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
我要小说网 收藏:www.51xs.com |
我要小说首页 → 武侠小说 → 言情小说 → 科幻小说 → 现代小说 → 古典小说 → 外国文学 → 历史小说/历史资料 → 纪实文学 → 更多 → 好看的网络小说 实用工具大全 → 收藏本站 → 记住本页地址1 2 3 → 跳转到记录的页面1 2 3 → 前一页 后一页 → 打印 → 收藏本页 → 星座 → 网络原创言情小说 → 开心笑话 |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爱情使有些鸟显示出它们身上最美丽的颜色,使诚实的心灵表现出最高尚的成分。因为一个人只愿意给爱人看到自己最有价值的面目,所以他们赞美的思想与行动,必须是跟爱情塑成的美好的形象调和的那种。浸润心灵的青春的甘露,力与欢乐的神圣的光芒,都是美的,都是有益健康而使上个人心胸伟大的。 ——罗曼·罗兰 知识女性的爱情焦点往往落在精神丰富、作风优雅、举止自然得体上。 这可能与审美中的反差感与距离感有关。痴情男女往往把对方理想化和偶像化。这种心理强度越高,爱情的浓度便越浓。偶像化往往是与审美化的过程紧密联系的。确立婚姻关系,从生理上来说,男女之间有一定的年龄差是需要和正常的。然而,审美却不受年龄的限制。戴高乐说,距离就是权威。在不少爱情实例中表现了这种倾向:同一年龄跨度的男女往往容易在智能和人生经验上处于同一地平线,不易造成反差感和距离感,尤其在个性鲜明。理想色彩浓厚的知识女性的爱情追求中便时有这种现象发生。少女爱上比她岁数大很多的男子,有时候就是由反差感和距离感引起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到了不惑之年,无论是知识广度和深度,还是为人处世的经验,都十分丰厚了。言谈举止,一颦一笑,都脱尽了轻浮或者幼稚的痕迹,显得那么丰厚和沉稳——他们完全是一颗成熟的果实了。培根对此具有敏锐的观察,他写道:“如果美的要素在于举止之得体这句话不假,那么,年长者看起来比年少者更觉亲切,这也就毫不足怪了。古语云:‘美人迟暮,凤韵不减。’年轻人往往举止多欠得体,难以得到美名,只是考虑到他们尚且年轻,才放宽尺度,权且以其年轻来聊充得体。”知识女性的爱情的焦点往往落在精神丰富、作风优雅、举止自然得体上。不少青年男子对她们来说,犹如一杯水,一口便可尽饮。而成熟的男性美则有如海洋一般,具有平静而又深不可测的无穷畦力。因而,成熟者往往能包容追求者的精神要求,容易产生距离感,完成偶像化的窜美过程。而且,这种情感要么不发生,一旦爆发则不可收拾,其力量足以排山倒海。这在小说《故土》中的叶倩如对白天明的爱情追求中便可略见一斑。 当然,本文不是主张所有结婚的男女都要把年龄差距拉得很大。有时候,年龄并不是成熟的标记。况且,也不是所有的女子都爱找成熟的男子。 只要你向我流不青向别人流的泪。 “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结婚呢!”好友的话,吓我一跳,她度蜜月回来还不到3个月呀! 像所有憧憬“两人世界”温馨的姑娘一样,她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便披上嫁衣。未来,多么诱人……可他,没有柔情,太不细心。 是啊,理想终究只是抽象的东西,各人有自己的工作、学习,彼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别说整天缠绵厮守不可能,就是矛盾龃龉也在所难免。 我想起一位散文家笔下的话: 我永远不能给你, 你梦想中的世界。 你也永远不能给我, 我梦想中的世界。 似乎很平凡,但又很有道理。 如果好友明白这点,就不会对婚姻如此失望了。 我想,能否到达梦想中的世界并不重要。只要在现实生活中,我鼓励你,与你并肩,你鼓励我,与我同行,那我俩便是在追求梦想的路上相依相伴的知己了。只要你向我诉不肯向别人诉的苦,只要你向我流不肯向别人流的泪。 只要你告诉我你不肯告诉别人的愿望,只要你向我吐露你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的野心。 只要你暗示我支持你,去做你大多数人都会讪笑的事,只要你叫我给你勇气,去与那个全世界都认为比你强的人争个高下。…… 还要奢求什么吗?这,已经太美丽了! 这是更高层次的“两人世界”的温馨。 即使有一天,两人不得不“各奔前程”,我也不会抱怨命运不公平——我会高兴他已建立了半个梦想王国,而我,在与他同行的时候,也不是渐踏入我的梦想王国了吗? 我要谢谢他,谢谢那双与我同行的手! 本来是陌生人,有一个人伸出手来,就成了朋友。 苏格兰名作家及谐星劳得常打趣观众说:“你们比肩苛坐了两小时,没有一个和邻座的人谈话!”观众觉得他这句话真艰。于是,很少有人不转头和邻座交谈。 就是这么简单容易。一句话、一个微笑,邻座的人就可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时常会因为大自高自大,或者大自惭形秽而得不到好的友情。有一次,大风雪后,积雪满街,交通断绝。我们公寓大楼中的煤用完了,食品杂货店的人没送货来,没有自来水,电梯也因故障而不动。从来没有交谈过的邻居们相互敲门,愿意接济食物、牛奶、唱片等等。有个人家举行舞会,使我们大家兴致热烈起来。参加舞会的人从11到75岁的都有。我们这才发现,大楼的管理员会弹钢琴。 当时我想:如果平时能有这种友好互助的精神,那幢大楼中每天的日常生活会多么生色! 你当然在旅行时可以冷然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那种态度也会使你不能享受众人之乐。你如果看到世人的内心,你就看不到世界。打开袜盒让顾客挑选的女店员、街头值勤的警察、公共汽车司机、电梯司机、擦鞋童,他们都是有个性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大多数人总是陷入刻板的生活,每天见同样那几个人,和他们谈同样的事。