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什么是佛」?答曰:「狗屎是佛」。问曰:
「如何修佛」?答曰:「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
系统定义
系统名称:天理
前系统:层次
后系统:观念
上系统:未知
下系统:认识
系统接口:动静
系统基因:能量
系统结构:规律、变化、现象
系统性质:人的认知与时间、空间
系统应用:天理七律
一、天理的系统关系
本系统:天理
释文:「天」-会意字,最「大」之上尚有「一」,人所知环境之上限。
「理」-前缀:玉。字身:里,长度规律。*玉脉坚实,其纹磨之而不
去,经久不变,引申为「必有、永存」之规律。
定义:宇宙之规律。
前系统:层次-天之地。
层次源自观念,讨论天理,应以层次为体。
后系统:观念-天之人。
天理为观念之体,观念为天理之用。
上系统:未知。
「天理」为人类认知的极限,其上不可知。
下系统:认识-人之天。
人之认识,乃了解天理之果。
二、天理的接口关系
系统接口:动静
释文:「动」-字身:重,重力。前缀:力,力量。*重与力产生之变化。
「静」-前缀:青,天的本色。字身:争,手爪相斗,引致。*天色青
则清朗平和,无云,无动、无争、无声也。
定义:变化最基本的两种相对状态。
释文:「宇」-前缀:?,空间。字身:于,于,广大。*广大的空间。
「宙」-前缀:?,空间。字身:由,系统之初,根据也。*空间之由
来,即时间也。
定义:中国人对身处之大环境的认知,指时间与空间之全部。
《易经》称太极为天,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激而万物
成。两仪系指阳与阴,阳象征动,阴象征静,动静之间,即为「天」。人对「天」长时
期之观察,发现其中规律井然,丝毫不爽。人类因「天」之规律而得以存在,且万事万
物无不依循其规律而运行,是称「天理」。
「天」是个很通俗的概念,原指离地若干距离以上的空间,或日月移转、计量时间
的单位。同时,「天」字象征至大,是最为尊崇的代表,高高在上,俯临万邦。
中国人又称「天」为宇宙,涵盖全部时间、空间,是万物的起源,是诸相的本相。
进一步探索,从时、空上来看,「天」大至无极,小于无尽;在认知条件上,又包括了
物质、性状、生命、精神等各种现象;观念的理解上,则是变易、虚空、真实的代表。
对系统而言,则是一开放系统,包括所有人类已知的系统。
由于人对「天」的认知,启蒙于观察事物的动静,由此逐步推展,进而得知天理的
奥秘。是以,【动静】是「人的认知」与「天理」间的接口。
「动静」乃能量失衡的相对状态,能量平衡时,人无从感知时空之变化、宇宙的存
在。若不知其存在,相对而言,人类亦不存在。
于系统观之立场,动与静是两种时空独立的系统,在宇宙立场,动与静只是相对的
变化。人居宇宙系统之中,时空是参考系统,相对的变化适为观察认知的对象,对人的
认知而言,遂有动、静之分。
在历代圣哲、科学家孜孜矻矻地探索下,发现动与静皆遵循几个精简而明确的「原
理」。古人观察到「天行健」是一种恒动的状态,后人则发现「动」态来自地球的重力
与物质的作用力。人透过动静的接口,了解了「力」的规律,是为天理之一。
动静表现出物质的变化,人据以认知物质、物性;动静又兼具物体、物形,是人所
处身之环境中,最常接触的现象。因此,由动静的接口上,人可以认识到天理。同时,
天理也以动静的变化,提供人类生存的基础。
三、天理的基因
系统基因:能量
释文:「能」-象形字,兽名,熊的一种,其骨节坚实而有力,故称贤能,有
力量,引申可行可为也。
「量」-字身:旦,白天。前缀:里,距离。*白天可知距离,引申为
观察、计算等心智行为,或统计数值。
定义:宇宙中所有变化、动力的基本来源。
【能量】(Energy)源自西文,是宇宙的原动力,在古圣心目中,「道」为宇宙之
本态(《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万物之宗。」),是故「能量」
即为「道」。本书系在科学立场探讨智能,故一律采用「能量」一词。
能量有两种,一为「动能」,一为「位能」。时间是动能的衡量值,而空间则是位
能的基础,因此,宇宙之基因是为「能量」。
能量是一完整的系统,它无形、无色、无质、无量、无数,对其子系统而言,能量
永恒地变化不止,而且不论多微小的变化,都与整体息息相关。人类根据测知的现象,
假定能量间的变化为相互的作用力,是称「干扰」。这种干扰现象也就是能量之作用,
在连续的干扰之下,因而有了宇宙系统。
基于能量的干扰及作用力,有了物质结构,形成了生命现象,促使了宇宙的进化。
人之机体也是一种物质结构,在能量作用的支配下,又发展出独特的意识认知。
四、天理的结构
系统结构:规律、变化、现象
释文:「规」-字身:夫,大丈夫。前缀:见,得视。*得见大丈夫,或大丈
夫之见,法度也,一定的方式。
「律」-前缀:彳,行为。字身:聿,循也。*行为有所循,法则也。
定义:系统固定不变的、所应依循的法度。
释文:「变」-前缀:纟言纟,连续状。字身:?,击也。*连续状态受击,
以致有所不同。
「化」-字身:人,行为者。前缀:匕,变化。*行为改变,改变成。
定义:系统在时间流转中,始态与终态有所不同者。
释文:「现」-前缀:玉,美石。字身:见,得视。*可见之玉光,引申为显
露也,迹象也。
「象」-象形字,体巨的动物,引申为代表事物的表态。
定义:系统可供侦测、观察或感知的征兆。
从古至今,人类面对浩渺的宇宙,发现四时有序,日夜分明。万事万物变易不止,
但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在时空上重复循环,在人的认知上也大同小异。这些循环的现象
与条件,经过前人的研究整理,归纳成一些确定的法则,称做【规律】。
规律是明确的、不变的,人可以根据这些规律,预知事物的【变化】,因而得以成
功地生存。这些规律是人思维行动的轨道,是了解认知的基础,也是人能相互沟通、建
立社会的原动力。如果宇宙中没有规律,或者是人类归纳的规律不够正确,那将是无可
