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于无声处观细雨


——兼谈简宛作品的审美价值(美国 孙秋秋)

   
一、题内絮语

  简宛爱美,她的作品给人以美感,她本人就具有一种美的风范,但我又用语言描绘不出她的美究竟在哪里。
  在各种社交场合,每一个人都能从她温馨的笑容中,她诚恳的交谈中,她得体的装束中,领略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芳韵。她的美存于她对每一个人的尊重之仪之中,那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雌凤之仪,凤是华美的……
  在我和她近五年的异国友情史上,她为我们这些来自大陆的学子们烹调的每一盘菜肴,她坐在我们小小的客厅的地板上和我们同声引吭的每一个音符,她给我们送夹的每一块浴巾,床单,枕套,她凝神倾听我们心声的每一束眼神,无不显示着她诚挚的友情与亲情。她的美存在于她对每个人的挚爱之情之中,那是一种叩人心扉的人情之晶,情是甜美的……
  她来自台湾,我来自大陆,也许距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尺度,能让你冷静地领略生活中的真实美。
  她的书向你展示着生活的真实,感情的真实,理想的真实。
  在美国这块以英语为主的土地上,尤其是在我们北卡州,很难看到用我们母语写的优秀的作品。而她的书,一本,两本,二十多本;她的耕耘,一年,两年,二、三十年,如绵绵春雨,似涓涓细流,撒向拜金的人间,润入涸竭的心田。
  我曾经和简宛女士面对而坐,我问了她一个连我也觉得不该问的问题:为什么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她的拜金意识,难道她不被这个当代时髦的潮流所惑,仍保留中国传统文人的清高?在她的《单纯之乐》中,她写道“拥有天下万物,不如拥有一颗时时安宁快乐的心。”她就是凭着这颗安宁和快乐的心创造出不同的意境美的。简宛对我的问题的回答同样安宁快乐:“我是在经商之家长大的。我在物质生活上并不缺什么,我喜欢作我自己喜欢作的事,但是我理解那些为生活奔波的人,赚钱也是件很实际的事情。”
  只有当人超越了为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不以功利的满足为生存的最终目的,人才能把真实的生活自由地再创造出来,从中领略,创造,更新着美,简宛就是这样一位旅美华人作家,她认为“财富并不等于完全的成功,……成功应该是内在和外在的一致,精神和物质的和一。”
  她的作品是成功的,她书中的日月给我们带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于是我就想写一篇文学鉴赏与祖国同胞一起分享我的感受。然而给这样一位作家写文学评论,并非一件易事,她在《性灵》这篇短文中早就把自己对某些文学评论的感触合盘托出了:她“不赞成这种哲学,太科学化,太理论化了,什么都事出有因,什么都套上公式,也许作者创作只是一时的灵感,经过后人的分析解剖,一篇感人的文学名著也变的公式化了。”简宛不是个公式化的人,她是个生活在现实中的女性,她是一位贤惠的妻子,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位敬业的教师,一位可亲的闺中挚友。她用她独特的观察力,细腻的笔触,朴实无华地展现了故国之外的世界:家庭生活,子女教青,异国风光,中西友情,文化差异,价值观念……她的作品中并没有大起大落的社会冲突和尔虞我诈的商场风云,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也没有在时代的旋涡中心打转。然而,于无声处,我们却观赏到了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知时好雨,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聆听了一位母亲,妻子,挚友娓娓动听的话语,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位生活中的强者刚柔相济的性格。于是当我提起笔来想探讨简宛作品的美学价值的时候,一时的灵感竟让庄子的两条哲理跃入我的脑海,一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二曰“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
  简宛的《地上的云》升腾于中国的南隅,当这东方的云在西方的世界撒下绵绵细雨的时候,它是淡然无极的……
   
