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回目录
辘轳把儿胡同九号

作者:陈建功

  “敢情!”——这又是北京的土话。说“敢”字的时候,您得拖长了声儿,拿出那么一股子撒漫劲儿。“情”字呢,得发“轻”的音儿,轻轻地急促地一收,味儿就出来啦。别人说了点子什么事儿,您赶紧接着话茬儿来一句:“敢情!”这就等于说:“没错儿!”“那还用说吗?”甚至可以说有那么点儿“句句是真理”的意思。其实,此话在北京寻常得很,大街小巷,胡同里闾,不绝于耳,本来不值得在此絮叨。可是,在辘轳把儿胡同9号,这话可就不同寻常啦。这里有一位姓冯的寡妇老太太,也和别的老太太一样,喜欢接在别人的话茬儿后面说:“敢情!”——您可别大意了。冯寡妇的“敢情”却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您要是不够那个“份儿”,不足以让她羡慕、崇拜,人家还是金口难开呢。您看她的大儿子大山,小四十的汉子了,新近还被选上了他们那个街道厂的厂长,几个月里扭亏为盈,论脑瓜子、嘴皮子、手膀子,哪点儿不够意思?在厂子里,那些一把子胡子,一脸子褶子的老头儿老太太们,哪个不是“厂长”长、“厂长”短地围着转,说点子什么事,还少了人们接着话茬儿道“敢情”了?可回家来,少挨他妈骂了吗?“成天屁股不沾家,就知道回来吃饭、睡觉,家是你旅店呀?点灯熬油,当个七品芝麻官的破厂长。美?美个屁!……什么?你是共产党?你是什么‘共产党’哇,‘劳动党’!你看人家西院儿,刘家,三天两头奔家拉板子,运砖头,那才叫‘共产’!你是什么‘共产党?劳动党’!成天价劳动、干活儿,卖死力气,不是‘劳动党’是什么?!……”当然了,冯寡妇骂儿子,三分骂,七分夸,是骂给街坊邻居听的。也难怪,三十几岁上守寡,拉扯大一儿一女,容易吗?可您就听她这话音儿,是省油的灯吗?是见庙就磕头的主儿?告诉您吧,冯寡妇的“敢情”接到了谁的话茬儿后面,差不多就能暗示出此人在小院里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说说这辘轳把儿胡同9号的事,能不给您打这儿说起吗?
  据我所知,北京有两条辘轳把儿胡同。一条在西城,一条在南城。我说的,是南城的。胡同不长,真的象过去井台儿上摇的辘轳把儿一样,中间有那么一个小弯儿。门牌儿数到“9”,正是要拐弯儿的地方。9号的门脸儿也不漂亮,甭说石狮子,连块上马石也没有。院儿呢,倒是咱们京华宝地的“自豪”——地道的四合院儿。四合院儿您见过吗?据一位建筑学家考证:天坛,是拟天的;悉尼歌剧院,是拟海的;“科威特”之塔,是拟月的;芝加哥西尔斯大楼,是拟山的。四合院儿呢?据说从布局上模拟了人们牵儿携女的家庭序列。嘿,这解释多有人情味儿,叫我们这些“四合院儿”的草民们顿觉欣欣然。不过,说是“牵儿携女”,不如说是“搂儿抱女”更合适,对吗?不信您留心一下看,现今,“四合”固然还有,“院儿”都在哪儿呢?哪个院里不挤满了自盖房、板棚子,几大家子人把个小院塞得满满当当。这不是“搂儿抱女”是什么?……唉,当然,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我们中华儿女,愈衍愈众,牵儿携女是领不过来了。不密密层层地搂着,抱着,行吗?
  9号院儿里有5户人家,正是这么个“搂儿抱女”的格局。我们所说的冯寡妇,和她的儿子、女儿住在西屋。
  这位要问了:9号院儿里真的有一位连冯寡妇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物,值得老太太追着话茬子道“敢情”?有哇!岂止是冯寡妇,整个小院儿,除了住南屋“刀背儿房”的张老师和冯寡妇的儿子大山,谁不以东屋住的韩德来为荣?有了韩德来,整个9号院儿在辘轳把儿胡同就牛起来了,腰杆子硬起来了。院儿里的人和外院儿人争论点子什么事儿,只消说:“老韩头儿说了,是这么回事儿!”肯定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韩德来现在是退休了。早几年在造纸厂当锅炉工。人哪,这一辈子,是福是灾。谁敢说呢?民国三十二年春荒,韩德来拄着打狗棍儿,在京西老家的村口上、大路上转悠。那日子口,赤地千里,树皮都吃光了,哪儿讨去?哪儿要去?遍地的野狗,吃人吃得毛光眼红,眼瞅着人要倒,就甩打着尾巴跟在你后边啦。韩德来连轰狗的棍棍儿都举不起来了呀!眼瞅着要倒路上喂狗那当儿,遇上了同村的李三叔,给他一块红薯,领他一条活路——教他几段“莲花落”,大鼓书,带着他出了口外。到那些没闹灾的穷乡僻里,唱一段,讨口吃。凭这一招儿,走南闯北,硬是活过来了。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多灵验!一九六九年,烧锅炉的韩德来竟然到工宣队去了。再往后呢,居然成了什么“代表”啦。进了中南海,据说,还在里面睡了一宿,又吃过了宴会。那是没错儿的,报纸上清清楚楚地印着大名哪。了得吗?9号院儿里的人们,不,整个辘轳把儿胡同的人们顿时刮目相看了。韩德来和毛主席握手回来那次,愣一天一宿没洗手啊,及至进了院门儿,扯开嗓门儿就喊:“我跟毛主席握过手啦!”惹得院里院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跑出来和他握手——谁不巴望着沾点子仙气儿啊?就是打这一天开始,西屋的冯寡妇也跑过来,抓着韩德来的手一个劲儿抹擦,破了自己一贯的、以贞操为荣的唠叨:“人哪,容易吗?现今,那么大的姑娘,挎着老爷们儿胳膊,大街上逛,现眼不现眼!谁像咱这号的,一辈子守着死鬼,老爷们儿的毫毛儿都不碰一下呀!容易吗?”
  小院里的人们对国宴、对中南海是陌生的。冯寡妇还和院儿里的年轻人争辩过,愣说在中南海里扫厕所的,都起码得是处长一级的干部。国宴呢,红烧肉肯定是可以可劲儿招呼的。为此,还专门去找老韩头儿公断。结论是什么,且不必管它,反正老韩头儿既然有这般经历,足见此人不是凡人,更不是等闲之辈。从这天起,只要韩德来端着茶缸子,往门前的小板凳上一坐,冯寡妇肯定拿着手里的活计凑过去听他开聊,又肯定瞅准了话茬儿,时不时来一句“敢情!”