比拟的灾难,其状况令人无法想象。
既有变化,变化的结果在观察下谓之【现象】,有现象才能感知变化的发生。人类
生存在变化的宇宙中,全凭对现象的观察,对规律的了解,致有今天。
因此,天理的三才结构为:规律、变化、现象。天理就是规律,故「规律、变化、
现象」三者,也是「三才结构」的基本定义。人早就认识到,要成功地生存,一定要掌
事物的三才结构。易理之所以能够「预知」,即来自对三才结构的认识,以及对现象征
兆的掌握。说穿了,人类文明史,正是一部追求预知能力的记录。
规律为原因,变化为结果;变化为原因,现象为结果,其中因果爽然。换一个角度
来看,规律为本体,变化为应用;变化为本体,则现象为应用。既有因果体用,各种变
化必有方向,人类透过这个结构,得以了解天理,认识宇宙的大目的。
〈天理论〉是本书的首论,为求以少数基本观念,提纲挈领地论及人生。因此,由
本节开始,即根据前文假设的动静接口,能量基因,以及规律、变化、现象的结构,再
加上最基本的三个常数(请见下文),对当今已知的各种知识,逐一加以推论。
文中如属创见,当详细说明,否则一语带过。
?常数:
人类为了探索宇宙真实,曾经对宇宙现象做了大规模、有系统的观察研究。由
于天理的上系统不可知,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多来自既存的现象。其中之一,科学
家称之为「常数」,是某些现象经过一再验证后,所得的一种不变的数值。在实际
上,它具有绝对的可信度;在理论上,它与宇宙本体有一定的关系。
「常数」之存在,是已知的客观的事实,故必然与宇宙真相有关。人生存在宇
宙之中,虽然不可能了解宇宙的全部真实,但根据各种常数的规律,却不难按图索
骥,逐步揭开宇宙的奥秘。由于常数先人类而存在,故又可以称为「先天数」。
光速是最基本的常数,它有个公里/秒的单位,代表此常数与时空的关系。光
是能量的一种,属于电磁波的一小部分,而光速就是能量传达的速度。在人类的立
场,光速每秒可达三十万公里,对宇宙而言,这种性质系上系统的因果关系。
「圆周率」亦为一常数,是能量变化时,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值。能量为一体,
不可分割,动静却循环变化不止。人类有了时空认知后,将能量循环变化的轨迹,
称之为「圆」。圆随能量由中心向外无尽地展开,其所展开之外围与半径,具有一
定的、永恒的连续比率,是称「圆周率」。
另一个重要的常数是「蒲朗克常数」,也是能量作用的现象。是德国科学家蒲
朗克在微观世界中发现的,它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非线性的结构比值。
已知能量有作用力,当能量作用于能量,相互干扰,其现象之一是循着圆周转
变而形成涡流。如涡流于垂直方向持续受到干扰,能量将因角动量的产生,而成为
「涡漩体」。角动量的速度与其半径成反比,即半径短速度快,半径长速度慢。
能量以光速传播,速度恒定,不可能随着涡漩体的半径而变化。唯一可能发生
的情况,是涡漩中能量集中于某一适当位置,以其半径形成圆周的轨道,而且不断
与能量变化保持平衡。蒲朗克氏在测量电子轨道时,发现了电子的能量大小与其半
径轨道有一固定之比值,物理上称为「蒲朗克常数」。
?认识的前题:
释文:「涡」-前缀:水,水流。字身:呙,旋转状。*旋转流动下陷之形。
「漩」-前缀:水,水流。字身:旋,转动。*水流回转处。
定义:一系统受力之作用,产生角动量,绕一中心转动之状态。
根据已知的现象,宇宙中的能量均呈连续的变化状态。所谓连续的变化,是指
若将变化无限微分成无数「级次」,而其中每一级变化都具有连续的线性关系者。
对人来说,变化之产生来自「作用力」,连续变化则为连续之作用力。也就是说,
每一个阶段都在作用力之下,形成下一个阶段的作用力。
在人的观察中,发现「观察与被观察」者之间有种特性,是以「观察者」为中
心,对「被观察者」呈辐射状、连续向外扩散。这种连续辐射现象,普遍存在于宇
宙结构之中,由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事件影响的过程,以及台风、流水、漩
涡,甚至再小如原子结构,再大如星球、天体等,都无一例外。
这种现象,即为前述的「涡漩」,兹假定涡漩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现象,再加上
天理的基因,以及前节三个观测所得的常数,整理为以下三个前题:
?能量是宇宙的根本,呈连续变化的状态,具有连续的作用力。
?能量的连续变化,在互相作用下,以涡漩状态保持其稳定。
?能量的涡漩状态,在能量连续作用下,产生各种可认知的变化。
涡漩现象之产生,是在能量连续变化之际,能量与能量间相互干扰所致。能量
对涡漩的干扰以「切线」(即垂直于被干扰向量的方向)的影响力最大,这种切线
方向之力称为「转矩」。转矩令能量向量连续不断地旋转,是为「角动量」,而基
于角动量所形成的漩涡,就称之为「涡漩」。
涡漩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小至物质粒子,大到太空星云,无不绕着其
涡漩中心,沿半径向外延伸。兹假定任何系统受到外力作用,产生涡漩之回转现象
时,该系统即可名之为「涡漩体」。
以光速常数作用的「涡漩体」,因能量大速度快,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否则涡
漩不能形成。一因能量的连续作用,部分能量集中于外缘,形成角动量;其次则因
整体受压,向半径值最小之中心聚集。前者相当于离心力,后者则为向心力,两种
力的平衡,是光速涡漩体的特性。
涡漩体随生随灭,完全视能量变化而定。然而当一涡漩体累积的整体能量,与
环境中干扰之能量接近平衡时,必然会急剧地向其中心陷缩。又因其累积的能量部
分聚集于中心,部分在外圈,外圈能量必小于作用力的能量。角动量等于能量与半
径之积,故涡漩体半径不断缩小,直到整体能量平衡之极限。