其实,和陌生人谈话,特别是和不同行业的人谈话,更能给你提供新的经验和感受。乡野的农人,偏僻地点加油站的机匠,抱着孩子的极为得意的女人,全能使我衷心愉悦,觉得世界上充满了生机。 我们许多人自觉没有什么可以给人,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接受别人的盛情。如果我们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仔细看人,我们很可能从他的眼光中看到他乙有疑难。我如果看见车站上有一个女人在流泪,一个孩子眼露痛苦之色,或是一个外国人身在异乡、手足无措,而不上去询问协助,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我认识的一位妇人乘火车西行,在中途一个荒野小镇停车时下车散步。这时东行的火车也抵站,两列车有很多的乘客在车站上悠闲踱步。她看到个面带笑容的男子,两人便谈起话来,一同散步,火车鸣笛促乘客上车时,那男子说:“我们也许从此不会再见面了。”他们握手道别,却登上了同一列火车! 其后许多年,他们互相通信,直到离世。两人所求都不是恋爱,而是珍贵的友情。 问问你自己:你的知己中,有几个是经过正式介绍而认识的7我记得我在一处海滩上认识的鲍尔德,就是他从水中走上来,我正要走下水去时认识的。我在纽约一家餐馆中遇到艾伯特,是他正在看一本我当时极为欣赏的书时认识的。我在大峡谷遇到戈登,他初睹奇景,急欲找人一谈,就在他对我一吐为快时,我们相识了。亿万人的情绪感觉各有不同:有的孤独,有的抱着希望,有的烦忧沉郁。在人生的长途中,这种心情和感觉均需要伙伴,需要友情。本来是陌生人,有一个人伸出手来,就成了朋友。 行动起来!珍惜现在的时光,充分利用现在的时光,不要放过一分一秒。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回避现实几乎成为一种流行性疾病。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根据逻辑推理,采取这种态度就意味着不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难道不是吗? 幸福总是明日复明日,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回避现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仅举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萨莉·福特太太决定到森林里去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享受一下目前的时光。可是到了森林里,她的思绪又游荡着,考虑起她在家里要做的各种事情……孩子、买菜、房间、帐单等等,家里一切都好吗?有时,她的思想向前跳跃,考虑到她离开森林之后要做的种种家务。现时就这样在回忆过去或思考将来之中流逝掉了,在自然环境中享受现时的一个难得机会也丧失掉了。 ——桑迪·肖尔太太到海岛上去度假,她每天都到海边晒太阳,但她不是为了感受阳光照射在身上的乐趣,而是在预期着回家之后,朋友们看到她那红里透黑的皮肤会说些什么。她的思绪集中在将来的某一时刻,而当这一时刻到来时,她叉会惋惜不能在海滨晒太阳了。 ——本·费申先生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且在强使自己读下去。突然,他发现自己才读了三页,脑子就走神了。他完全不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他将现在的时光用于回想咋晚的电影或担忧明天的测验。 现时是一种与你形影不离而又难以捉摸的时光,你若能使自己完全沉浸于其中,便可享受到极为美好的经历。你应该充分享受现时的每分每秒。抓住现在的时光,因为这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唯一时刻。不要忘记,希望、期望和惋惜都是回避现实的最为常见的方法。 回避现时往往导致对未来的理想化。你可能会觉得,在今后生活中的某一时刻,由于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你将万事如意,获得幸福。一旦你完成某一特别业绩——如毕业、结婚、生孩子或晋升,生活将会真正开始。然而,当那一时刻真的到来时,却往往是十分令人失望的。它永远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回想一下你的第一次性生活。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期望之后,你并没有得到多么巨大的快感,反而可能会感到有些疑虑:人们为什么要在性生活问题上大做文章呢? 如果你也像托尔斯泰书中的伊凡·伊里奇那样回顾自己的一生,你将发现自己恨少会因为做了某事而感到遗憾。恰恰相反,正是那些你所没有做的事情才会使你耿耿于怀。这里所含的结论是十分明显的:行动起来!珍惜现在的时光,充分利用现在的时光,不要放过一分一秒。否则,如果你以自我挫败的方式利用现在的时光,就无异于永远地失去它。 把尘世的礼物堆积到愚人的脚下吧,请赐给我不受烦扰的心灵。 生日那天,收到礼物数份,影集、日记本、胸花、头饰等等,精致、有趣。 一份礼物,一片爱心。我特别“钟情”于其中一张小小的卡片——清逸的构图并没什么非凡之处,但那首小诗,意味无穷: 有一天您将发现 什么爱啊、泪水、歌儿 都不再重要 您会发现宁静的力量 将有多么的丰沛…… 小小卡片,道出心声,令我想起那疯狂地“织梦”的少年时代。 记得一位生活上。业务上的良师曾问我: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物?沉恩片刻,我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 颇为得意地让老师过目。