  “您说,咱工人不到大学去整治整治,怎么了得!”老韩头儿又开始讲他的“进驻”了,“净是地主资本家的羔子!不学好,闹什么‘非多非’俱乐部!先头,咱还寻思着,俱乐部嘛,顶多是拱个‘猪’,敲敲‘三家儿’呗。哪儿啊,坏透了。识文断字的,净看搞破鞋的书!有一本,叫……《雷雨》,写什么打雷下雨天儿,一家子搞破鞋!当哥哥的,还把妹妹给糟蹋了。这叫什么事儿!我把他们训一个溜够:你们这儿啊,破鞋满天飞!嘿,还不服气哪。您说,咱工人不去管管,了得?!”
  “敢情!”冯寡妇那瘪下去的嘴巴撇了两下,对那些人的憎恶绝不亚于老韩头儿。
  “他大妈,知道吗?苏修、美帝那儿,都闹上红卫兵啦!”韩德来的谈锋,又引向国际问题了,“家伙!您看看咱的文化大革命,这招儿多英明!等着吧,甭长了,赫鲁晓夫(他就知道赫鲁晓夫)、尼克松,也都得挂牌儿上台,撅着去了!……”
  冯寡妇竟也跟着他,呵呵笑起来:“敢情!”
  当然了,也有冯寡妇一下子噎在那儿,没法儿接茬儿附和的时候。
  那是有那么一次,韩德来又去参加什么宴会回来。这次可能也喝多了点儿,一进院门儿,连屋都不入,叫老伴儿沏水来,坐在当院就开聊。
  “他叔,这回又见了啥首长啦?有什么新鲜事儿吧?”冯寡妇攥着炒勺就过来了。
  “那还用说吗?”韩德来瞟了她一眼,得意地晃着脑袋。“我,我看见咱林副统帅的……家里的了。”
  “真的!您没跟她握个手,说个话?”
  “还用说吗?”
  “那长个啥样儿,您肯定看得清清儿的啦!”
  “穿着军装哪。”韩德来呷了一口茶,抿起嘴儿,喝了口酒似的咂巴着。他瞥了冯寡妇一眼,悄不声儿地说:“等到后来,您猜怎么着?嘿,脱了军装了,穿着小白褂儿啦。家伙!那小胸脯子,挺儿挺儿的,嘻嘻……”
  再往下,其言更不雅驯啦。为了不给诸位添恶心,此处不便复述了。
  得,这一回,冯寡妇没按着惯例,来一句“敢情!”她瘪瘪嘴,眼皮耷拉着,扑扇了两下,蔫蔫儿的,一扭身儿,回屋去了。临到屋门,又想起了什么,回过身儿,到晾衣服的竹竿底下,把那上面晾晒的闺女的乳罩、裤衩卷巴卷巴,一古脑儿,收回去了。
  尽管韩德来这酒后微醺时的闪失,使冯寡妇大大地倒了一回胃口,冯寡妇还是不会放弃自己给老韩头儿道“敢情”的权利的。这不,没多久,她好象早把这事忘了。林彪一完蛋,韩德来说:“我早看着他们不是好东西!男的,害人精!女的,狐狸精!好得了?”冯寡妇呢?——“敢情!”她还是瘪瘪嘴,好象和老韩头儿一样,自己也早有先见的慧眼。
  就这么着,老韩头儿说,冯寡妇和,每天傍晚,茶余饭后,在小院儿仅剩的立锥之地,海聊一气,几乎成了他们两个,不,是全院老少必不可少的“第四顿饭”。冯寡妇就不必说了,只要能接茬儿说一句“敢情”,顿时觉得浑身舒坦。哼,别人?别人还不够这个“份儿”呢。她自然是不会不来的。北屋住的旗人赫老太和她的丈夫赫老头儿,敢不来吗?老头儿伪满那阵儿干过“伪事儿”,抄家那会儿,嗬,金银细软,办过展览呀。这就得啦,赫家就是这院儿混得最不济的人家儿了。隔三差五,老俩口儿还得去向“向阳院”的“院长”韩德来汇报一次思想,挨一顿训呢,有这么个“受教育”的机会,敢错过了?您瞧吧,哪天浑身嘟噜肉的赫老太和干柴棒儿似的赫老头儿不坐在旁边,乖乖儿地听着?!当然了,他们是绝没有冯寡妇那种接茬儿说“敢情”的资格和胆量的,只有不停地点头称是,老韩头儿骂娘骂祖宗,也得听着。南屋住的王双清夫妇,都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工人,四十三、四岁,上有老,下有小。老的,是瘫在床上的老公公;小的,是上学的女儿。两夫妇都是一锥子扎不出血的性子,病病歪歪的身板儿,是掉片树叶儿怕砸脑瓜子的主儿,当然也是一定要恭候其侧的。甭管怎么说,挨着这么一位老韩头儿,长见识,是一回事儿,这风云变幻的,多少也能让心里早有个底呀。七灾八难的,能躲过多少!譬如清明节,天安门出事那次,还不多亏了老韩头儿的警告?“告诉你们,关好街门,甭瞎遛达去!天安门上兴许都架起机枪了!别瞎掺和,找死呀!”果不其然不是?胡同日宋家的老三,逮进去了不是?9号院儿呢,稳稳当当儿的,没老韩头儿,行?……王双清夫妇当然也是只要一瞅见韩德来往屋门口一坐,赶快凑过去,从头到尾,只字不漏。
  要说在院儿里,恐怕也只有张春元对老韩头儿最不敬了。
  张春元三十多岁,动乱中父母双亡,插队回来当了中学教师。现在呢,“宝眷”在外地,他只身一人住在王双清的隔壁——南边一间后盖的“刀背儿房”里,每逢韩德来坐在那儿聊天,张春元就架着胳膊,站边儿上看。有时候,那嘴角儿一挑,鼻子眼儿里都象是透着冷笑。这不故意扫人的兴吗?最使老韩头儿觉得丢脸的,是那次乘凉的时候,他向四周的人感叹“党的政策真是伟大”——这本是没错儿的,可您知道,老韩头儿的感叹由何而发呢?他说:“家伙!连吴法宪那号人都解放了呀,党还不够宽大吗?不够英明吗?为这事儿,我可一宿没睡着呀!……”韩德来的气儿也运足了,冯寡妇的“敢情”也说出来了,王双清夫妇连发“啧啧”的赞叹声,连赫老太和赫老头儿都受了感召,颇为激动地连声说:“是啊是啊……”没想到半路蹦出个程咬金——张春元又在旁边架着胳膊说话啦:“韩师傅,听谁说的?我怎么不知道?”韩德来说:“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儿多了!”张春元说:“您总得有个凭据吧!”韩德来火了:“凭据?人家都出来接见外宾了,还要什么凭据!看报纸去!屋里哪!”拿来报纸一看,大家伙儿忍不住全乐了:那是几年前——一九六九年的报纸!