此涡漩体半径球面所承受的能量作用力,称为「能量压力」,由上述可知:能
量压力与涡漩体半径平方成反比。
涡漩体由中心到外围的能量区域,构成了三维「空间」;而能量干扰之向量的
连续变化顺序则形成「时间」。
?粒子:
假设宇宙为一封闭系统,而在此封闭系统之中,又形成其它的封闭系统。若宇
宙为一大涡漩体,其中所形成之最小涡漩体,必与其能量的性质有关。
此大涡漩体之半径与其中最小涡漩体之半径比率,应与两者能量之作用形成稳
定之平衡【注一】。而此稳定之涡漩体,即为「原子」。
在稳定之初,陷缩变化中的涡漩体,称为「夸克」( Quark)。涡漩体持续受
到能量压力时,涡漩中心半径极小,能量可以不断聚集,但外围之角动量则仅能作
均衡的分布,在直径上下方,形成上、中、下三种夸克。
夸克性质很不稳定,在能量压力下持续变化,或立即消失,或在压力下与其它
夸克合并。合并之后,形成稳定之粒子,始为「原子」。
原子外围的角动量,在固定的半径轨道上,是称「电子」,中心则有很多由涡
漩体压缩聚集而成的「核子」。能量作用于原子,是为「压力」,受压的中心具有
可资衡量的性质,是称「质量」。显然,能量压力与质量成正比。
由于宇宙压力循宇宙之半径施压于原子之核心,故通过任意半径上之压力,与
原子之质量成正比,而与其半径平方成反比。
能量作用于运动中的电子,在垂直电子向量的方向,连续作用形成「电场」。
能量同时作用于电场,在其垂直方向,又产生「磁场」。如此不断的循环作用下,
电场与磁场连续交换,遂产生「电磁波」。
电子在轨道运动方向,受能量压力的作用,当能量压力加大,超过了某一能阶
时,轨道之半径随蒲朗克常数之比例缩小,能量则压缩在轨道中。而压力变小时,
半径放大,于垂直于电场方向,释放出所压缩的能量,过程与电磁波之产生相同,
唯因电子轨道半径与蒲朗克常数之间的整数关系,故其频率稳定,是称为「光」。
原子直接受压于能量,而其电子在涡漩体外围,有扩大轨道半径的趋势。电场
系涡漩体整体效应,其值本为零。但因扩大半径的结果,电子离心力增加,有可能
脱离其原来轨道。此时涡漩体失去电子,平衡性被破坏,急待补充,特定义为带有
「正电」,带正电之粒子称为「正子」,电子则带「负电」。正负电互相吸引,以
维持原子的能量平衡,且中和其电场之电性。
由于磁场垂直于电场,故于电子封闭轨道之垂直向,形成一互偶性的磁极。能
量再作用于运动中的磁场,其连续作用力导致电子偏离轨道,连续的电子流动于轨
道中,即产生「电流」。
原子中心承受压力,大量的涡漩体集中在极小的空间中,其半径值趋近于零,
且在彼此排挤下,无法稳定。在涡漩体不断地相互作用下,部分能量衰减为能量较
低之低频电磁波,得以逸出此原子内部。
电磁波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当能量较低时,其频率低,波长宽。这
种低频电磁波,能使质量振动,是为「热能」。当低频电磁波继续扩散,并作用于
其它涡漩体时,能量持续降低,成为「宇宙背景辐射」。
【注一】以目前所知,宇宙半径约为10的27次方米,而核子之半径为10的
负15次方米,两者之比为10的42次方。而重力与电荷排斥力之比值,
亦恰为10的42次方。此值即为宇宙半径与压力作用之极限。
?能量压力:
涡漩体因角动量成为类圆形,在宇宙中,圆之外侧所承受的能量压力均等。当
两个涡漩体相近时,其相对方向所受之力,必较相背方向为小。涡漩体质量中心在
作用力下,其最稳定状态,是各向量力均等。是以两涡漩体相对移动,彼此间的半
径持续缩小,其受力与半径面(即半径平方)成反比。
这种现象,古典力学称「万有引力」,「相对论」则称「重力」。正确地说,
应是宇宙中之「能量压力」(后文中,「万有引力」一概改用「能量压力」)。
能量压力与原子维持平衡之作用力,即为物理学上所称之「强作用力」;若能
量压力不足,或因某种能量作用,破坏了稳定之平衡,涡漩体瞬间释出所压缩的能
量,则称为「弱作用力」。当弱作用力发生时,由于核子中心之半径值极小,在能
量转换之际,所放射出的电磁波,其频率极高、波长极短,是高能量辐射线。
由于能量压力,涡漩体间直径缩小,在宇宙宏观立场,无非是能量变化。但是
在人类立场,却衍为「空间」、「位移」,及「时间」、「运动」等观念。又由于
能量的连续作用,任何系统之涡漩运动,对该系统而言,是称「惯性」。
这种能量压力与涡漩体互动的发展模式,是宇宙系统的共通结构,在后文中称
之为「压力结构」。由微世界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到物质、物体、物类,人
间世的个人、社会、国家,以至宏观世界的行星、恒星、星系、星团等,甚至于人
性、意识、观念、学习、认知等,无一不是基于外在压力下,形成中心的凝聚力,
以及连续作用导致的离心力,两者互依共存,分别对能量变化发生作用,进而产生
另一层次的变化。(细节请见〈观念论〉之六-观念的应用)。
本书即以此模式为基础,系统观为立场,对宇宙人生之各种现象,一一讨论。
五、天理的性质
天理仅具备客观性质,为一开放系统,是人类理解的极限。
当前述粒子因位移而相互接近时,因力与能量中心的半径面成反比,距离越近,承
受力越大,因而位移速度越快,产生「加速度」。加速度与质量结合成「力」,力是天
理重要的客观性质之一。人即藉助对「力」的观察,而认知天理。
电子是涡漩体外围的离心力,因能量压力的连续作用,它仅具备一些固定的状态:
其一是与中心互补的电性,两者不可分离;其二为具有光速,是一种动能;其三是在角
动量转矩上的连续作用力,使之有无限扩张其半径的倾向。
这种倾向,使电子很容易在轨道类似的原子间与其它电子相交换,形成电子流。当
电子互相交换时,不同的原子紧密结合,形成「分子」。实际上,人的感官只能感知分
子的电场作用,而产生了「物质」的观念,是以宇宙中事物,莫非一「观念」而已。
物质是人类感官对能量感知的现象体,人要经过刺激、辨识、认知的经验后,才能
形成一种具有「质性」的观念。而「质性」在「力」的作用下,各种纷陈的现象,无非
是一些能量的变化而已。如果不从这种基本的认知下手,受限于「物质」、「实体」的
