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M



  mall购物中心

  或称步行商业街。以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和密集的商店为特征。一般车辆不允许入内,只限行人活动。大型购物中心不仅是商品的总汇,同时集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于一体。至傍晚华灯初上,千姿百态的霓虹灯使人如同置身梦幻之境,购物中心又是当地居民消夜和外地游客猎奇的好去处。
  购物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就是该市的黄金地段,地皮及楼价皆贵得出奇。在其中又有几家名气较响的大型百货商场或商城、代表此购物中心的最高层次。对某一个服饰品牌而言,进驻这里的某一柜台或开个店中店,若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也就意味着获得认可。

  mandarin collar中式领

  也称“满洲领”,是立领(standing collar)的一种很常见的形式。作为“中国风”的标志性服装元素,近年来频频出现于国际时装设计大师的作品中及商场展示新品的龙门架上。中式领在清代女装中较少使用,真正流行是在民国。清代旗人之袍为无领,加用白色衬领。《故宫珍藏照片》一书中留存有大量形象资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在率风气之先的上海流行的“元宝领”,是中式领中一种较为夸张的领式。高可掩腮,抵于耳际。不论什么脸型,掩于领中一律变得娇小玲珑,楚楚动人。
  现在流行的中式领当然没那么极端。若干年后,当今天成为历史,提起中式领,记录服装变迁史的人也许在写完民国之后,笔锋一转会转到现在那些穿中式领时装的女性:笑不露齿、莲步轻举忘到脑后,一身古色古香加上灿烂的brg smile,说话干事皆泼辣有为。她们给中式领注入20世纪90年代的时尚内容。

  mandarin jacket巴褂

  清代的马褂被西方人视为中国古代或传统服饰之典型。其原型为“摆与坐齐袖长及肘”的一种外衣,罩于袍外穿着。“中国风”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新扬起,使中国的一些传统服饰成为国际流行中的抢手货。马褂就是一例。就像欧美人眼中的“中国风”并非原汁原味,今天在百货公司货品架上出售的马褂与正宗原装货色(立领、盘钮、衣身与袖连裁、对襟、大襟或琵琶襟等等)也有不小距离。
  比较本色的马褂大多被保留在中国功夫片中。中国的老年人或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有时穿马褂。港台或海外华人穿马褂的比内地的多。作者本人有一次到多伦多去宣读一篇论文,也穿了特意定制的暗花毛葛马褂。中国男人穿马褂可以代替西装领带,出席最正式的场合。
  马褂从中国清代和近代的一种典型男子服装演化成时装的同时,其性别归属也发生了改变。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大师将其设计成妇女夜礼服,而北美的女性则用它作为睡衣或家居服,并在衣身上面加绣花或蕾丝,更加消减了马褂的阳刚味道,使之女性化,富于阴柔之美。

  mandarin robe旗袍

  现代意义上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30、40年代。旗袍是中国妇女传统服装中的典型代表,为清代旗人之袍,受近代西方服饰影响发展而来,故名。
  旗袍是one-piece dress,从上到下由独块衣料制成,并采用镶、嵌、滚、绣等装饰手段。其式样较多,如开襟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双徽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有长袖、中袖、短袖和无袖;袖日有宽袖口和紧袖口;开衩有高开衩和低开衩;又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之分。旗袍虽不会每一件都“Made in China”,但它本身就是“中国”的一个标签,其独特地位无可替代。
  国际上流行的熙熙攘攘刮来刮去的“中国风”,其实很大一部分便是“旗袍风”。旗袍的构成元素被拆分、被稀释到“中国风”设计的时装中。于是在拉格菲尔德、加里安诺、恩格罗、崔部亚等异域时装设计大师的新作中,就会寻找到那么一点若有若无、似曾相识的旗袍味道。
  在中国,旗袍稍作删减便被作为流行时装出现在街头巷尾。但是旗袍己无法重现辉煌,达到30年代的普及程度长时间盛行不衰。旗袍的流行在今天更多地出现于时装报刊上而不是生活中。作为经典,旗袍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支成为中国的夜礼服,在庆典、宴会、出访成婚嫁等较为正式、隆重的场合穿着;另一支成为宾馆及娱乐场所礼仪小姐与女性服务员的制服。

  mascara睫毛膏

  涂在睫毛上使睫毛看上去更长更密的油膏。大多数情况下睫毛膏涂黑的。上下眼睛都要涂。上眼皮已用假睫毛的模特儿则只涂一下眼睫毛。80%的男人不知道睫毛膏的存在。但是当他们一旦发现了这个小秘密,他们也能坦然接受——很久以前男人也在小胡子上打蜡。不管怎样,睫毛膏比假睫毛更诚实。