谁料老师不以为然:“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没有它,你得到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老师的笔在“清单”上掠过,我青春的梦幻就这样被一笔勾销了。不容分说,老师在纸上写下:心灵的宁静。 曾经怀疑这几个字是否真的如此雷霆万钧,可潜意识中,一直在用我年轻的心体味它的深刻含义。 终于,大大的问号消失了。可以作证的,是生活,是全然不蹈人旧辙。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的生活。 心灵的宁静,一种超然的境界!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成功,不会欣喜若狂;失败,不会心灰意冷。迎接生活的鲜花美酒,我但然;面对生活的刀风剑雨,我洒脱。平静地,找寻阳光,找寻希望。 哲人的话常在耳畔回响,在心底共鸣:“把尘世的礼物堆积到愚人的脚下吧,请赐给我不受烦扰的心灵!” 世上,有人才华横溢,有人美丽绝顶,有人富甲天下,有人一呼百应……可我宁愿拥有心灵的宁静,这是命运之神对他特别眷恋的人的最高奖赏! 谁也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性爱的排他性,所欲排除的只是别的同性对手,而不是别的异性对象。它的根据不在性本能中,而在嫉妒本能中。事情够清楚的:自己的所爱再有魅力,也不会把其他所有异性的畦力都排除掸。在不同异性对象身上,性的畦力并不互相排斥。 所以,专一的性爱仅是各方为了照顾自己的嫉妒心理而自觉地或被迫地向对方的嫉妒心理作出的让步,是一种基于嫉妒本能的理智选择。 可是,什么是嫉妒呢?嫉妒无非是虚荣心的受伤。 虚荣心的伤害是最大的,也是最小的,全看你在乎的程度。 在性爱中,嫉妒和宽容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你真心爱一个异性,当他(她)与别人发生性爱关系时,你不可能不嫉妒。如果你是一个通晓人类天性的智者,你就不会不对他(她)宽容。这是带着嫉妒的宽容,和带着宽容的嫉妒。二者互相约束,使得你的嫉妒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嫉妒,你的宽客也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宽客。相反,在此种情境中一味嫉妒,毫不宽容或者一味宽容,毫不嫉妒则都是失了尊严的表现。 好的爱情有韧性,拉得开,但又扯不断。 相爱者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若你之爱遍施子包括你自身在内的一切人,你必会把所有的人当作一个人来看,他就是上帝与人。 爱因对象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类型,对这一点人们不会提出异议。然则不少人却执有如此一种信念:爱他人是美德,爱自己却是罪孽。据说,爱自身者不可能爱他人,自爱与自私无别。 在我们着手从心理方面探讨自私与自爱之前,首先窄泌,要强调:那种申言爱他人与爱自己乃是相互排斥的观点在逻辑上是荒谬的。如果说,邻居是人,所以我爱他是道德的,那么我爱自己同样也是道德的,因为我也是人。没有任何关于人的概念把自我排斥在人之外。任何敢于采取这种做法的理论必然包含着自相矛盾。《圣经》的“爱邻若爱已”这句名言里已经蕴含了对个人自身的独特性、完整性的尊重。你决不能把尊重自己、理解自己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分割开来。对自我的爱与对他人的爱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联。 如果自爱与爱他人原则上不可分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自私?自私公开排斥对他人之真诚的关切,自私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他替自我攫取一切,给予令他痛苦,而桶夺使他快乐。他对外在世界所持的唯一立场是:我能从中获取什么;他对他人的需要漠然置之,对他人的尊严、完善无所顾忌。他心目中仅有他自己。他评判每一个人和每一事物的唯二标准是看其是否于己有利,他根本无力于爱。难道这一切还不足以证明:我们必须在关切他人与关切自身之间作出抉择?倘苦自私与自爱本是一回事,则答案只能如此。但这种假设本身就属于一种谬误,它招致了无数关于这个问题的错误结论。自私与自爱非为一体,它们处于根本的对立之中。自私者不是过分自爱,而是爱得太少;其实,他简直是痛恨自己。缺乏对自身的喜爱。关切,这不过是他的生产性匾乏的一种表现,他由此而沮丧不堪,堕入空虚茫然之中,痛苦不可避免地接踵而来。于是,他迫不及待地竭力从生活中攫取他自己已率先断送了的充实。表面上,他似乎在拼命替自己操劳,其实他只不过在徒劳无功地试图挽回在关切自我方面已铸成的败局。弗洛伊德认为,自私者自我依恋,他把给予他人的爱收了回来并将其全部倾注到自己的人格中。其实不然。自私者的确不能施爱他人,但他也无力于挚爱自身。 埃卡哈特的下列一段话能最完美地总结上述关于自爱的思想:“自爱者爱人若爱己,假若对人的爱逊于对己的爱,则其自爱必属虚妄,若你之爱遍施予包括你自身在内的一切人,你必会把所有的人当作一个人来看,他就是上帝与人。敌此,能自爱且施爱于每一人者方可谓人格伟大,德行昭彰。” 男人很看重一纸婚书的实质与意义。 有些女孩爱虚荣,常夸耀曾有多少男人向她示爱求婚,她都不屑一顾,这,若非夸张也是无知。 男人可以天天说爱你想你,也可以费时费力费钱以博女人一笑,但真正要他求婚并不容易。男人很看重一纸婚书的实质与意义。 求婚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男人整个生命的承诺与抵押,是真正将一个女人视做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世界。