二、书魂之美

  人们的审美创作总是离不开生活的源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总是有其文化的根。作为审美主体的简宛,在她的创作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美学意识铸入书魂。
  简宛作品的美学基石主要是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现实主义美学的一种集合体,古典美学偏重于以和谐为美,现实主义美学偏重于对立的崇高。简宛的作品兼而有之。纵观她的著作,不论是使她夺辉文坛的《地上的云》还是她向这个分离太多的世界捧上的《和欢》,不论是她为孩子们写的《他们只有一个童年》,还是她将时间空间凝成一体的《欧游心影》,我们均能看到她审美意识中的和谐意念与参与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崇尚和谐之美:“八音克谐”,“人神以和”《尚书·尧典》,孔子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并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及“礼仁为美”《礼仁》,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和一”《庄子·人世间》。简宛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接受她的早年教育的,她的作品无形中已受到传统美学根深的影响,然而她并没有片面地用伦理道德去规约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她追求着审美所特有的直觉性以及下意识的想象,另一方面,她也在审美创作中开拓着理性美。在知觉与理性之中,简宛巧妙地把握着和谐美,和谐的意境,和谐的时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自然美在简宛的作品中俯拾皆是。现实中的这个矛盾的世界是多么需要和谐!简宛的审美意识是以和谐为本的。这是她的作品能够打动众多读者的一个原因。然而她本人对和谐又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和谐的真意却只发展到个人内心的自省,以及家族中围成一桌的和谐。我们没有放开手,圈成更大的圆,也没有打开胸怀容纳更多的冲击。”“和谐并不是静止,和谐也可以渐进的,譬如一个圆,可以只是一个逗点,句点,小圆圈,也可以是一个江河,大海,全宇宙的圆,一个圆的扩张,不是突破和单一的冲击,而是全体的并进扩大,我们不鼓励牛排,火鸡的独当一面,自我标榜,却不反对相辅相成的并进发展,所以中国莱有那么多菜色,种类,品味……全是这样配合出来的。”“天地之间本来就有极大的距离,天人和一的境界也必须不断地的努力追求。而在追求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体会和谐的深义:和谐并不是静止,和谐必须在相辅相成中包容、扩大。”《和谐的代价》简宛的作品常常是这种小圆向大圆的扩张,包容。我们可以从她对意境的创造,时空的安排,人际关系的推进,及人与自然的描写上对她的美学意识略窥端睨。
  湖光山色,恋人幽情,故乡明月,童心猎奇,总能把人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简宛的作品不乏这类的意境美,然而她的笔并没有把人们带进一片虚幻的境界,她的着眼点仍在这个现实的竞争的世界。她写的是真实。王国维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们感受生活的时候,往往是在生活过后才去品味,回忆,怀念那逝去了的一个又一个瞬间。简宛笔下不乏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憾事,然后赋予新的生机,新的主题,新的开拓,她紧紧把握着现在,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展现着和谐之美。我们在《蓬山一万重》中,看到为了立身美国,独自带着幼女拼搏异地的女教师与丈夫久别重逢后的麻木的心态,她在对丈夫的“憎恨”中感到“时光带走的不仅仅是逝去了的年华,也带走了太多属于他们的快乐甜美的时光”于是“他不知道在她后边立了多久,当那双粗壮的手轻环着她时,(她)象是在黑夜中突然捉到了依持,不仅没有把他推开,反而回转身,用自己的双手,紧紧将他拴住。”天下每一对“牛郎织女”在“鹊桥会”时都会有这一举动。而简宛是这样结束这篇佳作的:“当两颗赤裸的心,拭去了世俗的灰尘,不再为名利,功名困扰时,他们总是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的,但是,明天会是怎么样呢?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谁也无法预料。就且捉住着眼前拥有的,美好的夜晚吧。”我们读到这里,祝福之情,欣慰之情夹杂着淡淡的苦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样的结尾有着和谐之美,扩张之美,包容之美,也有着对立的崇高,有谁不为夫妻团圆的一瞬间而百感交集呢?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即使在这个奔忙的世界中象一架工作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天伦之乐总是会让我们的本性复归的。而生活中又有多少个一瞬间,给我们带来幸福,带来烦恼,带来遗憾,带来新的和谐境界。