  masculine男子气,男性化,阳刚的

  在1997年和1998年的服装界,“masculline”或“男性化”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了。整个90年代的服装是强调女性化的,直至现在这仍然是主流。但是,“男性化”作为一个新的流行元素出现了,它成为流行交响乐中的一个新音符。这次,“男性化”是作为女装的限定词来使用的,这在女装中引入了许多男装的因素,特别是男性西装的元素,如双排钮、枪驳领、平驳领、单排三粒钮或四粒钮,等等。男装在款式上的元素,以及在面料品种色彩上的元素被大量引入女装,但并非照搬,而是取其形式弃其本质,再把它们女性化,融入仍然女性味十足的女装。所以,尽管用了男西装的形式,但廓形变柔和,肩更窄更圆,腰更瘦,面料更薄国软,色彩更洁净更粉更淡淡一些。
  90年代的这次“女装男性化”潮流以非常温和、低调的姿态出现,迥异于80年代冠以同样口号的那次。80年代的职业女性,要在各个领域与男性一争短长,所以采取了非常咄咄逼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服装上,就是宽而棱角分明的肩(用大肩垫),直而硬的廓形,超大风貌(ovresized loole),做旧的面料,灰调色彩,凡此等等,把女性天然的体态掩盖,扮作男儿相。80年代女装的男性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性化。

  mask面膜

  几年之前还是一种比较陌生的物品,而现在我们已习惯在不同的品牌之中挑挑拣拣了。面膜是护肤品,与彩妆用品并非同类,但所有的护肤品最终的目的也都是美容,在这一点上与彩妆并无不同。
  面膜相当于皮肤吸尘器,深度清洁皮肤所产生或粘附的垃圾,令粗糙的毛孔缩小,改善皮肤干湿状况等等。
  我们在对一家国际公关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采访中,问到一位公关小姐,平时都使用哪些化妆品。她从事的可说是一个以形象为生命的职业,但她的回答却让我有点吃惊,“我平时不化妆,无论品质多棒的化妆品对皮肤都有刺激,影响它的正常呼吸,所以我只用洗面奶、面膜、收缩水这些皮肤清洁品。”她的话其实代表了越来越多高级白领女士的美容观。现代人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卷裹中更需要还原本真的面目,让自己得到放松。脱下化妆这个面具—Mask,偶尔用用面膜—Mask,回复素面朝天的日子一定也不错!

  master大师

  在某一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成绩卓著者,其水准已登堂入室,多是有领袖的气度或地位。大师也可用巨匠替代,但近年来前者时髦,大家都爱用,后者则受冷落了。齐白石是中国画大师,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在导演艺术方面,张艺谋算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了吧(看了歌剧《图兰多》后该无可怀疑),奇怪的是称他为大师而见诸报端的文章并不多见。
  艺术界的大师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叫出来的。工艺美术应该也是艺术,但似乎地位略低,需要争一争。但是,“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却是官方正式的职称,与工资、分房、配车都高度相关。听说还有“经营大师”,用来称呼董事长们和总经理们,但不知由何部门来司评定之职。
  中国时装界是最爱赶时髦的。所以我们很早(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在报刊上读到很多“时装设计大师”,外国的和中国的,使人得益匪浅。最近又听说上海某协会要评选时装设计大师,听者不免耸然动容。

  maxi skirt超长裙


  下摆长度及踝乃至及地的裙。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作为超短裙的一个补充,并被嬉皮士们采用。历史上,各种长裙曾有过多次流行经历,这里所说的是第一次以maxi skirt名称出现的超长裙。当时,超长裙多为喇叭裙,收腰,上身与袖较紧窄合身,并与稍后流行的喇叭裤有着相当大的关联。90年代,超短裙与超大型长裙同时流行,所以,有人称90年代是新嬉皮士年代,与80年代的雅皮士风形成对比。这两年的超长裙,在廓型上与60年代后期的相仿。
  超长裙所用面料多柔软悬垂,穿著者走动时或在微风的吹拂下别有韵味。

  midi skirt中等长度裙

  指下摆位于小腿肚的裙式。20世纪60年代末与超短和超大型长裙一起出现。专家们认为,当时的妃女正在“试验裙子的长度”,所以,街上常能看到穿着这三种长度明显不同的裙子的人群。中等长度裙在当时并不太流行,直到对年代末才开始以西装套裙的形式流行,成为白领女士的办公室标准着装。80年代末,超短裙进入办公室,midi skirt因此而被视作非常保守的款式。gO年代曾再度在时髦一族中流行,但穿着时上衣的下摆长度相当戏剧化,常常是非常短(可短至露脐)或非常长(长至裙摆上面一点点)。