若对自己所爱的女人都没有信心的男人,一定是仅止于求爱绝不求婚。 一个女孩可能会有大多的求爱者,而求婚者并不会很多,即使无缘,也不该轻慢这一份由衷的爱惜与期望。 要相信,你是有价值的。 自我嫌恶有着多种形式,你也可能陷入某种自我贬低行为之中。下面列举了一些经常出现的典型自我否定行为: ——回绝别人对你的赞扬(“噢,这没什么……”“这并不是我聪明,只是运气好……”)。 ——希望别人证实你的看法(“对不对,亲爱的?”……“我就是这么说的,对吧,玛莎?”……“去问问我丈夫吧,他会告诉你的……”)。 ——性生活时,没有快感。 ——不给你自己买些东西,因为你总想到应给别人买些东西,尽管并不需要这样做;或不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你觉得自己不配。 ——不去购买你所喜欢的花、酒一类奢侈品,因为你觉得这是个浪费。 ——别人对你说,你今天气色挺好。你却在想,“他就是想让我感到舒心。” ——有入请你去吃饭或看戏,你却想:“一开始是这样,可当他发现我是什么样的人时,他还会这样请我吗?” ——一位女友同意和你约会,可你却觉得她是为了不伤你的心才同意的。 我曾接待过一位年轻妇女,她叫雪莉,长得非常漂亮,肯定有许多男性在追求她。但她坚持认为,她和曾接触的所有男友都不欢而散,而且尽管她非常想结婚,却没碰到过一次机会。通过询诊,我发现雪莉是在无意识地破坏每次接触的机会。如果一个小伙子告诉她,他喜欢她或爱她,她在心里反而会想:“他知道我想听这句话才这样说的。”雪莉总是在说一些否定自我价值的话。由于她缺乏启爱,所以她也拒绝别人努力给她的爱。她根本不相信有谁会以为她长得好看。为仟么呢7因为她首先就不相信她是值得爱的。这种周而复始的自我摒弃思维方法使得她更加以为自己没有价值。 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存在着大量的自我否定行为。每当你做出某种自我否定行为时,你便进一步加深了别人已经给你带来的忧虑,并减少了生活中爱的机会——无论是自爱还是对他人的爱。现在,要相信,你是有价值的,不应总是贬低自己。 多数女人所受的教诲是:她们需要男人,由于这象征着女人的价值。 有些女人的早年经验告诉她们说,当女人是单独的个体时,自己是脆弱的、不完整的或没有价值的。而她们所接受到的教诲则是,男人是解决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答案。 你或许曾经听过这句话:“女人听天由命,男人力行实践,”的确,女人经常认为感情关系就是与男人合而为一,并在男人身上寻找到自主、行动力与外在的保护等等。 然而议、年来,女人却对此展开挑战,她们逐渐依靠自己来寻求价值感,潘洛普·拉辛诺失在《为什么没有男人我就无足轻重?》一书中,深刻描述出,当女人周围没有男人关心她们、肯定她们、让她们感觉完整时,女人经常会非常痛苦与空虚。 多数女人所受的教诲是她们需要男人,这并不是因为生命中有个男人会更愉快,而是由于这象征着身为女人的价值。有位女子清晰地回想起母亲对一个问题的典型回答:“不要问我这个又老又蠢的娘,等你父亲回来时再问。”在她成年后与男人的关系中,这种根深蒂固的缺乏安全感不断涌现,使她误以为男人天生有弃她而去的权利。 这种爱情迷恋者被幻象所惑,她妄想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男人,让她觉得完整与安全。她痛苦地察觉到自己的不安,从一个男人投向另一个男人,深信找到适合的男人,只不过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如果你不认为自己可爱,那么就没有人说你是个可人儿。 所有的孩子在童年时,都希望父母对他们的价值有所赞同与肯定,好家长会逐步鼓励孩子思考与评定本身的价值。当孩子对自己的观念与评价愈来愈有自信时,他们会学着喜欢自己,并重视这种判断力。 但是许多父母在这方面却教得不够好,有些孩子也学得不很好。基本而言,自我肯定的过程就是逐渐将权力从父母转移到孩子身上,“我怎么想并不重要,你以为如何?你的感觉如何?”父母说这种话可使孩子觉得重要,使她觉得自己对某事的看法或感觉有价值。 可是有些父母却教导孩子,只有父母的想法与态度才算数,因而抹煞了孩子自我肯定的过程,这种父母在把权力转移给孩子时,或许会感到一种失落感,他们喜欢将孩子紧紧拴在旁边,只有这样才肯给予赞同。可悲的是,这种孩子从小被教育成应声虫,只能仰赖别人来获得自我价值与被接纳的感觉。这种女人在小时候,不敢看着镜子说:“我喜欢自己见到的”;长大后,这种女性在端详镜子时会迟疑不决,“他喜欢他所见到的吗?”无法肯定自我会导致对自我价值的严重怀疑,当你不能相信自己时,通常会有一种无法信任别人的感觉,如果你不认为自己可爱,不论多少人努力试着如此说,也没有人能告诉你说你是个可人儿。 这种不信任使爱情迷恋者一再重蹈覆辙,纵使有个男人一直说她与众不同,他爱她,但她仍然执意不信。她之所以不信是因为她从未学过如何发诸内心地自己去感受,她注定要不断寻找某人,好让自己有一种惹人爱怜的感觉。 对能够抛下妻子的男人,他同样能够舍弃你。 尽管有些男人是如此捉摸不定,可是依然还是有许多女人千方百计地想去套牢他。她们绝对不是神经有问题,她们只是想赌、想冒险。其实人类都具有向命运挑战的欲望。我们只需看看电视连续剧节节上升的收视率、言情小说大量畅销,我们就能明白有多少人向往那种战栗和危机重重的爱情。 安德蕊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有再多的痛苦和失望,她却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一直等待着一个能带给我生命高潮和兴奋力的男人。有什么不好?谁不会耍心机、玩花招,说不定我还比他过分呢?” 她知道如何卖弄风情,如何去迷惑男人。引诱男人。也知道该如何下饵、甩竿、坐待机会。“对付男人绝对不可以太过迫切,反而要让他觉得他需要你。拿我来说。在宴会里刚认得男人,我绝对不要他送我回家;还有,我宁愿抄下他的电话,却不愿意把自己的电话给他。我喜欢站在主控的位置上。” 