨先干起来。或许我能帮您干点别的什么?譬如说我今天要上街买东西,能顺便能您带点什么吗?”
  这样,既有拒绝,又有一个相反的建议,对方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们有时也会要求别人帮忙,也很可能遭到对方的拒绝。这时,不妨自己把话打断,干脆表示没有关系,反过来还要安慰对方几句,请他不必介意。拒绝您的人在不好意思的情况下,说不定下一次有机会时还真的可以帮您的忙呢!
  “有求”未必“必应”。

              境迁不可“青白眼”

  我愈老愈相信热忱是成功的秘决。

            —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总经理

  一旦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就等于从一个刚刚略微平静的战场又转人另一个即将开战的阵地——重新进行永无休止的人际交往。在这场新战役中,你既不能输,输了没前途;却又不能赢得太早,否则将立遭“群攻”。此时脑冷心热,才是适应新环境,以便循序渐进的关键。
  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提出“冷静的脑、温暖的心”这一观念,曾广为流传。的确,脑冷则有理性,心热则有感性,理性与感性缺一不可。上班族,心不能冷,否则淡泊一切,“如何工作”脑不能热,否则乱了方向,做事常做错。
  对于上班族而言,既已选择了走了这条工作之路,既然选择了这家公司、这个组织,就得带着热情工作。《热情生活》一书提到:“热情生活不是口号,而是最快乐的人所具有的生活态度,如此才能拥有光热四射的璀璨人生。”
  然而,也有人提醒我们:“人生的风景,需要我们用热心。以冷眼,横看成岭侧成峰!”他就是知名作家刘墉。他的畅销书《冷眼看人生》写了许多做人做事的故事,每个故事似乎都很无奈,透露出丑陋也是真实人生的一部分。上班族往往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到类似自己工作环境的残酷写实一面。
  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的人,都怀着满腔热情,然而,这份热情很快就被冷酷的现实击垮,变得心灰意冷。
  心灰意冷的原因,不一定是工作不顺利,而是人际的问题。你的新组织内恐怕也会出现以下的人际症状,让你心寒:
  1.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2.谗、毁、诬、陷,随处可见。
  3.自己人互扯后腿。
  4.张冠李戴,嫁祸于你。
  5.对方设下圈套害你吃亏上当。
  6.捏造伪造不利于你的证据。
  7.捕风捉影,散布谣言。
  8.旁敲侧击,笑里藏刀。
  9.在你和好友间制造是非。
  10.在你和上司间挑拨离间。
  这些常见的现象,使许多人在人际交往中遇挫。不少上班族不得不明哲保身,“冷眼”看工作中的伙伴,免得自己吃亏上当。“冷漠”应付同事,免得太熟悉了,什么秘密都被对方知道。“冷淡”处理办公室的社交活动。渐渐地,也就被大家“冷落”,坐了“冷板凳”,对别人自然“冷酷”。
  听到同事“冷嘲热讽”和“冷言冷语”,是最难受的事,被“放冷箭”,更是气人。孟郊有首诗:“冷剑何处来?棘针风骚骚。”描述冷箭如针刺人,真是坐立难安。
  但是,大家冷来冷去,形同路人,如何能一起工作呢?如何能执行同一任务?这是对“做事”不利。更何况,大家冷漠相对,办公室成了“冷冻库”,零下的温度谁果得住?这是对“自己”不利。面对这么多不利,一定要想想办法去解决。
  解决的方法当然不能再依赖“冷”,光靠“温”也是不够的,而需更多的“热”。热的心是首要,对工作、对同事都积极。热的态度,如关心同事、见面打招呼,买些小东西,参加大伙活动,写些小卡片……都是方法。此外,不苛责、不强求、不批评、不论断、不说长道短、不袖手旁观……都有助于改善冰冷的气氛。
  同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想得到新环境、新同事的认可和接纳,必须得首先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怀。从一开始就要讲真话、实话,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要以你的坦率获得新同事的好感和爱戴。正如谢觉哉老先生在一首诗中写道:“行经万里身优建,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
  有一个英国作家,名叫哈尔顿,他为编写一本《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的书,采访了达尔文。达尔文的坦率是尽人皆知的。为此,哈尔顿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到这些话,谁不为达尔文的坦率与真诚鼓掌呢?按说,像达尔文这样蜚声全球的大科学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问题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甚至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有谁会产生异议呢?但达尔文不是这样。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这样高尚的品德,换来的必是真挚的信赖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这样。你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肯让人知,朋友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便会从内心深处喜欢你,他给你的回报,也将是说真话,说实话。
  中国人为人处事一向强调一个“信”字,“信”者,真诚也。真诚的目的,在于彼此心灵的沟通。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异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心理学家曾就“喜欢与吸引”这一专题,列出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让学生们指出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一个有上述特点的人。结果,在8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有6个——真诚的、诚实的、忠实的、真实的、信得过的和可靠的——都和真诚有关;而评价最低的形容词是说谎、装假与不老实。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减弱“真诚”在友谊宫殿中的光泽,相反,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给“真诚”又增添了熠熠光彩。
  一个人如果离了真诚,则很难适应新环境,也很难被新环境所接受。一个真诚人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人的共呜。“投之以木挑,报之以琼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诚,应该成为我们征服环境,征服人心的最佳法宝。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