  张春元这一下子,不仅不会动摇人们对韩德来的崇拜,反倒使韩德来恨上他啦。甭管什么时候,只要看见张春元架着胳膊往人群边上一站,韩德来就开讲“进驻”,把“臭老九”连损带挖苦,骂得狗血喷头。这不明着骂张春元哪吗?一次两次,不知是给骂伯了,还是没闲心听老头儿扯淡了,反正张春元是不往这儿凑了。
  “贼了?量你也不敢呲毛奓刺儿了!”韩德来越发得意了。他时而向全院儿大讲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这时候,往往探着身子,轻轻地,好象故意压低了声儿,来一句:“家伙!”然后,抿口茶,连述带评,眉飞色舞。他时而又向全院儿发出有关政治气候变化的警告,这时候,他总是绷起脸,冲着赫家老两口儿说:“告诉你们啊,可来‘文儿’了。”而后,添枝加叶,把“文儿”上怎么说的,要搞什么运动了,风风雨雨描述一番,说得赫家老夫妇战战兢兢,如惊弓之鸟。韩德来在敬畏的目光中,在“敢情”的附和下越发自豪得要喘!眼看着四围听得愣神儿傻眼儿,要么说得赫老太、王双清慌里慌张他来汇报思想,探问虚实,这个,哆里哆嗦地走了,那个,象吃了一剂安神补心丸而去,他都觉得舒坦,得意,其乐无穷,这才真有点“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味儿啦!得闲儿了,往屋门口一坐,没有仨俩人儿凑在身边听着,他就憋气!一天不给小院儿的人“上一课”,他就喉咙眼儿痒痒!这不,前不久,他还给院儿里吃了一颗“定心丸”哪。那是不知哪位从什么地方听了个风儿,愣说国家经济有“赤字”了。当然了,谁也不知道“赤字”是什么,反正觉着不是什么吉利玩意儿,影影绰绰感到会和涨价儿有点儿什么关系,这就慌神儿啦。韩德来看着老太太们在那儿嘀咕,心里就有气,“哼”了一声,说:“瞧你们这沉不住气的劲儿!什么赤字白字的,怵什么?告诉你们,咱中国,心里有底!要不,干吗老说形势大好?那是瞎说的?咱就光说那水吧,咱中国的水都卖钱!没听说吗,山东那地界,崂山,那水,值老鼻子钱啦!弄个瓶子咕咚咕咚一灌,往大鼻子那儿一搁:掏钱呗您哪!家伙!水呀,有个流完的时候吗?光这就够赚的啦。这不,有首长说啦,赶明儿,各家的玻璃瓶儿可留神着,别再糟践了。现今,水有的是,就是玻璃瓶儿赶不上趟儿啊。瓶儿再多点儿,那赚头儿,海了!四化?八化也化了……这话说得冯寡妇连连说“敢情!”乐得拢不住嘴。四周的人自然也喜气盈盈,好象觉得心里踏实了好多,韩德来呢,说完了,在人们轻松的笑声中,耷拉着眼皮,细细地品茶——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越发自得其乐了。
  唉,话又得说回来了。好汉不提当年勇,这些,都已经是“陈年老帐”了。这次关于中国的水如何“值老鼻子钱”的神聊,兴许是韩德来最最值得回味的一次“壮举”了,因为,自打这次以后,虽然也没断了人围着他,听他海阔天空,可他渐渐感到,人,是越来越少了,听他聊的人,也不那么起劲儿了。门庭冷落车马稀。想到这儿,真有点“走狗烹,良弓藏”的心酸劲儿!
  就说北屋的赫老太一家吧,“破四旧”那阵儿抄走的金银细软全折了钱,领回来了。今儿买一台洗衣机,明儿买一台电视机,大摇大摆,抬进小院儿。这干吗哪?韩德来看着就有气:“显呗,示威呗!”
  最使韩德来看不过的,是有那么一天,赫老大高声大嗓地向全院儿宣布:打闹红卫兵那阵儿起,十几年没吃着的“麻豆腐”,居然被她买着了!
  您知道,旗人老太太们,是最讲究面子的。有点子什么新鲜吃的,愿意街坊邻居尝一口,是个心意,也是个礼数。要说这麻豆腐,尤其难怪。赫老太和许许多多在旗的老太太一样,就希罕这玩意儿。炒麻豆腐,讲究用羊尾巴油,要放进地道的青豆,还要搁上两段炸得焦焦儿的干辣椒。尝尝那味儿,嘿,既麻,又酸,还辣,用旗人老祖宗发祥地的说法儿,叫“真赶劲!”其实,这玩意儿不值俩钱儿,在旧社会,是标准的“穷人美”。没想到,“革命”把这也“革”了,十几年没见着麻豆腐的影儿。这次还多亏了赫家的姑爷,听见老太太成天念叨,东跑西颠弄来了一小锅,孝敬丈母娘。居然还全全乎乎买齐了羊尾巴油、青豆、干辣椒,赫老太能不喜出望外吗?这可好,站在当院儿就冲冯寡妇喊开啦:“他大妈,我先寻思着,入棺材也吃不上一口麻豆腐啦,谁承想,又有了!有了麻豆腐,还愁没您爱吃的豆汁儿吗?还有天源家地道的酱菜,便宜坊的酱鸭儿,看来都有盼儿了!”这一吆喝不要紧,街坊四邻居然惊动,又接受了邀请。特别是那些老北京们,甚至外院儿的,七老八十都来啦。三舅妈,二姥姥,喊声不断。一戳一溜坑的小脚也挪进来了。“来了您哪!”“慢走,当心门坎儿,您哪!”“得,您来了,吃多吃少,尝一口算是您给咱捧场!”……你一筷子我一勺,尝麻豆腐是一事儿,鉴赏品评赫老太的新添置,也是一项内容。其盛况绝不亚于老韩头儿吃国宴回来那场面。
  其实,这有什么看不过的呢!赫家落实了政策,胆儿大了,钱也有了,何况咱们北京人的讲究:夏天,吃烧羊肉;冬天,吃涮羊肉;正月初二,吃春饼;腊月二十三,吃糖瓜儿……甭管怎样,决不能亏了口。人家赫老太干吗不能吃口好的,享享晚福呀!
  可韩德来看着北屋赫家人来人往,就憋气,等到看到赫老太的儿子二臭,气儿更大啦!
  就连二臭,一时节都成了辘轳把儿胡同的人物啦。买了一辆“铃木80”摩托车,招了全院儿人围着看。改天又玩了新花样,不知打哪儿买了一条说劳动布又不象劳动布的裤子,还有个洋名儿,愣说这叫“利瓦伊式501双X型牛仔裤”,刚下了水,流着汤儿就穿上了,还说就得这么穿着缩水,才能缩出线条儿……说完了,蹬响了摩托车,唱着“塞扣塞扣精工牌”,一溜烟儿冲出了胡同,让周围那些小年轻儿的看花了眼!