如果一个女人坚持要冒这个险,奉劝一句,你必须很谨慎地隐藏住自己,不能让对方洞悉你的一切心思。对付行为放荡不羁的男人,你必须先了解他势在必得的目的,绝对不能屈服在他的战术之下。你必须随时随地处在戒备状态,丝毫不得松懈。他愈是无法得逞,愈是努力追求。不过你应该明白一点,无法表达内心感受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但是为了达成目的你必须坚强地去承受。 总而言之,对付这种花心大少,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必须不断地制造诱惑。因为他们永远处在追寻的状态,一次的胜利成功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比较起来,这种男人应该是最难应付的,一般女性都抗拒不了潮涌般的热情和神秘诱惑。耳边细语犹在,说不定他早就无影无踪,踏上另一条爱之船了! 对仁捉摸不定的男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在交往的过程中,你必须隐藏所有有关爱渴望的情绪,以毫不在乎的表现争取优势,激发对方的饥渴欲望。你必须技巧地掩埋内心的需求、期许和梦想,让自己变得遥不可及、漂浮、捉摸不定。掩饰得愈成功,对方就会愈焦躁迫切,最后他一定会不惜任何牺牲来换取你的全心归向。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就相当不容易了。长久的暗中较量会使得你身心疲惫,处处隐藏自己、压抑自己更让人精疲力竭。但是,想得到成功,这些是必然的代价。 总而言之,尽量伪装自己,掩饰自己,让对方感觉到你坚强的内涵。纵使是愤慨的情绪也不可以随意发作,因为爱与恨必然是并存的。正因为你在乎他,你才会去计较去生气。你愈是在乎他,他就愈是不在乎。 那些有妇之夫的坏蛋和前面二者稍有不同,不到最后关头,他们都会表现出坦诚专情的模样。要想抓住这种男人你绝对不能逼他做最后的了断。如果你能压抑住心中的呐喊:“要我,还是要她!”这份关系必然可以维系下去。 有件事是必然的,不论发生什么,他绝对不可能抛开他的妻子。要想抓住他的心,你就得表现得满足,处处通情达理地退而求其次,千万不能造成对方心理上的负担和罪恶感。不管是圣诞节。感恩节。新年,他都是属于那个家的,甚至在你生日那天,他都得回家陪老婆去。你必须处处为他设想,不要让他左右为难——太坚持的时候你就让步,太生气的时候你全忍下。只要你能够长久容忍下去,他自然会全心投向你。 可是话又说回来,他能够抛下妻子,他同样能够舍弃你。将来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他另一个埋怨的对象。 这种男人真值得女人去爱吗?或许他们真的很风趣很迷人,能够带给自己活力和战栗,也能够不时地轻柔许诺;但是在完美的躯壳下,他仍然是个道道地地的坏胚子。 结过婚的男人最喜欢。也最常用的怂恿词就是“适合”这两个字。 这种都具有一项最有利的武器——魅力。 34岁的宝拉是一位电脑系统分析师,她和直属上司瑞夫交往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我真替他难过。为了孩子,他却宁愿忍受这种痛苦的婚姻、互相不了解的婚姻,他说他们已经好些年没有性生活了。我知道我会让他活得快乐多了,可是却不了解他为什么不干脆离婚算了!当然,我不会去催他,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宝拉很可能就和瑞夫这么一直拖下去,因为她深信自己是“最适合”瑞夫的人选,而且愿意用各种方式来予以证明。 结过婚的男人最喜欢、也最常用的纵恿词就是“适合”这两个字。这种角色干篇一律都是在家得不到谅解,于是就出外寻找同情、谅解和关怀。他只要将离婚常挂嘴边,他就能得到对方的信赖和忠诚。一些讨厌婚姻束缚的男人,或许真有离婚的意思;但是大部分只是想安抚对方,说说罢了! 还是那句老话,问题的症结完全在于女人不愿面对问题使然。她们漠视对方明显的缺陷和欺骗的手段,反而将一切罪过加在他们妻子的身上。这种盲目的举动只会让她永远生活在等待之中! 性欲渴望着融为一体,而且它不仅仅是生理的欲望,也是对于痛苦紧张的缓和。 兄弟之爱是平等的人之间的爱;母爱是对于弱小无助的人的爱。这两种爱彼此不同,但本质上可以同时为一个人所具备,并没有任何限制。爱自己的兄弟,意味着爱自己所有的兄弟;爱自己的孩子,意味着爱自己所有的孩子;而且,意味着爱一切孩子,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与这两种爱相对立的是性爱。性爱是把自身完全融化、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的渴望。性爱就其本质而言是排他的,非普遍的,而且作为一种爱,它或许有着最容易令人误解的形式。 首先,性爱容易与“堕入”情网的爆炸性经验相混淆。在这种经验中,两个一见钟情的人之间的疆界,在一瞬间颓然崩溃。我们已经指出过,这种突然性的过程本质上是短命的。这两个人一旦有了亲密的了解,就再也没有新的疆界需要去跨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再也不可能有任何深化。人们感到对自己的爱人已经一览无余,实际上却几乎毫无所知!如果能够对对方有更深的体验,如果能够体会到对方人格的无限性,就不会有这种一览无余的现象,新的奇迹就会天天涌现。 性欲渴望着融为一体,而且它不仅仅是生理的欲望,也是对于痛苦紧张的缓和。性欲可以被爱情所激发,然而也可以被孤独的焦虑、征服或屈从的愿望、虚荣危、伤害甚至破坏的欲望所激发。性欲中容易惨人各种强烈的感情,它容易受到这些感情的刺激。这些强烈感情之一就是爱情。由于性欲多半伴随着对爱情的憧憬,因此人们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当他们彼此有着生理上的欲望时,他们就在相爱。性欲可以由于爱情而激发,在这种情况下,肉体欲求不会变得贪得无厌,不会掺入征服或被征服的欲望,相反始终伴随着柔情。