表相,就不可能理解天理真正的性质。再不然,自以为见「空」而停顿在虚无中,不求
彻底了悟真相,也难识天理之明。
为此,在讨论天理客观性质的同时,不得不站在人的主观立场,兼论人的认知,并
用以解释各种现象。
?人的认知:
在人类主观立场,人依赖感官接受刺激,对刺激加以比较,以测知变化。刺激
之比较只可能有两种状况:一是相等;一是不相等。相等表示没有变化,不相等才
导致感官产生作用。对任何生命体,变化是生存所系,也是能量作用的本性。
能量变化有「相对性」,如阴、阳,有、无,动、静,正、负等等。不论何种
现象或观念,生命体在宇宙无限的变化中,最有效率的策略,是先辨知其相对的性
质,必要时再进一步辨知其间的灰色区域。
以动、静为例,需先知主观立场之动静,才能参考其它系统。即令是动,其动
的方向、距离、速度、质量等,又需做进一步的观察。所观察者,无非又是相对性
质,如方向有前后、上下、左右、内外等;距离有远近、大小、长短、高低等;速
度有快慢、缓急、迟速;质量则有轻重。而其间的灰色区带,又可不断细分下去。
?时间、空间:
从古到今,人类对「时间」一直没有明确的观念,只不过因循太阳的升落及季
节的变化,而假定了时序的计算规律而已。
英国有一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他写了一本《时间简史》,证明了现代科学就是
玄学。他没有解释什么是时间,只是增加了一个更难理解的「负时间」。他认为时
间开始于宇宙「大爆炸」,而爆炸之前,却又已有时间存在,强名之为负时间。
爱因斯坦在「特殊相对论」中说,时间相当于两个相对的锥形,锥形上端代表
过去,下端是未来,而现在正处于两锥形的交点上。这个交点称做「事件」,事件
发生的「现在」,加上观察者之主观立场,遂形成四维时空坐标值。
这个事件交点是个虚拟的观念,就算小到无限小,仍无法测出「现在」的量。
可以说「现在」几近于零,以通俗的概念来说,就是「现在不存在」。
过去呢?除了存在于人的记忆中,以及宇宙运作的轨迹之外,事实上已不复存
在。而未来还没有来,既然没有来,也是不存在的。
释迦牟尼佛早就说得很清楚,一切色相皆空,人生只是「梦幻泡影」。而什么
又是「空」呢?梦幻泡影算不算「空」呢?我们的意识分明存在,笛卡儿说:「我
思故我在」。对于这些说法,我们能理解到什么?
已知电磁波是能量的形式之一,其速度是一个常数。能量既然是常数,表示与
时空无关。也就是说,不论时间多少,空间大小,速度不会改变。爱因斯坦在「相
对论」中,利用这种性质,曾预测在极高速运动的系统中,时间会变慢。再根据「
劳伦斯转换式」,运动速度如果等于光速,则在此运动体上的时间即等于零。
换句话说,对光而言,时间恒等于零,等于零,表示没有时间。时间不存在,
空间也不可能存在。在系统立场而言,「光线」是一种「现象」,只是一种描述的
概念,属于抽象的认知,不具有时空因素,但当人在测量「光速」时,所测量的是
一种「过程」,必须用时、空描述之。
人之所以认为有时间、空间,是因感官接受能量变化过程而产生,人对其感官
所提供的讯息,以变化之序列为时间,变化之所及为空间。
时、空既是能量所衍生,在能量的持续作用下,又有了物质观念。可知能量、
时空、物质是三个连续因果的系统。再就人类而言,人兼具两种系统,一是物质结
构体,一是精神结构体(详见〈人性论〉)。物质衍生自时空,故受时空限制;精
神则仅可透过这两种「结构体」之接口关系,而得知时、空。但精神则来自宇宙能
量变化之「现象」,故与时、空无关。
正确的时空观念,是在同一开放系统内,一观察者对此系统动静的相对认知。
系统不同,没有共通的基因及结构,其时空性质必然迥异。而人类以宇宙为开放系
统,举凡物质、生物、星球等,皆属此开放系统之内。在不同的开放系统间,尚有
相对的时空,故不能以某一时空对宇宙管窥蠡测,其理甚明。
总之,天理的性质,是基于人生存在宇宙中,反观时空、动静变化所得的认知。从
个人微观立场,面对这繁复的一切,若不深思理解,偶然再加偶然,当然看不到天理。
只有从宏观下手,宇宙中一切井然有序,其时空、事件,尽在理中。人若尽知天理,当
与天合而为一;知部分之天理,可竟其功矣;不知天理,则无理可喻也。
六、天理的应用
天理的系统基因是能量,系统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借着前面的陈述,本节先说明这
些共同的规律,以为后文统一之诠释,是为「天理七律」。
「天理七律」包括:能量先天变化基于排列组合的【组合律】;因排列组合的形式
与性质,能量后天变化产生的【作用律】;物体在作用下产生运动,是【运动律】;变
化连续进行,各有其极限,是为【极限律】;极限产生于空间上,为【体用律】;极限
产生于时间上,则称【因果律】;而全面、宏观的宇宙进化,可以【进化律】代表。
?组合律:
释文:「组」-前缀:纟,细丝。字身:且,又也。*细丝交互状,编织也。
「合」-前缀:人一,天地人三合为一。字身:口,出入之处。*系统
交集状态。
定义:将多个系统组织合并,使成为一个。
天理是基于人类追究客观大环境,整理而得的观念。天本为一,是同;人在天
的系统之下,而人有千千万万,变化无穷,是异。以同视异,是应有的本相;若以
异观同,其所异之殊相,即「排列组合」的现象。
排列组合的现象有三:数、过程、结构。
?【数】有三,一是组合的「数值」,其值可达无限。数值唯一的用途,是代表
事物的「量」。一是排列的「数序」,是指先后的顺序,可供人依序查询,提
高处理事务及认知的效率。还有一种叫「数系」,供数字计算时进位者。一般
人只知道十进制数系,其实,数系的组合也可达无限。现今计算机所采用的二进
位数系,中国人早就用在《易经》的卦象上了。
以数而言,从宇宙本相来看,各种排列组合是一,先于万物而存在,没有
任何分别。如果站在人的立场,人生有限,有限则有分别,意识根据个体之目
的、需求,便有了真假、是非、大小、先后的时间、空间等相对观念。
?【过程】是指宇宙由能量而物质,由物质而生命,由生命而有人类,排列组合
越来越复杂。再由本能进而学习,学习进而经验,经验而至思维,组合已由结