  “哼,还得整治整治你们!收拾,早晚!”韩德来几乎要骂出来啦。
  老韩头儿生气也不管用,他那两下子确实是不招人啦。连邻院儿的老头儿老太太们都吸引不了——人家一进院儿,就奔赫老太家,说说又有什么“老字号”重新开张了呀,看看那部“留下自己声儿的话匣子”呀。至于年轻人,有围着二臭唱“塞扣塞扣精工牌”的,也有到冯寡妇家,听那当厂长的大山讲“商品信息反馈”的,还有的,就出这9号院儿啦,去待业知青售货点儿,琢磨“薄利多销”呀,上补习班玩命、准备高考啊……人嘛,思想各有高下,可甭管怎么说。老韩头儿那一套不灵了,冷清了。他自己也明白,有什么法子?赫老太太这号的,腰杆儿硬了,自己呢,还镇唬得住谁?啥“代表”也不是了,退休居家,大场面,也见不着了,陈谷子烂芝麻,总抖露也没劲啊。“文儿”呢,也见不着了。就算能见着,又会有什么新鲜的?那会儿,今儿“清队”,明儿“抓‘5·16’”。“咔嚓”,一下子铐走十几个,铐子亮锃锃,晃得见人影儿呀!能说得院儿里围听的老少爷们都白了脸儿。现今,还能说点什么?……唉,就连全院儿最窝囊的王双清夫妇,也抽冷子爆出件新鲜事儿,让整个辘轳把儿胡同激动了好一阵子呢,可老韩头儿呢,无人问津,酒冷茶凉!
  这位要问了:那王双清也有什么邪的?
  邪的没有,可有福啊。前不久,王双清的老父亲病故了,发送老人拉下点儿亏空,拿着旮旯里扔的一件瓷器去卖,心想,这会儿,这也不算“四旧”了,扔家里,不定哪天给摔了,不如看看能不能卖俩钱儿。往古董店那么一送,可了不得了,把收货的看傻啦,连问家里是不是还有一个,王双清想了想,说:“是啊,还有一个啊!”收货的问:“干吗不一块儿拿来?”王双清支支吾吾,没好意思开口——您猜怎么着?在家当便盆哪。回家赶紧给人刷出来了。这是什么?宫里的玩艺儿。道光年间景德镇专烧给皇上的贡品。清室的宝物册上写得明明白白哪,嗬,价值连城……这下可好,王双清家热闹啦,整个胡同的老太太都来串门儿,不嫌絮烦地打听那宝物到底值多少钱。出来呢,要么,上赶着回家把那些盛米的瓷缸、插花的瓷瓶儿全捣腾出来,拿包袱皮儿裹上,往天桥送;要么,一边走一边就骂上啦:“败家兔崽子们,把我那对掸瓶儿也给我砸了。留到这会儿,够吃三辈子啦……”
  人哪,要是本来有许多人成天围着他转,忽然那些人都没了,剩他光杆儿一个,清锅冷灶,他不定多烦、多闷哪,韩德来就烦了,闷了,冷清了,没事儿干了。吃了晚饭,沏上茶,坐在屋门口。街坊邻居过来了,有事儿没事儿地闲扯两句。他也知道,自己再多说,也都是没味儿的屁,人家呢,也不指望从你这儿听点儿什么,今非昔比呀,就连那个冯寡妇,也今儿上赫家,明儿上王家,这儿“敢情”一句,那儿附和一声儿,却很少来接韩德来的话茬儿说“敢情”了。韩德来闷闷地坐了一会儿,竟打着节拍,一个人唱起《四郎探母》那“西皮慢板”来:
  
  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

  他晃起了脑袋,似乎和杨延辉的心气儿走一块儿去了:
  
  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您听听,倒是打过莲花落,唱过大鼓书的,唱京戏也有那么点儿字正腔圆的味儿。
  这天傍晚,韩德来又在这儿“坐宫院,自思自叹”的时候,张春元从边上走过。
  “韩师傅,挺闲在啊。”
  韩德来看见张春元,火儿就不打一处来。现如今,张春元也人五人六,充起大来啦。院里院外,那些有儿女要考学的人家,左一个“张老师”,右一个“张老师”,踩低了那间“刀背儿房”的门坎儿。这还不说,更使韩德来憋气的是,他隔三岔五就看见张春元接到邮局送来的大信封,上面印着这家编辑部,那家出版社的大红字。问他是什么,还爱搭不理,顶多支吾两句,扭脸儿就走,后来才听说,这小子还能写小说哪,怪不得,越发蹬鼻子上脸了……听见张春元的话,韩德来认定这是往自己的脸上抹玻璃碴子哪。他瞟了张春元一眼,拉长了声儿,答了句“闲在”,又说:“怎么,不闲在那阵儿,你看着有气。闲在了,也有气?”
  张春元眼皮子一翻,舌头儿把腮帮子拱起一个包儿,又忍不住笑了:“悠闲在了,我能不高兴?可您别老在这儿闷着呀。泡泡红茶菌,练练气功,延年益寿不好?要不,跟人家赫老头儿学学,遛遛鸟儿……”
  “得啦,”韩德来打断了张春元的话,气鼓鼓地说,“延年益寿干吗,依我看,按古法儿,六十岁不死,活埋!”他又“哼”了一声,往北屋那边瞥了一眼,“跟他学?遛鸟儿?咱干不了那个。咱是工人!成天价一手一个鸟笼儿,往前抡,往后甩,挨斗扫街时也没卖过这膀子力气呀。侍候着,一天喂它三毛钱肉,对他妈也没这么孝顺过……”
  “行,行!甭听我的。您就呆着,坐着,闷着,唱您的‘西皮’。”张春元气儿了,“看您这坐着挺没意思,有心劝您散散心吧,您倒吃了枪药了!还把别人家给捎上了!您在这儿坐您的,也不得我的事儿,不挡我的道儿。您唱吧,接着唱,唱您的‘笼中鸟’……”
  韩德来眼瞅着张春元回了屋,心里不是滋味儿了。噢,你们还拿我怎么样了当个事儿,你们好开心哪!我怎么了?不愁吃,不愁穿,还轮不到你们乐呵哪!想着想着,他爽性站起来啦,冲着里屋的妻儿老小,扯开嗓门儿喊:“我看电影去了啊!”然后,拖趿着鞋子,一晃一晃就出了院门。
  其实,说是看电影,不过是一句气话。天都擦黑儿了,哪儿找电影票去?可是,韩德来出了辘轳把儿胡同,上了珠市口大街,一眼看见珠市口电影院的霓虹灯在灰蒙蒙的前方闪着呢。走近前,售票窗口前排了一长溜儿的人。在卖第二天早上美国电影《雨中曲》的票。“排!”韩德来和谁赌气似的,排上啦。
  轮到韩德来买票时,他犹豫了:买几张呢?买一张,排这老半天的队,总有点不那么甘心。摸摸口袋,正好有一块二的零钱。“买它四张!”
  唉,您说,这是一种什么心思呢?恐怕,排过长队的人,甭管买什么,都难免干这种莫名其妙的事。其实,他们也许根本不需要买这么多,那也愣买。要不,总觉着亏啦。韩德来就是这样:第二天,来看电影的只有他一个。孩子们要上班儿,老伴儿呢,一听说不是《三笑》、《碧玉簪》,死活不来。现在,老韩头儿的口袋里揣着四张电影票,富余三张,他还得把它们退了。
  离电影院还有半站地,三三两两的小青年们就捏着毛票儿,眼巴巴地站在路口问上了:“同志,有富余票吗?”“师傅,有票匀一张欸!”……韩德来从他们眼前走过,心里忽然间升起一种什么感觉呢。他知道自己有四张票,而他们,没有,一张也没有。自己富余的票放在兜儿里,他几乎舍不得轻易撒手了。他觉得,揣着富余票,听听那渴待的央求的声调,简直是一种享受!他板起脸儿,向好几个递过钱来的小伙子摇头:“没有。”“没有没有。”他把脖儿扬起来了,胸脯子挺得高高的,却又漫不经心地回答着询问。其中有一个小伙子,戴着蛤蟆镜,留着大鬓角,那扮相儿和赫家二臭一个模样儿,也想来老韩头儿这儿撞运气。老韩头儿理都没理他,心想:“轮谁也轮不到你哇!”