如果生理的欲望不是产生于爱情的刺激,如果性爱不同时也是兄弟之爱,那就只能得到放荡的、短暂的官能的融合,而绝不会更多。在这种短暂的时刻,性的魅力制造出融合的假象,然而这种没有爱情的“融合”。只能让素不相识的人分离女口初——有时让他们自惭形秽,甚至使他们彼此憎恨。因为一旦幻觉消失,他们的陌生感甚至更为强烈。 性爱具有一种兄弟之爱和母爱所没有的排他性。正是这一排他性引起了进一步的讨论。通常,性爱的这一排他性被错误毕解释为对占有对象的依恋。我们常常看要,互相“爱着”的人,对其他人却无爱可言。实际上,他们的爱是一种“双人利己主义”;双方彼止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把单一的个体扩张为二,试图以此解决分离的难题。他们经验了对孤独的克服,但这只是在两者之间进行的;由于与其他人分离,他们仍然彼止分离,彼此孤独,而结合的经验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性爱是排他的,但它存在于对所有人类的爱之中,存在于对所有生者的爱之中。性爱是排他的,只是因为我只能同一个人达到最全面、最强烈的融合。只有就渴望融为一体的情欲而言,就对生活中有关方面的承诺而言,性爱才排斥他人——而性爱具有的兄弟之爱的方面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很多女人以为一切都是“有胜于无”,包括恋人和丈夫。 心比天高的女人常含幽怨,我爱我得不到的,我得到我不爱的。 天意难问。真正喜欢的,或许真的此生难求。但,做人总有权力有能力拒绝一些“不爱”吧? 不存在“我得到我不爱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问题是,在软弱虚荣之下,很多女人以为一切都是“有胜于无”,包括恋人包括丈夫。 这样,没什么不好。只是既如此,就不必抱怨。 爱情迷恋是为了解决自我价值。安全感。个人肯定等问题所做的不明究竟的尝试。 迷恋是一种习惯,到头来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爱情迷恋者认为,少了滋润感情生活的情人,她们简直活不下去。即使只是渴盼心目中的爱情经验也可带来一种喜悦。如此一来,迷恋者则陷于,‘渴盼爱情”的过程而难以自拔,就仿佛这种“盼望”经验的本身具有满足的力量。 在迷恋开始的初期,女人深信与男人所经历的兴奋刺激是她啊:所以继续痴迷的原因。但是至”了后来,即使迷恋者也承认她被钓上钩了。很少人觉得在这种反复的经验中其实毫无兴味可言,爱情迷恋者坚持要享受那种追逐男人的喜悦,即使在旁人的眼里,她们委实是个可怜虫。 迷恋的真正满足并不是来自与哪位男人有特别愉快的经验,而是出于日常焦虑或沮丧所带来的逃避。通常迷恋的女人大多觉得世界似乎是苍白忧郁的、空虚的,并且危机重重,是的,爱情迷恋其实是女性为了解决自我价值、安全感、个人肯定等问题所做的不明究竟的尝试。而在对男人的想法。感觉与幻想中,则可以摆脱这种深深的不安,然而这种“解脱”却是短暂而虚幻的,而且只是在片刻兴奋与保证满足的情况下才存在,有什么比这种堕人爱河的幸福感觉更美好的呢? 据说,拼命追寻性爱对象的男子,是深受唐璜情结所苦,但是对男性与女性而言,其实问题的核心并无二致,可是为了感受满足、创造爱的幻象与情感的滋润,而对爱情痴迷不悟,实在是一种徒劳无功而又自我毁灭的方式。 迷恋情结大多难以打破——尤其是看来无害的迷恋更是难以化解,表面看来,爱情迷恋者似乎在男人堆中很吃得开,她的朋友或许还会嫉妒她在罗曼史与性生活上的胜利呢! 用个性的固执加疏懒来塑造一份痴情。 女人痴情,千古皆然。这种痴情常常被认为是因为女人的软弱和善良。事实上痴情的女人大多刚烈又固执。 不管男人如何一次次地背信弃义,不管旁观者如何一次次地直言相告,痴情的女人总是义无反顾。并不是真的无怨无悔。一往情深的背后,其实是不承认当初选择的错误。不肯面对今天的失败,不敢承受将来的变幻。 于是,只有至死不变,以个性的固执加疏懒来塑造一份痴情,再以刚烈加坚忍来承受这一份痴情。 适度的消失未尝不是一种挑逗和诱惑。 年约34岁,担任摄影工作的鲍伯就是个典型人物。“她们想听什么我都知道,还不是那些夸她特别性感和美丽的好话。我可以让对方感觉到,她是我一生中见过最美丽、最让我动心的女人,我可不是随便胡诌的,我相信自己说的都是真的。在那时刻,我感到温馨和关怀。” 果真如此吗?事实上,鲍伯爱的并不是眼前的女人,只是沉迷在当时自我创造的神迷境界之中。她只不过是一面镜子罢了,鲍伯可以从镜中肯定自己的价值。对方的反应愈强烈,鲍伯就愈是认为自己迷人而出众。光是言语的回顾已经不够了,鲍伯进而要求肉体的肯定。激昂的情潮澎湃之际,他不时地声声呢哺,“我爱你!好爱好爱厂鲍伯的确是认真的,但是这份认真却是架设于自我幻象之上,他根本不在乎这种种行径可能造成的后果。满心欢喜的女人逐渐软化,屈服在鲍伯柔情般的控制之下。在那一刹那,她几乎肯定这份胜利是属于自己的。 什么样的女人最容易上这种当呢?他当然清楚得很!就是那些任由情感蒙蔽视野的女人!这些男人披上完美的幌子撞进对方内心的秘密世界,甜言蜜语承诺着一份爱恋——一个完美的男人、一个完美的承诺、再加上一份完美的爱,世界上岂有如此绝妙的组合!真正致命弱点是在于女性忽略了既有的事实,她一昧陶醉在奉承之中,过于迫切地接纳这一切根本不存在的假象。 更奇怪的是,有一些自认为有眼光。心思又慎密的杰出女性也很容易上他们的圈套。由于长久保持着恐惧忧虑的心态。她们平日总是小心翼翼地将自我对情感的需求禁锢其中。但是这份突如其来的伟大恋情却轻而易举地摧毁了那道防线,她们根本无法抗拒那股完美的诱惑。对付这种谨慎型的女人,他们就不像先前那么迫切了。他们知道耐心地等待时机成熟,当对方完全松懈之后再乘虚而入。 在表面上看来,这些男人既迷人又感性,似乎并没有伤人之心。但是他们的确伤害了对方,而这个伤口就在他们突然消失之后开始溃烂。然而,这份关系只要存在一天,一切依然是如此完美。 其实,适度的消失未尝不是一种挑逗和秀惑。