构质变成为机能。待至人有了思维,又更进一步突破时空,人与人的沟通,事
与事的推理,使小我不断推向大我。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对客观天理的认知过程。天人之别,实即
同异之分,有全同的客观真理,也有全异的排列组合。人若能见同,则知宇宙
规律之必然,必然即不可违,顺之则天人合一。如仅见其异,必以自我为度,
有合天理之机,亦有违天理之时,有得有失,排列组合不断,至见同而后已。
?【结构】指排列组合的方式,其种类繁多,但却同出一辙,无不以涡漩体的模
式从中心向外围,连续结合而成。诸如原子、分子、物质、物体等具体的以及
家庭、团体、社会、国家抽象的结构等。
兹以人之自我为例,说明结构的组合性质。
「我」是刺激发生的一剎间,时空交集的「事件」,「现在」是感觉,连
续着「过去」的认知。因此,「我」是刺激的对象,也是感知的本体。
假设人的自我为封闭系统,人的时空为开放系统:
前系统:刺激
↓
上系统:过去的认知--本系统:自我--下系统:未来的选择
↓
后系统:感受
如果主观个体仅限于「自我」这个封闭系统,过去的已经消失,未来面临
未知,没有刺激,就没有感受,「自我」如同虚拟的泡影。显然,这种人生是
不确定的,自我的存在丝毫没有意义。
再若把「自我」扩及开放系统,则「过去」必然也属于「自我」。问题在
于,「过去」指的是什么呢?个人所经历的事件?怎样又算是亲身经历呢?常
识、知识、能力是不是自我的一部分?如果是,文化、传统、思想又如何呢?
有人心灵开放,求同而舍异,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生命源远流长,
不仅上溯人类先祖,甚至直达宇宙真如。当然,绝大部分的人自陷于小小的封
闭系统,「自我」离不了感官,但见诸异而不知一同了。
人生存于群体间,所知所见皆为参考系统,由无知无识的土石,进至不知
不识的生命机体,再及于略知略识、后知后识、先知先识的人类,一层一层组
合向上。其层次的高低决定于组合的序位,如同金字塔一般,层次低者数量多
而能量小,层次高者数量少而能量大。
综合前文所言,在人类的立场,组合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完整性,由最小的极
限,直到最大的极限;其二为序列性,依组合的必然要素,由基本到上层,逐一展
开;三为平衡性,即在展开时,分配比值有各种排列组合,但能量总值不变。
一般学者将排列组合视作「机率」,是指在时间序数下,全部组合的可能性虽
然固定不变,但出现频率却无法预知。这是事实,但不表示一定如此,在无数规律
中,只知一二的人,对不了解的事,常认为只是偶然,这也正是天理之作用。
?作用律:
释文:「作」-前缀:人,行为。字身:乍,忽然。*人即起,有所为也。
「用」-古字为「片刀」,薄片之刀。*可施行,能支配,有效应者。
定义:一系统状态之变化,或令一系统之状态发生变化。
宇宙的基因是能量,能量之特性为其作用力。在「组合律」下,能量的作用及
反作用之间的变化,构成人类所能认知的宇宙万象。
能量有向性,可作用于其它能量,产生「干扰」,干扰的效应决定于能量间的
相对角度。当两能量之向量相对时,其作用力及反作用力最大;随着角度的变化,
作用力随着向量的分力而增减。
涡漩体的角动量随转矩而变化,当转矩等于零时,角动量保持不变,以其半径
形成圆的轨迹。
圆有长、宽、高三维结构,能量压力对此结构作「功」,其稳定的状态谓之「
体」。宇宙中任何「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不论是具体或抽象,都
有一个中心,以及抵抗外来压力的表层,两者若平衡,即呈稳定状态。
能量对稳定态之体作功,除了各种外在的变化外,尚包括受力本体内部变化。
以生命体而言,能量的变化即为刺激,刺激经过感官辨识、认知,到产生反应、动
作,都是一连串复杂的能量作用。
人类更能将这些作用运用到极致,人性在压力下产生意识,意识不仅有动机、
目的,且能根据时、空条件,选择最有利的情况,以追求最高效率。
由此可知,作用本身也是一种排列组合,在能量压力下,由简单的直接作用,
到复杂的有机作用,以至延迟性的累积作用,效率越来越高。
这种作用,就是前文所述的「宇宙压力」,在此称为作用律。
?运动律:
释文:「运」-前缀:?,行动。字身:军,众多。*众多之行动,转载也。
「动」-字身:重,重力。前缀:力,力量。*重与力产生的变化。
定义:系统时空之连续变化状态。
人最容易辨识的为「静」与「动」,两者是相对的,是在某一时空中,比较某
参考系统后的认知状态。已知能量是动态,具有动能,又知物质是能量连续作用的
结果。故物质以及由物质组成的物体,同样具有能量,物理学上称之为「位能」。
位能在系统能量连续作用的「惯性」下,或因另一系统的作用「力」,于单位
时间内,其位置的改变即为「运动」。所谓位置的改变,是以时间为导数,在系统
的空间接口留下之轨迹。基于宇宙中能量压力普遍存在的事实,在一涡漩系统中,
受能量压力向中心运动,因半径与能量之反比作用,速度逐渐增加,为「加速度运
动」。运动不仅是能量的变化,也代表在涡漩系统中的「位能状况」。
十七世纪,卡卜勒研究行星运动,阐述了星体运动的空间轨迹,不外是圆、椭
圆、拋物线及双曲线。由于行星运动,正是宇宙涡漩系统中、能量压力作用下的变
化规律。而任何运动都必然发生在某一涡漩系统中,故卡卜勒之行星运动公式,不
仅适用于各种运动,且正是运动之基本规律。
在卡卜勒的运动公式中,有物质的质量,作用力的能量、角度,能量空间中心
半径及其角动量等参数。依据这些变量的互动关系,可以推出物体运动的轨迹。
当作用之能量为一常数时,此接口轨迹为圆;如大于角动量,则产生离心率,
离心率之值小于距离半径,则形成椭圆;再若离心率等于半径,即为拋物线;当离
心率大于半径,则形成永不相交的双曲线。
宇宙中所有的运动,莫不遵循此一规律,随同能量之变化而改变。唯因人类的
立场狭隘,对所观察的各种系统而言,无论时间、空间,都只能截取微小的片段,
而假设之为直线。