  美的发现和享受本身就是一瞬间的事。在简宛作品中有过多少个平平常常却又扣人心弦的一瞬间啊。在《莱茵河畔古堡多》的中,当她与丈夫在莱茵河乘舟就要见到当地家喻户晓的“罗洛来”巨石时,她这样记载了一个一瞬间:“我站在人群中,抬头看到了那块突出的石头,那七仙女的化身,想起了初中刚学罗洛来这首歌时音乐老师的说词,那石头上的金发女郎,在晨曦中不断梳着那一头长发,那光彩迷惑了船行,迷惑了眼睛……那时,连五线谱都还不认识的我,爱极了这首歌……三十年的往事了,面对着那峭壁,轻哼着那歌曲,‘拍下来,拍下来’我跟身旁的丈夫叫着,他却犹豫着说‘这样一块平凡的石头,怎么会是你描述的那个罗洛来的故事呢?’一个迟疑,罗洛来已在船行中逝去,少女时代的梦,年轻时代的多愁善感仿佛也随着那逐渐远去的河水,慢慢的,慢慢的,成为模糊而遥远的记忆了”简宛认为“念旧的心理只是在回忆中产生,在感情中滋长,当旧有的已经消逝,那份情感也就深埋心底了。”《日安香港》时间,空间,人物,情感在包容中找到和谐的归宿。
  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事情是一发即逝的,时间会让很多令人心颤的往事成为模糊而遥远的记忆,而简宛珍视生活中的有价值的瞬间,选定了她的审美客体,注重在作品中再现生活,真实地描写生活,她的《且慢相思》《书中日月长》《欲语还休》等著作无不是那无数个瞬间组成的,对孩子,对丈夫,对家庭,对友人,对自然的爱构成了她作品中和谐的美,而理性之光又为这美增添着魅力。在《和欢》中她写道:“我常爱站在树下,或站在窗前,仰首注视着它们,想象着那从幼苗到成长,朝夕相处,形状相似的大树,它们有如兄弟姐妹,又如知友夫妻,在星光月夜下,在朝阳晚霞中,共历多少星移物换,四季更递的岁月,树木有情,当会珍惜这成长的岁月,这共增的年轮,人呢?”这段话语多么发人深省,从人化的自然到人类自身,涉及了时间,空间,人际关系。她的心里总是有一架天平在衡量着每一件事。在她的作品中,常常提到朝夕共处的人,即使悲剧美到了她的作品中也能在理性之光下寻觅到和谐。《一粒尘埃》描述了在异国他乡的一段婚外恋情。这种爱是不会也不可能有结晶的。女主人公不得不去医院把没有权力出生的孩子拿掉,在护士眼里,那小生命不过是一粒尘埃。在医生眼里,如果保留了这粒尘埃,那会破坏太多的人和谐的生活,影响太多的人的生活。在女主人公的心中“当她决定那牵连着两个人之间的情愫象一粒灰尘似的消失之后,她也决定了自己的方向,爱情,对某些人也许象空气和阳光,取之,得之,永远受用不尽。对她,却只像一杯浓烈芬芳的酒,饮得尽,却不能永远不醒。”简宛在《无我之境》中指出,醉过一次也就够了,人生原本是多面的,于是多面的人生引出了女主人公坚定而又凄楚的笑容。这里的意境真是“哀而不伤。”我们既对女主人公寄予同情,又对她的未来充满希望,因为我们从一个生活的小圈子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她会扩张她生活的圈子,包容新的一切。
  人生原本是多面的,简宛的作品反映着这个多面的人生。简宛的取材是现实的。她并没有生造出任何离奇的故事,也没有安排更多的矛盾冲突,她在执着的参与生活。她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一点一滴地浓缩笔下,奉献给读者。对于大多数大陆读者来说,美国是一块神秘的土地,中国人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简宛常常用一件小事来勾画出中西文化差异与美国的社会的问题,在她的《从东方到西方》中她记述了请假仅一个月从台湾归来后,美国同事的反应,他们关心的不是台湾的风土人情,而是她的先生:“他怎么受得了?”简宛写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就有这么的差距,他们想到婚姻关系,很自然地就想到性上边,不若东方人追求的是性灵和一的美,夫妻是相属相依的,所以就产生了相谅相助的情愫,不是一翻脸就可以各奔东西的……从东方到西方,才更体会到东方文化的美。如果能在西方的积极独立的个人主义上,添绘一点东方和谐,浑厚的彩色,人生的境界会更完美些。”她书中描写的文化冲突不仅仅涉及到同事关系,邻居关系,甚至家庭生活,她对异族文化对家庭和孩子教育的冲击采取的是包容的态度,在回势利导中,将东方和谐,浑厚的色彩揉进西方文明之中,这样,她才对爱子留的标新立异的发型“老鼠尾巴”从看不惯到很喜欢,因为她欣赏他不怕与众不同的勇气,她吸取的是中西文化的精华,她主张的是“大爱”。她写到:“我相信耶稣基督的博爱救世,也相信六祖禅宗的佛法超度,他们同样基于对人类的爱与关怀。我心中有爱,爱,就是我的信仰。”正是这份浓浓的爱,使她在创作中,用现实主义的严肃态度,挥就了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散文,评论和短篇小说,激发了不同阶层的人心灵的共鸣。
   