他们知道某些女人最讨厌的就是死缠型的男人,于是他们就利用欲擒故从的手法挑起对方的欲望,更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够完全自立而坚强的男人。 鲍伯也明白这套道理。“一夜缠绵之后,我会不时地送送花、送送卡片的,可是一个礼拜之内绝对不见她的面。”为什么呢?“这样才能显示出我很忙呀!忙着办事啦、应付其他的女人啦!总之,我不要让她觉得自己太过软弱。” 灿烂的火花,刹那间即点燃,让你立刻享受到火花的绚丽,然而却瞬间熄灭。 30岁的麦琳达是一家画廊的馆长。三个礼拜前,麦琳达认得了一位相当出名的画家,他不仅画出名,花边新闻更是一大箩筐。“我知道他的名声并不好,可是那些一定是想恶意中伤他的,”她不断这样告诉自己。然而,在她完全被他征服之后,电话铃声再也不会响起,麦琳达整个人几近崩溃。“我一直努力在做,想做一个他想要的女人,更想做一个特殊的女人!跟他在一块儿真是大美太美了,我真的很怀念他。” 35岁的莱莉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她拥有一栋座落在南加州海湾的华厦。近两年来,她一直和葛伦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葛伦年约42岁,外貌潇洒,从事于贸易投资事业,虽然继承了一笔庞大的遗产,却仍然努力工作毫不懈怠。他曾经结过四次婚,持续的时间都相当短。除了老婆之外,还有着数不清的女人。 茱莉认识他之后,情不自禁地爱上他那风趣可爱的模样;但是她心里明白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关系。他不愿意做任何具体的承诺,然而,葛伦的影子却始终盘据心头,使得她不能不见他。茱莉喜欢他那捉摸不定的性情,甚至着迷于他那种戏剧般的人生。葛伦出现之后,茉莉对其他的男人再也提不起兴趣 这种放荡式的男人最不甘寂寞,他们需要藉由女人的认同而提高自我身价。说得难听些,他们就是那种见一个爱一个,一头才热、一头又冷的男人。他们根本无法安定在一份持续的情感之中,他们很快就感到厌烦和不耐,必须始终不断地寻找新的目标。 这些男人到底拥有什么样的魅力呢?第一,在女人眼里,这种放荡不羁的男人无异是一份珍贵的“奖赏”。他散发出醉人、湿柔而又强劲的气息。他就像沙漠中陡然升起的海市蜃楼,是希望和向往的终结,随着各人的需求而呈现不同的风貌。 他还具有另一种超凡的能力,能够让女人觉得自己被重视、被珍爱。他能让这片感情世界独树一格,充满神妙;他也能根据对方的喜好塑造自我回应的形象,让女人必须去相信他的言行和承诺,去相信这一切是真真实实存在着。 最重要的关键却在于女人误导了自我期许的方向,谬误的认知使得她们相信虚伪的承诺,使得她们忽略了对方真实的特性——他们非但不完美,甚至是有毒的。可悲的是,很多女人尽管心里透亮,但是她们却无法舍弃那份追求完美的期许,更承受不了幻象破灭后的打击,于是她们依然循着错误的方向前行。 他绝对不提出任何承诺,但却有能力让女人保持一份模糊的认可。 琴吉儿今年大约29岁,拥有一家体育用品店。两年前在偶然的场合里认识了从事生物研究的桂格,立刻被他强壮的体格、新潮的思想所吸引。桂格曾经告诉琴吉儿自己以前在感情生活上受过打击,而这也是琴吉儿一直用来安慰自己的说辞。 每次约会,桂格不是迟到,就是老不见人影,甚至于突然失踪了好几天,连个电话也没有。琴吉儿虽然心里不高兴,可是仍不断告诉自己:“他这个人就是糊里糊涂的,一点记性都没有。”在肉体生活上,琴吉儿一直觉得很满足,每次看到桂格迫切的模样,她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到他的心。 尽管桂格自己并不是很专情,可是他却不愿琴吉儿跟任何男人交往。他不但仍然拥有完全的自由,却同时能跟琴吉儿隐约地意识出相互的默许。琴吉儿坚决地相信,只有自己才能让桂格快乐,也只有自己才能赋予他如此的关爱和谅解。不管花多少时间、多少心血,琴吉儿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到他的。 虽然桂格的缺点很多,人又自私,但是他还是具有一份诱惑气息——它似乎不时地诉说着:给我时间、给我谅解和爱,我会改变的。事实上,桂格绝对不会亲口说这些话,他只是不断地用行动来加强琴吉儿这种意念。 渴望戏剧般刺激的女性必然会追求那些永远得不到的男人。而这种捉摸不定的男人无异于是最佳良伴,再适合不过 从事秘书工作的珍妮和制片贝利交往经有三年之久,但是这三年来却只有等待和折磨。他们之间的关系真是世上罕见,每次都是等到贝禾协完了事“顺道”来吃个饭。聊个天的,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出去约会过!他总是说:“每天为了工作都在外头奔波个不停,难得有空,还不如在家呆着轻松轻松!” 他们常为了许多事争吵不休,珍妮总是抱怨贝利付出得太少。“我只有不想大多!事实上他做了些什么,有空的时候来坐坐,想走了,拍拍屁股转身就走。”珍妮向贝利提出六次分手的要求,她不准贝利再来找她,也不准打电话,甚至她连电话号码都改了,可是到最后却都是珍妮主动示好。她知道自己依然还是会不满,可是又情不自禁这么做。为什么呢? 珍妮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抓住贝利的,贝利也应该是个可以安定下来过日子的男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尽管贝利在事业上表现杰出,但是他却无法、也没兴趣和珍妮保有一份具体的关系。珍妮并不是不知道,她只是不愿意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 女人本来是魅力所在,但脸孔和身段只不过是外在的东西。 我不爱冷漠的男人,尽管他富有或者漂亮,冷面使人窘迫和紧张;我不爱邋遢的男人,尽管他有学问或者幽默,不修边幅也是有限度的,衣帽当然是醒目的招牌;我不爱耍腔的男人,闻到这种气味,赶紧退避三舍;我不爱摆阔气的男人,口袋里有几个钱就吆三喝四唾沫淹得死人,好像天下一切都该认得咱爷们了。诚然,不能要求男人都像钱钟书和林语堂,但男人应该学有所长,我不爱男人腆着肚皮“砌城墙”。 