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上一节谈风格,往高处钻了一程;高容易无根,要迷途知返。或者说,试唱阳春白雪,很少人听,那就还是变玄想为实际,唱唱下里巴人吧。——并且是最下的下里巴人,就是本节题目所说,“规格”之类。起因是这样:一篇文章,写完了,给人看,人家看,读,甚至用眼一扫,印象不是“清清楚楚”,而是“乱七八糟”,这是怎么回事?乱七八糟的印象,来源可能有多种,比如某种意思明显说不通,某两个句子明显连不上,等等,是内容和表达方面的缺点,前面已经谈过,不属于这里所谓规格之类。这里所谓规格,是最低等的,如一段开头应该低两格,却低了一格,序码(一)(二)(三)(四),却用了(一)(二)(3)(四),等等。常见的使人感到乱七八糟的原因还有规格之外的,这主要是“标点”和“字形”(即书法),可以纳入“之类”。简单说吧,本节是想谈三方面的缺点:一是规格,二是标点,三是书法;目的是化乱七八糟为清清楚楚。 规格,事似乎很小,内容却很繁琐,影响却很讨厌;做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多半很怕它,尤其整理大部头著作,几乎不敢设想在这方面不出问题。这里可以大事化小,只谈一篇文章。但这也会牵涉多方面的问题,难于列举。以下由粗到精,谈一些常见的情况,只能说是举例。 (1)抄写的用纸。我说说使我头疼的经验。很多次,年轻人送来自己的文章请我看,请我修改,用的纸却是没格的,字很小,两字之间、两行之间的距离也很小,映入眼帘,密密麻麻,看清楚,不容易,动笔改,更不容易,这使我很为难。其实这对作者也不利,比如说,文字完全相同,抄两份,一份如刚才所说,另一份用格纸,抄是清朗悦目,送给什么人评分,很可能,前一份评60分,后一份评80分。就说是为包装心理所左右吧,反正事实是这样,不清朗悦目就不能予人以好印象,就要降低分数。还有一次,一篇投稿送给我看,竟也是密密麻麻体,我大致看看,觉得即使想修改也难于下笔,只好退回去。作文用纸是小节,所以不惮烦而谆谆言之,是因为不少年轻人不注意这起码的要求,起步便错,其他就更不可问了。 (2)种种格式。属于这个门类的事物很不少,只能举一点点例。这可以从性质方面概括一下:凡是表现为位置不妥的都算。例如:a.分节标题,有的在一行的中间,有的不在一行的中间。b.序码与其后的文字间,有的空一格,有的不空。c.每段开头低两格却忘了低格或低了一格。d.引文独立抄,首行低三格,以下各行,此处低三格,他处低一格。e.标点,应该参考出版物的格式,一行头一格不出现“,”“;”“。” “?”等符号,末一格不出现““”“《”“(”“[”等符号,可是抄成这样。此外还可能出现一此位置不妥的情况,可以类推。 (3)序码的排列。内容复杂的文章,尤其科学性的,常常要分成大大小小的类,用几套序码标明。如(一)(二)(三)、(1)(2)(3)、(a)(b)(c)等。这要注意两方面的协调:a.大类、小类要分清,如(一)(二)等表大类,(1)(2)等表大类之下的小类,(a)(b)等表小类之下的更小类,等等,不可混淆;b.表一类的序码不可出现异型的,如(1)(2)(3)这一组里不可忽然来个(四)。有的人不很重视这方面的协调,结果就造成混乱。 (4)引文的核对。作文,有时要引用他人(包括古人)的文字,以为一臂之助。昔人在这方面不很拘谨,常常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这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责任心,而常常是因为他们高明,古书差不多都能背,因而行文时不查,如顾亭林和近人王国维就是这样。这种作风,我们现在不应该学。可是有的人偏偏在这方面惯于不拘谨,引他人的文字,马马虎虎,大致一抄,不核对,甚至凭自己的印象,把不是人家的话安在人家头上。这很不好,因为一方面是表示自己马大哈,一方面是表示对人不尊重。 (5)字体。应该写“车”而写成“車”,应该写“楼”而写成“樓”,这是应该用简体而用了繁体;应该写“略”而写成“畧”,应该写“耻”而写成“恥”,这是不应该用异体而用了异体;都是不合规定。同一篇文章多次使用同一个字,这里用合于规定的,那里用不合规定的,也应该算作规格方面的缺点。 (6)用语的统一。同一个意思或同一种关系,可以用这个词语表示,也可以用那个词语表示,这里没有对错问题;但作为使用的人或作者,他就会碰到怎样选定并维持什么表达习惯的问题。如果不注意,灵机一动,随手拈来,这里这样,那里那样,就会使明眼的读者感到作者头脑不清晰,表现在文章里是乱七八糟。这方面的情况几乎多到无限,也只能举一点点例。a.最常见的和最突出的例是“的”、“地”、“得”的分化和不分化。分,不分,都不错,只是不许在同一篇文章里忽而分忽而不分,如“仔细地看”与“耐心的讲解”并存,“做得很对”与“乐的她眼泪都掉下来了”并存,等等。b.表示时间也会出现这类问题,如“公元”与“公历”并存,“阴历”与“农历”并存,“1936年”与“一九七八年”并存,等等。c.在用字方面出现这类问题的机会更多,如“成分”与“成份”并存,“计画”与“计划”并存,“辞章”与“词章”并存,“做工”与“作工”并存,等等。d.称谓也有这类问题,如“老祖母”与“奶奶”并存,“父亲”与“爸爸”甚至“爹”并存,等等。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用语统一与表这方式多变是互不相扰的两回事,如“伤心”与“难过”、“我下午来”与“下午我来”之类属于表达方式的变化,当然不在规格混乱之列。 