三、雨的回声

  细雨从天上降落的时候,那小雨点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着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我们不是雨点,可是也能从雨的执着的述说中感受到那份天地之情。正如我们不是鱼,然而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舞姿的时候,自然就能想象到鱼的世界。而雨点儿却是实实在在落到地上的,它能让平静的湖水泛起涟漪,能让高速公路改变风貌,能在你我心灵的“曲径通幽处”激起回声,因为那通幽之处本身就是一汪汪的深潭。
  简宛作品中的小雨点就是这样不停地敲着我们的心灵的回音壁。
  乡情,也许是最能让海外游子失魂的东西。尽管在家乡长大时,并没有觉得院子中的晾衣绳有什么可亲之处,可是在异国他乡,诸如此类的东西却常常游入你的梦乡。简宛的作品常常很自然的把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真实地描绘出来。在《书中日月长》中,她有着这样一段描写:“已经有好多个年,在异乡度过了。在家时,是多么卑视那些繁文缛礼;叩头祭祖,鞠躬拜年,上寺庙烧香拜佛,到乡下上坟扫墓!而今,身处异国,一个个繁文缛礼,都变成对以往的怀念。总不忘也在除夕时,点上三炷香,遥拜源远流长的祖先,也不会忘记给孩子一点压岁钱,告诉他们这是我们传统的习俗,也让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激起一些对新年的向往和期待。虽然少了年糕和爆竹,但是总尽可能让心底的怀念,不致在异乡忙碌的生活中冲淡遗忘。”每个海外华人都有不同的背景,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不同的回忆。中国人在海外过年都自动地往一块儿聚。作点儿家乡菜,怀念家乡的亲人,简宛作品中的乡情,亲情带给海外华人多少精神安慰,她的语言就象一只温柔的手,为你擦去思乡的眼泪。简宛如实地记录了中国朋友的相聚:“也许中国人是最念旧而不忘本的良族,无论到哪里,过年的聚餐,庆祝活动,不知温暖了多少游子的心!虽不若在家时,穿着新衣,吃着糕点,喝着母亲特烹的红枣茶一般心情,但是当大家围着大桌子,举着吃着的春卷,饺子的刹那,你觉得那是多少双手调配出来的佳肴,多少个流着同样热血的心围成的年夜饭!多少个和你一样想家念国的情怀所凝聚的夜晚!你觉得亲切而温暖,你觉得你虽然不能在家围着红荟木的大圆桌与家人团圆,但是你的心,和所有人的心,围起了更大的圆桌,那温暖是足以融化异国那一张白茫茫的冰天雪地的。”当我读到这一段描写时,我心中的冰雪顿时消融了,我感受到在异国他乡度初夕时的乡情,那是多么可贵的乡情。中国人踏上美国的土地的第一天,就意味着他调整自己以求生存的开始。而异国风情,异邦文化却又常常让人应接不暇,心中往往失去平衡,生活中的压力,感情生活的封闭,常常使人感受到心灵的寂寞,这份寂寞,生活在国内亲人圈子中的人是无法想象而又根本体尝不到的。因为自己的本身的文化圈就是人生必需的看不见的空气与捉不到的阳光。
  简宛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准确地说,她是个无法尝得寂寞的人,“一支笔,一把刀或一本书,总是在她静下来的时候,自然的叩访。她的很多作品就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
  如果说“和谐”是简宛作品的“本”,那么“爱”就是她作品的“主线”。她的“爱”使她描绘着人间最美好的人情,关于东西“爱”的差异,她是这样描写的:“东方人的情爱,好比空气,让人生活其中而不觉得,但是没有人能离开空气而活着,西方人的爱犹如阳光,璀璨而炙热,让人深切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阳光有朝阳与夕阳之别,也有日正当中的绚丽光芒;空气环绕着我们,却没有任何色彩,它让我们自己去加上颜色。”当我们读到这里,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我们所经受的,所给与的各种不同的爱,想到我们如何给这份情这份爱增加色彩。许多人到了美国,已经把东方人情爱的色彩淡化了。因为美国是一个功利的世界。在许多成功的背后往往掩藏着心酸的眼泪和伤心的苦痛。在奋斗的过程中,夫妻两人常常同甘共苦,保持着结发夫妻的情结。然而,也有人在成功之后,不能为爱情的美酒加上更浓的色泽,反而使美酒失色,甚至加进杂质。如何使爱情生活不断增加新的魅力,如何珍惜那属于我们自己的空气和阳光,是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需审慎对待的问题。简宛作品讴歌了纯真的爱情,忠实的伴侣生活,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在这个矛盾的世界里这些都更显得难能可贵。“爱”的主线是她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一个秘诀。
  遥望大陆,祖国的改革大潮已席卷了每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价值观念,人情往来,也许建筑在一种新的基础之上了。然而人们仍需要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爱。我在遥远的大西洋畔祝愿简宛的绵绵细雨能融进那滚滚的洪流之中,在我国大陆人民的心上留下一层又一层爱的浪花……
           1993.5.9.母亲节
              于美国罗利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