我不爱骂街撒泼的女人,但钦佩能够领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女人;我不爱对老弱病残缺乏同情的女人,但赞赏能够杀鸡宰羊有几分豪气的女人;我不爱管着丈夫一分一厘的女人,但喜欢持家有道,能营造一片温馨的女人;我不爱动不动就倒醋坛子的女人,但欣赏对男人颇有吸引力的女人,为什么只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可以说女人的一半是男人。 我不爱做宫,我怕被柏杨先生不幸而言中,做了官就忘了做人;我不爱管着别人,也不爱别人管我大紧,我希望周遭环境是一件洒脱的文化衫,随意而清新;我不爱做苦行僧,尤其希望精神上的富有;我不爱哪个阔少说我一月薪水不够他一天花,假如我念一句阿里巴巴的咒语,也可能出现我所期待的意外;我不爱我的不足12平方米的家像只小笼子,将我的温柔皱成一把腌菜,人生不求十足的豪华,但可以拥有七分舒适三分优雅;我不爱夫妻分居两地,尽管在一起咸咸淡淡免不了扯皮,对于单身汉,夫妻扯皮也充满诗意;我不爱和公婆住在一起,不是吝啬那一份孝心,而是不喜欢婆婆用那种眼光看我穿太阳裙。 我不爱工作时松松垮垮,或开会时也赶织孩子的毛衣;我不爱满指甲污垢去处理一堆文稿;我不爱穿着破袜子站在上司面前;我不爱趿拉着鞋子上街去买菜;我不爱体重又见上升,喝白水也长肥是女人的无奈;我不爱女人未老先衰,唠唠叨叨让丈夫和孩子不好评说。女人的形象本来可爱,但糟糕起来也实在容易;女人本来是畦力所在,但脸孔和身段只不过是外在的东西。 这就是我的不爱,心无城府他说出来。 邂逅所酿咸的美好心境从未来方面介人了现实,从而成为现实的母体。 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邂逅又是现实的:高于现实的现实。所谓现实,这不只是指邂逅所建构的短暂的人际关系确曾现实地存在过,更深刻的含义是,邂逅所酿成的美好心境从未来方面介人了现实,从而成为现实的母体:这又不只是指心境在时间上的持久性以及旅途会议相识可以结晶为友谊这类直接成果,更加无形而又更为普遍的现实力量在于,邂遁心境业已现实地改变了邂逅者的人际观念,并且继续现实地迁移。渗透。扩展着今后的人生,衡判并且要求着新的人道主义的人际关系。现实性在这里和动力性联系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歌女》正是这样一篇动人的散文。一个自幼孤独任性的贵族青年为了摆脱令人窒息的忧郁感而进入美丽的伊豆山中。他与一伙世人邂逅。在结伴旅行的朝夕相处中,双方原来的社会地位差别逐渐消弥。那些地位低贱、肮脏又无教养的卖艺人凭借邂逅穿越过阶级壁垒,突然在贵族青年面前展示出他们善良而高尚的心灵。那位少年歌女在此邂逅之美中臻化为一个象征,以至青年毫无淫欲地眺望着歌女裸浴的雪白身子,“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头脑澄清和像刷洗过似的”。末尾,他流泪告别了艺人队伍,接受了照料一位逃难老人的委托,中夜自白:“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老婆婆到上野车店给她买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涨清水,滴滴嗒嗒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真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吗?邂逅之后,分明是:一个更加纯洁的灵魂新生了。 婚姻只不过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份事实,既温馨又无奈。 女人最渴望的是婚姻,最痛恨的也是婚姻。其间的矛盾并非单就一个“情”字便能道尽。 社会对女人总是不公,要实现任何愿望都显得困难重重,这就需要借助男人的力量和运气。于是,女人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婚姻,贫穷的想富足,低贱的想高贵,柔弱的想依靠,多情的却希望有个侠骨柔肠、先知先觉的丈夫。因着这一切单纯的渴望,因着女人内心其实并不单纯的需要,婚姻成了女人一生的黑洞。 婚姻只不过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份事实,既温馨又无奈。婚姻给予人的也仅仅是需要努力与耐心才能得到的欣慰。什么时候明白了这一点,女人的心才能得以舒展。 两人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尊重彼此的人生之路,彼此互为良师益友。 不要再把你的伴侣理想化。你愈早了解他或她跟其他人一样,也有缺点,你的关系就可以愈快建立一个稳健的长期基础。对伴侣的不完美有所认知,并不表示你对他或她的爱或有稍减,而是表示你了解其他人也不可能完全是你所想要的样子。 掀开爱情华而不实的表层,深探亲密关系的基础面,你们能否彼此谈心,即使所谈的很痛苦或可能危及关系?你能否好好倾听伴侣对你的需求,即使你从小就没有人教你重视倾听?当你们之间出现紧张的状况时,你们是否都能马上处理,而不是忽略它并希望它自动消失?你能否改掉强词夺理的习惯? 当你不再希求对方完美无缺时,事实上等于不再对自己抱有十全十美的观念。你把自己看成一个在成长、在学习,随时在调适的人,而你的伴侣也在他或她的人生中,用他或她自己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有关系的人不会完全相同,而两人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尊重彼此的人生之路,彼此互为良师益友。 当你不再把伴侣理想化时,你们的关系自然有名副其实的基础——你愿意看得透彻并爱你的伴侣,而不愿抱着一厢情愿的想法。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