实际上,在宇宙能量时空中,并无「直线」存在之事实,故爱因斯坦称之为「
曲率时空」。空间是能量的场,因干扰或涡漩作用,能量无尽地循环延伸。以地球
绕日旋转为例,地球上任何一条直线,都只是绕日椭圆轨道上的一段切线而已。
?极限律:
释文:「极」-前缀:木,木材。字身:亟,大。*屋脊的栋,象征最大值。
「限」-前缀:阜,土丘。字身:艮,止。*以土山为止,范围也。
定义:任一封闭系统中最大的范围。
就开放系统之立场而言,能量排列组合的变化,可臻至无限,这正是开放系统
难以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人的立场,要理解任何观念,必须先设之为封闭系统,并
确定最有效之讨论范围。利用这种方法,就符合「极限律」。
举凡绝对性系统,可定义为一「常数」;而相对性系统,其极限即为系统相对
之两种现象;若属结构性系统,则其极限不能超出三个结构条件;至于动态系统,
其中的运动环境与运动能量均各有其极限,应分别理解。
「极限律」原就存在于宇宙真实中,已知光速是一常数,属于绝对性系统,故
光速即为能量动态的极限;时间是相对性系统,以其起止为极限;空间属结构性系
统,有长宽高三维,三维是空间的极限;运动是一动态系统,运动体的质量与作用
力的能量之间有极限,其轨道遵守运动律的极限,其速度则不能超过光速的极限。
极限律似乎不容置疑,但人在习惯认知下,却经常忽视极限以致观念不清。需
知人是借着各种观念理解对象的,若无明确的定义,概念便失去立场。
在人的立场,以有限看无限,且只能透过感官、经验、概念各种接口,以主观
个体认知客观事物。感官传达之刺激,主观感受各别,经验更是复杂。如果不针对
特定对象,划出有效的范畴,仅一个「一」字,都可以无尽微分,遑论其它?
兹以一简单事件为例,「钻木取火」是一种行为经验,人人都自以为知,其实
个中包含了很多讯息,有进化、社会、行为、心理、生理、物理、辨识、控制等等
非常深奥的学问。人之所以自以为知,系因习惯了概念的含糊性,并非真正知道自
己确实知道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二十世纪是个混沌的时代,有人日进亿兆,有人饿毙街头;人开始遨游太空,
对地球生态却漠不关心;人已能复制基因,却连自我是谁都不了解。正当人目迷五
色,贪婪地浪费自然资源,一味追求虚无的经济成长之际,却不知大限已到,无止
尽的加速之下,拋物线的尾端将是不归之路。
难道,这不是人类进化的极限吗?人为什么能不关心呢?若以极限律来看,有
人只是相对系统,所关心者,只是个人的生死。也有人是结构系统,除了生命、生
存、生活三者在其认知的极限之内,与其它的系统一概绝缘。
?体用律:
释文:「体」-前缀:骨,身体的结构。字身:豊,行礼之器。*行礼者,系
统结构之本,引申人认知之对象。
「用」-古文为「片刀」。*可施行,能支配,有效应者。
定义:任一系统之根本,可认知者称为体,体之效应为用。
体用关系是宋、明理学家所提倡的治学方法,在经验中也可体会到。任何事物
的本【体】,都有一定的性质及机能,每一种不同的性质及机能,适用于特定的环
境及条件,并产生特定的效【用】。
「体用律」是以空间为轴心,若本系统之空间能量,能使另一系统产生变化,
则本系统之空间能量为「体」,另一系统之变化为「用」。
例如说,「钢笔」是体,「写字、绘图」则是用。钢笔是一种物质体,占有能
量空间,写字、绘图则是一种行为,此行为是体之「用」。
体分「有、无」及「形、质」两类,排列组合的结果,举凡有形有质、有形无
质、无形有质、无形无质四者,皆可称体。
释文:「有」-字身:手,人的上肢。前缀:月,月亮。*象手指月之状,以
指指月,象征月之存在。
「无」-假借字。古字作「橆」;《周易》作?,没有,亡也,不也。
「形」-前缀:幵,象并平之形。字身:?,象毛发之形。*物体外表
可见处,有边缘效应者。
「质」-字身:斤斤,二斤也。前缀:贝,贝壳。*贝可论斤,象征实
在实有。
?有形有质:
能量在作用下,因「角动量」的约束,形成位能后,受到能量作用,是称
为「质」。当能量作用于质时,其反射之光,激射在视网膜上,视觉遂产生边
缘效应,是称为「形」。
举凡有质有形之系统,皆称「物质」。物质为体,其用之对象亦为物质。
?有形无质:
光或电磁波,是宇宙能量的形式之一,能直接对人之视觉产生效应。但光
并无质量,且亦无形,但却能藉物质电子之反射,使受体产生形体之感。
云、水蒸气、虹霓等,皆为有形无质之体。
凡有形无质之体,多为辨识之用。
?无形有质:
但凡有质却透明而不反光之系统皆是,如空气、水分子等,为生存之用。
?无形无质:
宇宙之能量、自然之道、观念中之「神」,以及贯穿生命之「精、气」等
皆属之,此类概属精神认知,供宇宙真相探究之用。
任一封闭系统,都有固定之体用关系,对空间而言称之为「实有」,对时间则
称之为「存在」,反之为「空无」以及「死亡」。
人就是由过去到现在,连续感受能量刺激的生命机体。严格说来,人具有两种
封闭系统:一为占有空间、有形有质的身体,其形质机能之持续与否,决定了身体
的有无;另一系统是时间事件,属于无形无质,其机能是联贯延续。
如将人视作一封闭系统,此两者缺一不可,身体的形质是体,认知能力的延续
是用。这种体用关系,就是人类独具的特色。
但从宇宙真实而论,这两个系统相对独立。人之身体为封闭系统,其用不过是
吃喝玩乐、延续子孙,世人也多半乐此不疲。人之认知又为另一系统,其体是千古
以来所有人类的共同认知,其用则是继续观察思维,以求得到完整的认知。重视认
知系统的人虽属少数,但只要能延续不断,其体用永远存在。
?因果律:
释文:「因」-前缀:囗,四周,围也。字身:大,空间广。*空间广大,在
于围也,缘故也。
「果」-字身:田,耕种之地。前缀:木,象树木之形。*植物所生之
果,结实,成熟后即断落,引申为系统处理的终态。
定义:由于能量变化作用,前一组合为因,后一组合为果。
「因果律」系以时间为主轴,乃能量变化与组合作用的交互现象,在物理上又
称之为「机械律」。
哲学上的宇宙观原有两派:一为「目的论」(Final Cause) ,后演变为神学;