  终于,他走到电影院门口了,站上两层台阶儿,看着等退票的大军向东,向西,散兵线一样延伸。他掏出一颗烟,抽着,眯起眼睛,看着那些小伙子们围着退票的人抢啊,揪啊,往胡同里追啊,他乐了。把手伸进口袋里,捻了两下,偷偷摸出一张票来,捏在手心儿,走到一个捏着三毛钱,可怜巴巴地看着别人拼抢的年轻姑娘面前,悄没声儿地递过去。
  “哎呀!——谢谢!太谢谢了!”姑娘被这意外的收获高兴得跳起来。
  韩德来摆摆手,一副无所谓的神情。
  “同志,还有吗?再退一张!”“师傅,匀一张呗!”……“呼啦”一声,眼热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冲过来,围住了老韩头儿,手里捏着毛票儿,一个劲儿往老韩头儿手里塞。叫同志的,叫师傅的,叫老大爷的,把他围个密不透风。
  “干什么干什么!”老韩头儿板起脸了。他分开人群,往外挤着,拨拉开一只只递钱的手,“没有了,就一张!就这一张!没了!”
  有的人扫兴地走开了,有的人还在央求通融。老韩头儿摇着脑袋,美不滋儿地微笑着。
  就这样,他一张一张地把票退出去。每次,退完了,在人们的包围中,板起面孔说:“没了没了。”心里呢,却享受着一种不可言状的快乐。嘿,简直有一种腾云驾雾之感。
  等到他退完了第三张票,等退票的人已经一致认为他身上还有不少存货了。于是穷追不舍起来。嗬,瞧吧,从电影院,追到胡同口,从胡同口,跟进公共厕所。拉着他的胳膊,拽着他的衣服。有的说自己如何结伴而来,就缺这一张票;有的说自己如何难得看上电影……各色人等,眼花缭乱。韩德来已经乐不可支啦。最后,他终于把留给自己的那张票也贡献出来,就是从身上再也掏不出票来了,他也仍然享受了很久被人们包围不散的快乐!
  我实在没法儿跟您讲明白,这位老韩头儿此时此刻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呢。那个舒坦,那个美气,那个得意,全有啦。说他象酷暑伏天里吃了冰激凌、大雪糕一样痛快?这种比喻实在太拙劣了。在韩德来的生活里,恐怕只有过去在辘轳把儿胡同9号院儿里神聊,看着赫家老两口恐惧的目光,听着冯寡妇“敢情”的应和,只有在那个时候才享受过这种舒坦劲儿。他自己当然是不会产生如此的对比、联想的。他只觉得那么多人围着他,道他,求他,哄着他,尊崇他,他的骨头架子美得要酥,他的日子还是过得蛮自得,蛮快活,又不是坐在院儿里独饮独唱的那个韩德来啦!
  于是,——这可不是我编派着来寒碜老头子——老头子养成个毛病啦,三天两头,在院儿里呆闷了,一颠一晃就上了街,路过珠市口影院,只要见人在那儿排队,就忍不住凑过去,买票,退票,其乐也陶陶。有时留一张,自己进去看一场(举着票,在许多人羡慕的目光中走进影院,也是一种乐趣咧),高兴了,干脆一张也不留,全方便了别人。而后,分开人群,回家。甚至还有几个傻小子一直追进辘轳把儿胡同里面,直到9号院的门口。连小院儿里的人都闹不清老韩头儿这是怎么了?没事儿就到外边逛一趟,回院儿,一关街门,转过脸儿来,嘿,十回有五回,容光焕发,又有当年吃完了国宴,微醉着回来那么股子劲头儿啦!……
  说句难听的——抽口白面儿似的,舒坦一时呗!真回到院儿里,各家儿虽说礼数还挺周全,招呼,“请安”样样不少,可还能象珠市口影院等退票的一样,围着你转?求爷爷,告奶奶,三孙子似的?过去,院儿里倒是有这么个劲儿,现今,谁管谁?谁怵谁?那天早上,韩德来又从电影院回来,在胡同口碰见了赫老头儿——俩鸟笼子,一手一个,上面蒙着蓝色的笼子罩儿,正奔天坛那边走。韩德来迎过去了。刚才在电影院门口那股子劲头大概还没下去,连敲打赫老头儿的词儿都想好了——“老赫头儿,您挺舒坦啊,社会主义也允许您提笼架鸟啦,倒是也不比‘满洲国’次吧?”您猜怎么着,他连话茬儿还没找着哪,就叫赫老头儿险些噎一溜毛跟头!韩德来一见老赫头儿,就说:“嗬,老赫头儿,遛鸟去?啥鸟儿,看看!”说着,伸手就要掀鸟笼的布罩儿。这就是找话茬儿哪。“别介。”没想到老赫头儿瘦得藤箩似的手一伸,把他给拦了:“要看,等咱回来,家儿看去!这地界,甭看。车喧马叫的,学脏了鸟儿的口……”说着,赫老头儿身子躬了躬,晃着鸟笼,走啦。韩德来气得伏天喝冰水似的,心里直发噎呀。甭说想好的几句话没地儿泄了,连刚才的一点儿高兴劲儿也给糟蹋了。他想,你他妈什么玩意儿!过去还不是天天到我屋里去,早请罪,晚认罪,贼得连放个屁都得躲进自家的被窝儿!如今也臭狂起来了!……他由赫老头儿又想到那个小院儿,又勾起“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酸。天还早,回去干吗?看着他们生气?他一拐弯儿,进了街边的小酒铺。
  得,又添了个毛病:没事儿就往这个又小又黑的门脸儿里一钻,要上两毛钱开花蚕豆,二两“老白干”,喝。其实,家里的床底下,没少撂着儿子、闺女孝敬的好酒。开始儿子给买的是“二锅头”,还让他一把拎起来扔当院儿了:“我连他妈‘茅台’都喝过了,还用这玩意儿来糊弄我?”打这儿,床底下放的起码是“大曲”、“二曲”啦。您说,回家去,酒也好,菜也香,喝得也清静,多好。他不。一回那个院儿,看见那几号人,他就堵得慌。还在那儿喝酒?再让他们看见,觉得你是在喝闷酒、喝冷酒,不得叫他们乐得汗毛眼儿都咧嘴儿了?……他不乐意。宁可就开花豆,喝“老白干”。
  我们北京的这种小酒店,大概您没见过。三两张小八仙桌,十来把凳子。除了卖酒,兼售糖果烟茶。有的,是夫妻店;有的,由几个老头儿合营。店门口经常停着几辆平板三轮儿,车把上还搭着包袱皮儿呀,大棕绳儿呀,一眼便可知这是咱这号市井小民——扛大件的,糊顶棚的,“引车卖浆者流”光顾的地方。杯酒下肚,就想找人拉个话儿,从咂巴酒的滋味儿开始,继而到海内奇闻,家长里短。第二杯酒就能交上个“对着吹”的朋友。甲说了点子什么,乙说:“敢情!”乙说了点子什么,甲也说:“敢情!”渐渐说得甲、乙、丙、丁,各个脑门儿发亮,踌躇满志。韩德来自然也品到了其中滋味儿,能不流连忘返吗?况且,他如果不是每每来此,怎么能那么快就知道“又要开始批判”的消息呢!真的,这是跟他一块儿喝酒的一个老头儿说的,手里还拿着那张报纸。他只是知道批判的是那些“编小说的”。是谁,他没记住。批判什么,他也没打听。不过,他特别认真地要过了报纸,用手指头按着报上印的出报日期,年,月,日,一个数码一个数码地读过了。没错儿,是新近的报纸。真的,又要热闹啦!……他急急端起桌上的酒杯,三口两口打发了,起身就走。