  mini look超标风貌

  或称迷你风貌。前者为意译,后者是音译加上一点形象思维。以超短裙和热裤等为基本款式。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伦敦青年时装设计师玛丽·匡特(Maru Quant)首先推出裙摆至膝上数寸的短裙,穿著者多为平民青年,穿时能充分显示腿的魅力和青春朝气,因而流行一时。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和古亥格(Andre Courreges)把它引进巴黎高级女装和上流社会的沙龙,并由此变化出太空风貌(space look)等其他流行形式。80年代末,超短裙被白领女士采纳而进入办公室。这样,mini look慢慢地成为一种经典。90年代,超短风貌进入流行的青春着装,超短裙或热裤与露脐装或紧窄合体的上衣配套穿着。我们有时还能见到那些仅仅在站立或行走时才能盖住臀部的超短裙,这种样式在6O年代曾经出现过,但只是昙花一现,并被称为micro skirt(微型超短裙)。90年代中期这种裙式再度出现,也是匆匆来去,但没有人叫它“微型超短裙”——超短裙就是超短裙。

  minimalism极少主义,简约主义

  可以是一种艺术流派(此时译作极少主义或最简单派),也可以指一种生活方式或时装风格(此时更多地译作简约主义)。
  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流派,极少主义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表现于绘画领域。极少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时装风格,简约主义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变得时髦。90年代有一句口号“Back to basics(回归本始)”足以与80年代的“回归自然”成为姐妹篇。回归是感到前无去路的困惑的当代人的唯一选择,而basics是指基本要素。90年代迷们的一代不会回归到维多利亚式的价值观去,他们选择与极少主义相通的东西。
  简约主义的时装几乎不要任何装饰,信奉简约主义的服装设计师擅长做减法。他们把一切多余的东西从服装上拿走。如果第二粒钮扣找不出存在的理由,那他们就做一粒钮扣;如果这一粒钮扣也非必要,那他们说干脆让人穿无钮衫;如果面料本身的肌理已经足够迷人,那他们就不用印花、提花、刺绣;如果面料图案确实美丽,那他们就理所当然地不轻易打衣裥、打省、镶滚;如果穿著者的身材是那么匀称,那他们就决不会另外设计廓型,这时,人的体形就是最好的廓型;如果穿著者的脸让人的目光久久不能离去,那他们也决不会以服饰的花哨来分散这种注意。廓形是设计的第一要素,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比例、节奏和平衡,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理想形象的协调关系。这种精心设计的廓形常常需要精致的材料来表现,通过精确的结构(板型)和精到的工艺来完成。简约主义其实是90年代女装的重要特征。简约主义是人本主义的,我们相信,服饰是依附于人的。既然说服饰是第二皮肤,那它就只能是第二位的。简约主义简洁而不简单。它是精致的,它的简洁背后凝聚着耗料费时的过程。所以简约主义与80年代的简朴自然迥然不同,与90年代追求豪奢的时尚在骨子里并不相悖。
  当年信奉极少主义的画家中独多美国人。劳申伯格(Rauschenberg)、斯特拉(Stella)和约翰斯(Johns)是他们的代表人物。简洁又是美国时装的传统。所以,简约主义在美国时装设计师那里似乎更加得心应手并不奇怪。看看卡尔文·克莱恩(Chlvin klein)叫和他的美国同行就可以明白。中国的时装设计师和消费者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也注意到简约主义。由于简约主义时装对廓形、结构、材料及工艺的把握均有极高要求,所以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敢于在此一试身手。再加上不少设计师囿于识见,缺乏自信,难以摆脱繁复琐碎的陋习,自然也无法臻于简约之境。这样简约主义一度成为检验中国设计师成熟与否的试金石。然而,中国大都市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白领阶层,却毫不费力地接受了简约主义。以“引导消费”自诩的中国设计师,实在应该虚心向消费者学习才是。

  modesty端庄

  在着装时尚日益国际化的世纪之交,modesty与端庄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渊源的词才成为对译。
  这似乎是一个保守色彩很重的词,难以进入时髦词典。如今还有女孩想看上去端庄如淑女闺秀么?尽管令人惊奇,答案却是肯定的。不但白领女士上班时想保持端庄,不但想做新娘、想当母亲的女孩不会不要端庄,所有嘻嘻哈哈、肆无忌惮的前卫朋克的女孩有时也会扮一扮modesty。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演多少角色,况且端庄与性感从来就是女性武器的双刃,它们常常难以分割。
  端庄与时装中的西装套裙和晚礼裙等的关系较为密切。端庄不端庄不仅要看时装的款式,还要看其组合搭配是否得体。对于西方女性来说,领线可以很低,但裙子若较透明则一定要加衬裙——这一类的传统规矩是保持端庄的必要条件。中国现代女性似乎也慢慢地参与了有关端庄的游戏,并愿意遵守规则。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