另一派保持怀疑精神,要求了解为什么。这种主张必然性因果律者,称之为「机械
论」(Mechanism) 。后因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机械论遂成为古典物理的信条。
「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al)及「互补原理」( Complementarity
Principal)则是本世纪二○年代,由哥本哈根学派的海森柏格及波耳等,所提出的
宣言,量子力学于焉诞生,奠定了现代物理的基石。
测不准原理指出在实验物理的领域中,存在着不可踰越的观察极限。人类孜孜
不断地追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希望得到一种肯定的规律。但是在超微世界中,一
切现象都建立在能量的变化上,而能量变化似乎祗是一些不确定的机率。
在本世纪之初,科学家咸信,电子是一种具有质量的粒子,以现代的设备与技
术,理应可以精准地计算出某一原子上,其电子所带的能量及所在位置。然而在实
验时,不论用什么方法,却发生如果知道电子能量,就测不出其位置;反之,知道
位置就测不出能量的奇特现象。
科学界对此现象大惑不解,在宏观世界中,各种实验都已证明,电子的行为符
合理论。一旦想测得微观世界精确的数值,其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
科学家认识到,观测仪器需要「光」的反射,电子所具的能量与光子相近。当
观测时,如果在固定位置上,电子接受到光子额外的能量后,能量就改变了;如果
已知电子能量,受到光的作用,其位置又改变了。
再由对光的研究,又发现了「性质」本身的不确定性。光分明是电磁波,却又
具有粒子的性质,故有「光子」之名。以光的干扰波形为例,如果用光子一粒一粒
地发射,也可以得到与干扰波一模一样的图形。这种现象完全可以用或然率的方式
解释,而且得到非常完美的实验结果。
当今大部分学者因此认为,机械论已过时,目前再无任何宇宙观可以置信。究
其因,是二十世纪在「实证主义」的风潮后,哲学因为无法实验,逐渐式微,没有
巨匠宗师做前导,怎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当量子力学雷霆万钧地
降临,以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都难撄其锋。既然连精密的物理科学都得在「测不准
原理」之前低头,还有谁敢谈「有果必有因」?既无因果,宇宙哪来目的?
流风所及,科学界放弃了「机械论」,宗教界的「目的观」也受到了挑战,哲
学界更是噤口不言。学术界丧失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概念成为认识上的障碍,物
理学界转而诉诸数学,宗教仅存形式,哲学则遁入虚无。
前面讨论过极限律及作用律,由于过去各种学术分流,缺乏整体的系统观,既
无系统,就没有「认知极限」。一旦误用了极限之外的概念,因果律便漫无标准,
从而以偏概全,怀疑宇宙真相的可信度,使二十世纪成了思想真空的时代。
量子力学是正确的,但仅限于物质起源的系统。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因果。
能量有能量的因果、物质有物质的因果、生命有生命的因果、社会有社会的因果。
海森伯格提出的测不准原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人类对能量的上系统一无所知,已
达认知的极限故。再说电子只是一种能量变化的状态,当然不适用于古典物理的因
果律。不知究里、轻信盲从的人,就以为因果律真被推翻了。
人不接受因果律,并不表示因果就不存在,只是人却失去了正确认知的机会。
果真宇宙中没有因果,事事都将无所依循,世界一片混沌,人生将是一场灾难。其
「后果」明显至极,人不重因果,思维必天马行空,今人之愚昧,良有以也。
?进化律:
释文:「进」-前缀:?,乍行乍止,空间变化。字身:隹,短尾鸟。*鸟飞
动,上升也,向前也,入内也。
「化」-字身:人,行为者。前缀:匕,变。*行为变,或改变成。
定义:任一系统,在其基因的排列组合下,以时间为接口,其结构由简而繁,
由浅而深之变化,称为进化。
进化系指一以时间为接口的封闭系统,其基因为功能组合变化,三才结构为:
演变、适应、传衍,其性质则趋向能量应用效率的提高。
任一封闭系统之进化,未必与其它系统有关,若视宇宙为一封闭系统,由于其
上系统之不可知,人类理解的极限止此,亦无讨论之可能。但对宇宙中各系统,却
可基于能量变化的守恒现象,假设宇宙整体之进化呈稳定之循环状态。
进化是以物种为对象,咸指目前人类已知的物种(生命未必全系碳结构体系,
唯因与本书无关,故略而不提),在其种族繁衍之各代中,由量变而质变者。对任
一个体而言,其能量变化有出生、成长、衰亡三个阶段,衰亡即为终止。但是,个
体为整体组合之一分子,受到能量变化的影响,个体的应变效应逐渐积累,且藉生
殖传交给下一代,形成进化。
在天理的立场,进化只是一种必然的排列组合,一种不变的规律。但在人的立
场,生存在时间移转的剎那间,所经历的只是眼前的流程。就如有位能力高强的工
程师,设计了一张建筑的施工蓝图,且假定他能全面掌控所有细节。对此工程师来
说,蓝图是不变的,工程进度早已确定了,不会有任何偏差。可是对于施工的工人
而言,他们所知道的,只是过去已经完成了多少,今天要做多少而已。
人类正是宇宙工程的劳力者,但若透彻了解天理,人也有可能升格为设计师。
只是,人忝属宇宙进化的一员,千万别想变更设计,更不要偷工减料。须知,永恒
不变的设计是一,而人心个个有别,天理至上,知一始知天律也。
根据因果律,宇宙中一切变化都是必然的。再根据组合律,各种组合都是由简
而繁,逐步进化而来。
既然宇宙的蓝图已定,一步一步的流程又有什么意义?人类涉足其间,究竟纯
属偶然,抑或无法避免?生生死死所为何来?