  大概那两口酒喝得太猛了,奔胡同里走,道儿上好象铺着一层棉花,脚板子总踩不到实处。开始,他只是盼着这事儿由自己第一个向全院儿宣布。哼,不吓他们一跳才怪!后来,他想到了张春元。不是听说他也在那儿编小说吗?不是大信封、小信封往家寄吗?不是牛气得连问个话儿也不搭理人吗?这回好啦,让你牛气吧,不定其中也捎上了你,挨批!……再后来,这几年积攒的委屈,象打翻了“五味罐”,一起在心里翻腾起来啦。哼,整治整治,早该了!不是说了,早晚!光是“编小说的”吗?你看看电影,男男女女抱着就啃,这叫什么事!光是电影吗?农民也不呆地里打粮食了,进城,跑小买卖,打家具,分田到户啦,这不胡闹吗?……还听说上海那地界,随便穿!大姑娘穿的那裙子,露裤衩子!象什么话!广州那地界呢,随便看!香港电视,拧开就瞅……行啦,别急,这回不定就得一块儿收拾了!……他又想到了赫家。干过的“伪事儿”就全抹了?没事儿了?整天臭显、示威,尾巴都撅起来了。连他儿子也不是好东西,弄点子西洋货,东洋货,带坏了全院儿的年轻人!这回可好,不定哪会儿就得来“文儿”,一块儿收拾!还有冯寡妇,也是个马屁精,好不了!王双清嘛,总算不赖,听说那件宝物捐给国家啦,奖给俩钱儿,有限。不过,也得教育教育。净领着闺女往张春元那儿凑,一门儿心思让孩子奔大学,至少也是糊涂蛋……
  回到院儿里,冯寡妇正从赫老太屋里出来,看见韩德来,打了个招呼,到水管子前面洗她的菜。韩德来走到自己屋门前,扯过小凳儿坐下,咦咦呀呀地唱起一段喜洋洋的戏文儿。
  “他大爷,今儿怎么这么高兴?”
  “有热闹看了,还不高兴?”
  “热闹?”冯寡妇瞟了他一眼,“啥热闹呀?”
  韩德来呶着嘴唇,剔牙的火柴棍儿在他的鼻子底下一耸一耸,终于,他把火柴棍儿吐出来,说:“没听说吗,又批判啦!又来事儿啦!能不热闹?”
  “批判?批判谁呀?”冯寡妇赶忙迎过来。
  “编小说的,挨批判啦!报上登的,没跑儿!”
  “真的?您说的是张春元不是?他不是老趴在那儿写?”
  “张春元?”韩德来板起了脸儿,眼睛里透着几分严重,几分威严,“有事儿没事儿的,得看他写的什么呗。哼,瞧他那个劲儿,好得了?!”
  正说着,赫老太已经闻声凑过来了。韩德来看见了她,故意抬高了嗓门儿,说:“光是那些‘编小说的’有事儿?我看,‘四人帮’那一套是臭狗屎,那就甭说了。现今有的人干的,也好不了!共产党能让他们这么胡来?资本主义那一套,资产阶级那一套,反攻倒算啦,崇洋媚外啦,甭急,一块堆儿收拾!”
  这些日子,韩德来虽然几乎让人忘了,可要说起这种事儿来,余威还是有的。冯寡妇一听来头不善,忙扮出笑脸儿,说:“敢情!”
  冯寡妇不说“敢情”也罢,一说“敢情”,把韩德来的火儿勾起来啦。嗬,你转得倒快!刚才还屁颠儿屁颠儿的给人家舔呢,现今一抹脸儿,又回来了。没这么舒坦!
  “敢情?”韩德来反问了一句,冷笑着,“这二年,该收拾的地界儿多啦。就说您那大山在厂子里,也悬。闹什么选厂长,选主任,共产党还当政不当政啦,容你们这么折腾?!什么‘企业自主’?搂钱儿自主!闹不好,也得一锅烩!……”
  这回,冯寡妇的笑脸儿是扮不出来了,“敢情”也说不出来了。
  把话甩完了,韩德来将两位老太太撂一边,摆出不屑再与人言的神情,一扭身儿,回屋去了。
  赫老太和冯寡妇被甩在韩德来的屋门前,两个人心里都挺不是滋味儿。
  她们谁也没怀疑韩德来的话。听他那嗓门儿,看他那气派,又要来事儿是无疑的了。再听那话音儿,张春元挨批,也没跑儿。说实话,张春元倒霉,赫老太和冯寡妇一点儿也不心疼。乍一听,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劲儿。大杂院儿里的别扭真是多得很。你想啊,张春元成天价点灯熬油。趴桌上一写就是半宿,冯寡妇能不恨他吗?瞧瞧同院的人,哪个不是天擦黑儿就躺下了?他可好,拿着电不当钱。全院儿共着一个电表,电钱大家伙儿按灯头分摊。净给你张春元背拉着电钱,谁受得了?!新近呢,赫家安了分电表了,韩家、王家也都安了,全院儿就剩冯家和张家了。冯寡妇算计着,合算张春元的电钱,全匀到她身上啦。她不更火儿了?这位说了,冯寡妇也安个分电表不结了?按说是这么回事儿,可她惦记着让张春无先安。张春元安了,她就不用安啦,二十多块钱不就省啦。……这回行了,甭管你张春元安不安电表也不吃紧了,挨批了,你还写个屁!早早儿的,黑灯睡觉吧!……
  赫老太跟张春元更不对路啦。张春元进进出出的,一门儿心思想事儿,连个招呼也不会打,讲究礼数的赫老太认定他傲气得不懂尊卑长幼。这还是次要的,张春元住着那间“刀背儿”房,房门儿还可可儿的和赫老太住的北房房门儿相对。这是最让赫老太心里不舒坦的了。哪有住“刀背儿”房的?倚着墙,房檐一面坡,连个房脊也没有。凡懂事儿的北京人,谁住这不吉利的房子?张春元之前,有个叫李老师的住这间房。那会儿赫老太就劝过他:“快把房子改改吧,这房不吉利。”李老师不听。结果怎么样?“文化大革命”,斗死啦。不吉利,你不伯,也罢了,可你这“刀背儿”房和人家门对门儿呀。这下好,红卫兵抄了你李老师家,接着就抄到这边来了不是?……所以,这间南房成了赫老太的一块心病。李老师死了,张春元搬来了,老太太又去劝,谁想到他和李老师一样,不信!唉,要说赫老太最近的日子过得够甜甜美美的了,唯独这“刀背儿”房使她心里总在犯前咕。现在行了,你看看,灵验不灵验,你张春元悬了不是?还是“刀背儿”房的过!在劫难逃!活该!谁让你张春无不听老人言,吃亏这不就眼瞅着了吗?