标点有对错的分别,这里是谈规格之类,可以不管。管的是以下这些情况。 (1)标点不全(同时也不清楚)。我见过的许多密密麻麻体,其中不少是兼有这个缺点的,好像完全凭兴之所至,想到就点,没想到就不点。还清楚地记得有一篇,是文章末尾一个字之后也没有标点。 (2)标点不清楚。年轻人写文章,有这种毛病的很不少。常见的现象是:有些句号是非常小的圆点,显然是用钢笔尖一戳而成;顿号和逗号分不清楚;问号和叹号分不清楚;引号不是“”,而是XX;等等。 (3)用格纸写,少数人标点不占一格。这总的看来显得很拥挤,不清楚。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如引号后半与它下面的标点,就常常成为”。,而不是。”或”。,以致(如果排印) 排版工人感到无所适从。 (4)意思相类、结构相同的处所,标点不一致。如同是“秦汉”,这里写“秦汉”,那里写“秦、汉”;同是“总会成功的吧”,这里写“总会成功的吧。”那里写“总会成功的吧?” 等等。 标点,对错当然关系重大。以上举的几种不是对错问题,而是应起作用而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的问题。任务不能完成,就影响说也是不可轻视的。 本节所谈规格、标点、书法三者,书法是最麻烦的问题,因为:(1)乱七八糟的印象绝大部分由此而来;(2)即使明白了,注意了,也不是短期内所能改正。比如说,作文应该用格纸抄,你没用,错了,明白以后,下次改用格纸,解决了;书法就不成,这次写得不好,知道不对,可是积习难改,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改,下次写,不走老路就很难。书法是一种要求,有高低二义:高的,写得美,成家;低的,写得清楚整齐,容易辨认,也不难看。这里所谓书法的要求当然指低的,甚至低之又低,只要求写得像汉字,而不是中西文的混合体。现在年轻人练习写字的情况,与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完全不同了。那时候,读四书五经,作八股,写字,同等重要,字写得不像样就不能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考中进士,字如果差些就不能进翰林院。因此,他们必须从小就抱着几本帖(主要是唐人楷书)练。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1)字好坏不再是升降的条件;(2)多用钢笔和铅笔(书写工具自然会影响字体);(3)常常既写中文,又写西文(中文笔画基本是走直线,西方相反);(4)书法的练习,机会不多,要求不严。几种条件加起来,其和是写汉字而不像汉字,既难认,又难看。这表现在作文方面是以下各种现象: (1)字太小,没有舒展清爽的形态,因而给人的印象是密密麻麻,含混不清。人使用文字,是通过不同的形体表达和领会意义的,形体的区别越明显,意义的显示就越清楚。字太小,同时笔画又不清晰,于是不同的字,常常看不出有明显的区别,领会意义就比较难了。 (2)笔画形状不对。汉字笔画都有一定的形状,就是常说的横平竖直。现在许多年轻人不管这些,而是从心所欲,如“横”写成“点”或小“撇”(亠、示),重迭的“横”写成“竖”(亠、尔),“撇”写成“竖”(反、乃),等等。 (3)笔画位置不对。如“及”写成“刄”,“式”写成“弍”,“荆”写成“荊”,等等。 (4)形体混淆。如“没”、“设”都写成“沒”;“土”写成“⺧”,像“工”;“觉”写成“睴”,像“党”;等等。 (5)行笔乱曲折,乱省简,以致如果没有上下文,就辨不清是什么字。这方面的情况影响最严重,内容却包罗万象,难于举例。 书法方面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上面说到的几项之外,可能还有心理的原因,就是:(1)字写得清楚不清楚无所谓,我既然认识,别人自然也认识;(2)更甚者是以为只有这样不顾常规、委曲宛转才“率”。总之是不知道是不对。改正之道,首先是认识这样很不好,既误人,又误己。其次是决心除旧布新。办法很简单,是“取法乎正”加“勤勉”。这“正”指各种可资效法的“帖”,旧的如唐人有名楷帖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等;或者历代有名小楷帖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十三行》、传钟绍京《灵飞经》等;或者只是临临现代人写的钢笔字帖也好。这类帖,字都是照汉字形体的规矩写的,直是直,横是横,笔画的相对位置也合法。你照着写,有如京剧女演员练步法,起初也许不习惯,日子长了,成为习惯,一举步就会踩在一条直线上。这就写字说,是无论如何快,笔形、位置总不会走了样,且不说美不美吧,清楚整齐、清朗悦目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自然,能做到不能做到,还要看能不能勤,就是能不能坚持,比如每天半小时甚至少到一刻钟也成,最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理由任何人都知道,也就不必费话了。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