根据前述天理律,完全站在人类的立场,可推断如次:
?进化的目的:使能量组合的效率,趋向极致。
根据组合律,能量不断排列组合,由简而繁,由少而多。再根据作用律,
能量的效率越来越高,故而能量组合之效率,与其组合之简繁成正比。也就是
说,能量变化朝向高效率的组合。
已知人类意识之组合繁杂度最高,显然,进化将迈向较人类意识更有效率
之体系发展。如果人类不能突破自我,不能配合进化的步骤,显然就不是宇宙
进化之终极,也无可避免的将在下一个进程中遭淘汰。
?进化的策略:由中心而外围,由个体而群体,由过去而未来,以贯通宇宙。
根据定义,进化必然有阶段的成果。各阶段之间,又有变化的差异,异中
存同,组合作用由下而上。其最终境界,必将通达宇宙的本体。
根据体用、因果律,每一系统都有其必然的性质及机能。最原始的因果,
其间并没有明确的分野,只不过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已。在进化中,因果间
的灰色区域,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增加,其变化逐渐微分,组合机率无限展开。
原则上,进化律正是前述天理六律的综合效应。
由于组合决定于其三才结构的机能,而每一个体都是进化过程中,不可或
缺的结构基础。设若个体符合进化目的,其结构就不能变化,矛盾的是,若此
结构不再变化,则此个体又不符合进化之标的。
天理的进化策略,便是在这两种状况下,交互发展进行。即令某一系统,
在某一般时间内,累积了足够的能量,力求保持性质机能的恒定。而在下一阶
段,另一全新的系统,承袭了部分能量后,再重头累积,以便取代前一系统。
这种策略,关系物质的存没、生命的生死。为了稳定,生命体累积能量,
用以控制环境,防止变化发生。在另一方面,为了应付变局,已稳定者必须死
亡,而后才有新生力量。如此一代一代地,在宇宙舞台上,演出进化的戏码。
到了进化的近期,人类出现了,每一个婴儿自出生后,即面临漫长的学习
阶段,正是前述策略应用的极致。人不仅要学习当前的,而且还要透过概念介
面,承袭另一时空中,前人留传的经验。然而,一到成人,开始应用其累积的
能量时,千篇一律,人人力求保持既得的一切,到死难变。
人站在个体立场,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甚至有「人不自私,天
诛地灭」的说法。这个「人」字,是指不知天理、未明进化历程、重视自我利
益所在、且将被淘汰的「个人」。在天理的立场,每一个个案的发生,都是「
组合数」的一部分。直到人人通天理、知天数、无私无己,其数归一。
前面说过,天理为一,当人人归一时,「天人合一」才是进化的目的。
〈进化律〉是天理,但达尔文之《进化论》的「物竞天择」却说错了。物
不曾「竞」过,天也没有「择」过,进化只是某一系统的能量排列组合。在时
间流程上,机缘和合之际,该发生的,就发生了。
?进化的速度:由慢而快,与其结构之复杂性成正比。
根据作用律,能量作用因组合复杂度而增加,是故进化速度由慢而快。速
度是相对的,必须以实际的数据相比较,仅以人类社会发展而言,可得下表:
┌──────┬─────┬───────┬────┬──────┐
│ 时间前后 │环境及能力│信息概念的应用│工 具│ 人均效率 │
├──────┼─────┼───────┼────┼──────┤
│五百万年前后│自然环境 │应用声音概念 │肢体 │ 0.1 │
├──────┼─────┼───────┼────┼──────┤
│五十万年前后│体力、狩猎│应用简单语言 │旧石器 │ 1 │
├──────┼─────┼───────┼────┼──────┤
│五万年前后 │畜牧、农垦│语言、图形符号│石器陶器│ 10 │
├──────┼─────┼───────┼────┼──────┤
│五千年前后 │社会、权力│文字概念记事 │金属 │ 100 │
├──────┼─────┼───────┼────┼──────┤
│五百年前后 │知识、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动力机器│ 10,000 │
├──────┼─────┼───────┼────┼──────┤
│五十年前后 │智能、智能│概念应用于智能│信息 │ 1,000,000 │
├──────┼─────┼───────┼────┼──────┤
│ ?年前后 │???? │???? │?? │???,???,??? │
└──────┴─────┴───────┴────┴──────┘
由上表可推知,本系列的演进速度越来越快,后一时期仅需前一时期的十
分之一。假定此一统计大致正确,显然下一个时期即将来临。
上表中【人均效率】,仅为一参考性的数据。系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状况,
以生产条件概估而得,仅用以表现前后之差距,并无实用价值。
在物种的进化之外,以人所认知的平行系统而言,不断的生死循环,是各个物
种之间均衡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系统进化的终结,就是另一系统进化的开端,
如此循环不已。
但是,宇宙本身并无进化的可能。因为对人而言,宇宙是一开放系统,在系统
的定义上,下系统是不可能得知上系统之起始终止的。
基于能量变化,宇宙中不可能有全同的系统。因此,即令在同一生命个体中,数以
百亿计的遗传基因-核糖核酸,亦必有微量的差异。可以断言的是,生物逐代遗传只是
大同而小异,所谓的突变,只是在排列组合下,小异变成大异而已。
进一步推论,在天理的规律下,各种变化皆有因果。在微观立场,但见诸异,唯有
站在宏观立场,始知进化乃一既定之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