  其实,这些都不过是赫老太和冯寡妇一时斗气的想法。她们并没有高兴起来。渐渐的,心里就有点不踏实了。
  特别是赫老太。那间“刀背儿”房的房门,毕竟还是和自己的房门儿正对着哪。张春元倒了霉,敢保不和当年一样,让祸害窜到北房来?及至见了韩德来,听他没点儿好声气儿的话语,赫老太心里更发毛了。资产阶级?反攻倒算?说谁?是说我们赫家吗?崇洋媚外?肯定是指二臭无疑了。想到这些,她恨张春元招灾惹祸,殃及邻里,更恨韩德来太恶,瞅别人过舒坦日子,就不想让人安生。
  冯寡妇呢,早已蔫蔫地回了屋,一下午没言声儿。待到晚上,儿子回来了,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你回来干什么?还不到厂子里挺尸去!拉扯你这么大,过过一天省心的日子吗?夏做单褂儿冬做袄,图什么?图什么?图你四十岁上了还给我惹事,让我不得闭眼啊!……”
  儿子愣了:“您这是怎么了?”
  “怎么了?放着好好儿的工人不当,你争着当什么厂长!选举,选举,这回好了,又快撅着了……”
  儿子笑着说:“哪能呢,上面说啦,不搞政治运动了。”
  冯寡妇哪信这一套,还在那儿数落个没完。大山正为厂子里的什么事儿着急呢,听老太太一边净啰嗦点子没影儿的事,烦了:“别净唠叨我!搞运动,你也跑不了!……成天价‘共产党’,‘劳动党’地骂,街坊四邻没长耳朵?我犯傻,你就不犯傻?……”
  这真管用,冯寡妇不说话了,隔了好一会儿.她才起身收拾晚饭的碗筷,心里说:“真这么着,还不跟‘四人帮’那会儿一个样儿了?起五更,睡半夜,卖力气的倒霉,奸懒馋滑的倒没错儿了?……连我这七老八十的老寡妇,说话也得战兢着,闹不好打个反革命不成?……”想着想着,对韩德来说的那一套,倒有些愤愤然了。对张春元呢,反添了几分同情。至于为他背拉着电钱的事儿,竟也一时忘到了脑后。
  您说,该怎么说咱们这位赫老太和冯老太好呢?说冯寡妇自私?拖儿带女多少年,这会儿日子也不算宽裕,算计个电钱也算个过错吗?说赫老太迷信?谁让可巧儿住“刀背儿”房的李老师和张老师挨个儿倒霉,谁让赫老太也跟着“陪绑”过呢,人家能不寒心吗?……不过,两位老太太到底还是大大的好人——虽然开初对张春元的倒霉不免有些过微的好奇和幸灾乐祸的快感,可她们很快就明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真来个“文比革命”那样的“运动”,整个9号院儿,不,整个辘轳把儿胡同,全城,全中国,鸡飞狗跳的日子又开始啦,那谁也甭美,谁也甭跑,连着自己,自己一家,挨着个儿倒霉!于是,这天夜里,躺在床上,她们在替自己家想了许多消灾免祸的主意的同时,甚至也替张老师谋划了一阵儿——虽说最后还是不得不认定,连自己,连张老师,真来事儿了,还是一点辙儿也没有。
  得,就因为这么个心思,两位老太太可就惹出一件让人哭不得,笑不得的事儿来啦。
  那是第二天的上午,院儿里人都上班去了。老韩头儿呢,也出去了——大概又到那个小酒馆儿想听点子什么去了。院儿里只剩下两位老太太。
  十点多钟那会儿来了一位四十岁出头儿的陌生男人。这人说是来找张春元的,一问,是什么杂志编辑部的。这下可好,两位老太太可找着替张春元说说好话的人啦,又是让茶,又是敬烟。来人见张春元不在,又拗不过二位老人的盛情,就在当院儿的小板凳儿上坐下来,跟老太太们聊几句。
  谁想到,这位客人的问话,更让老太太们心里打起鼓来啦。他从张春元的住房,问到他的家眷,又从他的年龄,问到他的政治面目。得,没跑儿!张春元是出事儿啦!两位老太太一边磕磕绊绊地回答着问话,一边偷偷使着眼色。终于,冯寡妇忍不住了,说:“要说这张春元,可是满世界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人呀。可舞文弄墨的,谁还断了没个闪失呢,您的报社要是批判,甭点上名儿成不?给他留条活路……”
  赫老太也赶紧接着话茬儿,说:“他老婆孩子都在外地,干里迢迢呢,见报上点著名儿批判,不得以为又成‘三家村’了?那不得吓得背过气去?……”
  “怎么?他挨批了?在哪儿?”来人被老太太们的话弄疑惑了。
  “在报纸上呀。说是他编的小说,出了事儿啦。您怎么能不知道?”
  “是哪篇小说?哪家报纸?”
  “唉呀,这您可算问着人了!这是东屋老韩头儿说的,那是没错儿啦。说是亲眼见的呢。”
  “哦?”
  “怎么,您不知道这事儿?那您……找他干啥?”
  “我?哦,没事儿,没什么事儿……”
  那人不再说什么了。冯寡妇和赫老太围着他,又说了一大堆好话,好象他能掌着张春元的身家性命一样。可那人好象也没听进去,没多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让他等会儿,说张春元一会儿就回来,也不等了;让他留点什么话,也不留了。这更让老太太们纳闷儿啦——这人是干什么来的呢?
  中午,张春元回来了,两位老太太躲在赫家屋里,悄悄嘀咕了好一会儿,没敢过去把来人的事儿告诉他。直到晚上,掌灯了,从窗户里看见张春元又坐在桌前写上啦,老太太们忍不住了,一前一后,进了那间“刀背儿”房。
  两位老太太突然来访,使张春元好不奇怪。她们坐在桌前,你言我语地相劝:“张老师呀,您说何苦?每天一折腾就是半宿,闹这么个下场,还不长长记性儿,还写个什么劲儿!”“自己豁出去了,也得想想家小吧。您家剩您一根苗儿,还不好生过日子呀!”……这更让张春元摸不着头脑了。及至闹清楚了老太太们的来意,他忍不住哈哈笑起来。
  唉,说来也是一件伤心事儿,不过,和老太太们猜的是满拧!他张春元倒是在“编小说”哪,可算算也花了七、八年工夫了,一篇也没写成,没发表过呀,他挨的是哪门子批呀?!那些让韩德来看着有气,老太太们看着挺神秘的“大信封”、“小信封”,都是编辑部退回来的稿子啊……
  等到老太太们把今儿来人的事一说,张春元不笑了,有点儿急赤白脸地问:“真的?说了什么没有?是哪个编辑部的?那人姓什么?”
  老太太们哪儿知道这些啊,只是把那人问了什么,自己说了什么,如此这般复述一遍,说得张春元要哭的心都有:“我的大妈大婶们,真谢谢您啦。您二位这一好心办好事可好,倒把我盼了多少年的好事儿给搅啦!……”
  “真的?”老太太们愣了。
  张春元说:“您不知道,我写的稿子每次退回来,人家连封信也不给咱写呀。这回可好,登门拜访了,兴许有篇稿子能发表啦。您二老一说我挨批了不要紧,不定又把人家吓回去了……”
  这下子,赫老太太和冯寡妇倒傻眼啦。
  再往后怎么样,不说,您也能估摸出个大概了。辘轳把儿胡同9号院儿里,让老韩头儿搅起的这么一场虚惊,总算过去了。到后来,听说连真的在报纸上被点著名儿批评了作品的那个“编小说”的,也没多大事儿,还是照样写他的小说,照样登出来。至于韩德来说的“早晚”要发生的“收拾”,好象也没发生。人们心里那根绷得紧紧的弓弦,于是渐渐地松下来了——赫老太仍然是那么排场,仍然时时注视着各色各样的“老字号”重新开张,今儿派儿子去前门,买“王致和”的臭豆腐,明儿派闺女上八面槽,买“浦五坊”的东西。不过,她对张春元住的那间“刀背儿”房,也仍然耿耿于怀:“就是不吉利,那还有错儿吗?写了七、八年,连个字毛儿也没印出来呀,总算有那么一回,有点子希望了,还让我们好心好意地给插了一杠子,结果呢,倒砸了!不是‘刀背儿’房的过是什么?!……拐带着我们家二小子考学也那么不顺当!”……冯寡妇呢,还是今儿赫家,明儿王家,说“敢情!”“共产党”、“劳动党”之类的话也不避讳了。同时,也仍然还恨着张春元“点灯熬油”,三天两头用话撺掇人家赶紧去买分电表。至于王双清夫妇,听见风声时,已经暗自庆幸“宝物”交公了,马上,有四天没让女儿过去跟张春元补课,现今呢,又把女儿送过去了。他们的女儿原名叫“王文革”,也确实在“文革”中得益不少:女儿落生时,正赶上打派仗,不用上班,两口子在家待了七八年。没花雇保姆的钱,也没花上托儿所的钱。拿着国家工资,自己在家把孩子调理大了。这会儿,又赶上好时辰啦,孩子改名为“文阁”,盼着能上个重点中学,再上上大学,找个“铁饭碗”。您一定以为最丧气的是韩德来了。您错了,人家韩德来还是那句话:“哼,收拾,早晚!”再说,韩德来也不是没有值得得意之处啊:赫家二臭那辆“铃木80”,不是推到甘石桥“摩托车自由市场”卖了吗?那条什么“利瓦伊”牛仔裤,不是也不敢穿着臭显啦?哼,不镇唬一下,行?有钱,他还敢买汽车开呢!不定还敢光着腚眼子上街呢!……当然了,韩德来是不知道,二臭卖摩托车,是因为公家卡得紧了,汽油不好偷啦。最近又听说要缴什么“养路费”,“保险金”,一个月得贴十来块钱养着这辆摩托车,谁受得了?得,趁摩托车还没臭街,打发了吧。牛仔裤呢,那是因为常常潮着就穿上了身儿,这会儿,水缩够了,身上的线条儿倒也绷出来了,遗憾的是,把二臭身上的“荨麻疹”也勾起来啦。没法子,收起来,先治皮肤病,治好了再穿吧。
  真正让老韩头儿感到丧气的,是在半个月以后。那次他还是和以往一样,在院儿里呆得无聊,又上街逛去啦,路过珠市口影院,又看见卖电影票的。片名是《真是烦死人》。听名儿,有意思,广告上也写着“喜剧片”,逗乐子的,照老法子,买五张!家里人不去,还愁退不掉?不希罕得人疯抢才怪!谁想到,第二天,临开演,往影院门口一站,竟不见等退票的人影儿!他明白啦。上当!白赔了块把钱不说,央求人家买票,憋气呀,可不“真是质死人”啦。最可气的是,身后有几个小“痞子”也在那儿退票,听他们喊什么?“《卡桑德拉大桥》啊,倍儿黄!谁买?……”还真有人买他们的,韩德来凑过去一看,怒了:好啊,在这儿倒卖高价哪,一张一块钱!他拽住一个小伙儿的胳膊便骂:“你这是干什么哪!啊?干什么哪?卖高价儿,投机倒把,走,派出所去!”小伙子把胳膊挣开,骂道:“哥们儿,别急眼啊,哦,我抢了你的买卖了,是吧?甭给我来这套!你卖你的,我卖我的,有本事就卖,没本事就滚,还拿他妈派出所镇唬谁呀!”韩德来更怒啦。原来小伙儿把他也看成卖高价儿的啦。他说:“别把我也搅和上。我有富余票,这卖原价儿。”小伙子说:“老头儿,别装正经啦。当我没看见你?你隔三岔五就来!老来卖富余票?卖原价?你吃饱了撑的,疯魔呀!别给我来这套!派出所?行,要去,一块儿去,你逃得了?”就这么着,两个人在电影院门口拉拉扯扯,招来一大群看客。来了个警察。把他们一块儿带走了。
  您想,到了派出所,韩德来能说得明白吗?
  “你是也经常到那儿退票吗?”
  “是。”
  “卖多少钱一张?”
  “按票上的原价儿啊。”
  “你老这么买票、退票,图什么呢?”
  “……”
  没法儿说!
  最后,派出所结不了案,派了个年轻轻儿的警察,到9号院儿里来了解韩德来其人来啦。
  谁能那么缺德,往人家老韩头儿脑袋上泼粪呀?大家伙儿一致认定,老头儿是闷了,闲了,没事儿干,找点儿消遣去啦。二臭更“嘎”,还翻着眼皮,把这和“学雷锋,办好事”挂上了。连张春元都说了老韩头儿的好话,这才把这事告个了结。那位年轻的警察把老韩头儿送回来了,临走,对他说:“闲着不闲着的,甭去那儿干这种事儿了。想看电影,自己买张票,进去看,甭找麻烦。您说您这么大岁数了,我们也相信您。可您要是让那些小流氓揍一拳,来一脚,这辈子不交代了?”
  得,这警察这么一叮嘱不要紧,韩德来连那个乐呵的去处也没啦。
  这两天,他又和以前一样,没出院儿,沏上茶,闷闷地坐在屋门前,冷不丁儿又唱起来了:
  
  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
  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您只要躲在边儿上听过一次,就不能不佩服他,确实唱得好,字正腔圆。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