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手机铃声 | 奥斯卡电影 | 经典FLASH | OICQ壁纸下载 | 搞笑图片 | 明星写真 | 星座算命 | 搜索大全 | 小说名著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一部 燎原星火(二)

4.诚收绿林

  毛泽东送走他们,孤身一人在门外徘徊不止,一直想着一个问题……
  王佐、袁文才这两股势力,虽然受共产党的影响,进行改编,袁文才还加入了党组织,他们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他们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吃掉他们虽说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也不难解决。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失去一部分群众……改编他们,组织上完成也很容易,要改变他们的思想,也并非是一件易事……吃掉他们会迎合一部分人的心里,改编他们也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革命是一场流血的战争,但要尽量避免流血……夜茫茫,黑沉沉。毛泽东心情矛盾地还在缓步行走……天亮了,古城也开始苏醒了。
  街道上响起了沙沙的脚步声。
  一队一队出操的队伍穿街而过。
  村民有些好奇,许多人家悄悄开启了自己的房门,立在房檐下或趴在窗户边,观察这支与众不同的队伍。
  早饭过后,街道上又归于平静。
  毛泽东陪着龙超清、陈慕平沿着街道向南走去。
  张子清跟在后面,好像一个警卫人员。
  他们来到街南端的岔路口。正南一条路通向宁冈,东南一条小道通向茅坪。毛泽东一行同龙超清俩人握手告别。
  毛泽东告诉他说:“我明天一定前去拜会。”
  龙超清握着毛泽东的手,用力摇动:“我一定转达毛委员指示,敦促早日改编农民自卫军。”
  龙超清和陈慕平辞别毛泽东上了路。
  毛泽东回到文昌宫继续开会,突然宣布一个决定:“经过调查了解,权衡利弊,我决定明天进山,先收编袁文才这支队伍。”
  事出突然,大家没有思想准备。反对收编的领导和赞成收编的领导都反对毛泽东匆忙进山。
  团长陈浩极力阻止道:“土匪反复无情,毛委员进山,凶多吉少。我看这事应缓办。”
  黄子吉第一个站出来赞成陈浩的意见。“对!对土匪不能太相信了。”
  副团长徐庶不阴不阳地说:“我看这事不能操之过急,要从长计议。”
  毛泽东平静地说:“我们要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立足未稳之时,一着不慎,就会造成满盘皆输的局面。同土匪打交道,是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只要我们策略得当,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毛泽东说着用他那扭转乾坤的手在空中使劲一挥,足见他的决心有多大。
  东源大仓村坐落在大山之中,群山环抱,地势十分险要。
  袁文才的大本营设立在茅坪,不在茅坪而到这里会见毛泽东,足以看出他的聪明才智。照老百姓的话说“小本经营,赚得起,赔不起。”他对毛泽东领导的队伍,只是听了龙超清和陈慕平的一面言词,心中不托底。他们是共产党的队伍,他也是在党的人。可究竟不一样啊!他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一个土匪出身的人,怎么敢同堂而皇之的真正共产党人相比?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天晓得他们是什么货色?多年的绿林生涯,在生命的沉浮中吃过亏,上过当;交过学费,跌过跤。聪明的人是吃了亏后,才变得聪明的。他的聪明多半是心疑。不见真佛不烧香,不见真人不露相,这是他时时刻刻信守的一条戒律。就这么一点家产,决不能像关老爷那样,“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总之,小心无大错。
  早饭过后,为防万一,袁文才全身披挂,指挥队伍,村里村外、房前屋后都埋伏上了他手下的人。袁顺带领二十多人负责院内的安全工作,同时还交给了他一个任务。
  袁文才这里巧计安排,毛泽东那里轻装简从,只带几个人,在陈浩、徐庶、韩庄剑、张子清、何挺颖、宛希先、黄子吉、伍中豪、罗荣桓等人送行下,出了文昌宫。
  张子清认真地说:“毛委员,我对你提个意见。”
  毛泽东望着他那严肃的面孔,不觉笑了:“好啊。欢迎。”
  张子清仍然绷着脸:“你说过,革命不能轻易的冒险。你这样做是不是在轻易的冒险?”
  “是冒险。”毛泽东很爽快的承认。他的目光从张子清身上移向大家,严肃而认真地说:“我这个冒险是经过仔细斟酌后决定的。袁文才是个土匪出身,而且还是一个多年的老土匪。他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毫不留情。可那是对付地主豪绅。且不说他的动机如何,前不久还入了党。我们是能够坐在一条板凳上的。”
  何挺颖也提醒他:“毛委员还是小心为好。我看为防不测,就多派一些人去。”
  张子清诚挚地说:“你是我们的引路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带一连保卫你。”
  毛泽东很欣赏他这股倔劲,也喜欢他这个人。他笑而不语。
  张子清见他不答应,忙改口道:“带一个排。”
  毛泽东还是望着他笑而不语。
  张子清这一下急了。“带一班总可以吧。”
  毛泽东仍是微笑不语。
  众人有些疑惑。陈浩、徐庶、韩庄剑三人的目光一碰,随即离去。谁也不知道他们这是什么用意。
  宛希先也劝道:“毛委员,你是属于大家的,革命不能没有你。你就答应张营长的要求吧。”
  毛泽东作深思状。
  张子清见毛泽东还是没有答应的意思,就赌气地说:“再不行,我一个人陪你去。”
  毛泽东突然笑了,笑的是那样的自信。笑后问大家:“你们谁看过《三国演义》?”
  大家互相看看,没有一个人回答。
  “关云长,关老爷都知道吧?”毛泽东见大家无声地点点头。“关云长都敢单刀赴会,我毛泽东为什么就不敢去收编土匪?况且,我还有几个人相随嘛。你们尽管放心好啰。”毛泽东在关键时刻总是做出出人意料的决定。这就是他作为一个伟人和军事家有常人不及的博大胸怀和出奇制胜、运筹帷幄的谋略。
  到了古城镇南口的岔路口处,这里曾是毛泽东送别龙超清和陈慕平的地方。
  毛泽东首先停住步,微笑而轻松地说:“都请回吧。”
  众人只好止步不前,向毛泽东挥手告别。
  毛泽东摇摇扬起的右手,率先走上通向茅坪的岔道。
  毛泽东走了一段路,回头还见他们立在原地,就停下来向他们挥挥手,示意离去。毛泽东心境坦然地上了路。
  东源大仓村的黄泥屋前,袁文才怀着疑虑的心情看看天空的太阳。大概有九、十点钟光景。他焦躁不安的在院中来回走动。
  这时,龙超清风尘仆仆地进来,对走动的袁文才抱歉地说:“对不起,因事迟来一步。迎接毛委员都准备好了吗?”
  袁文才狡黠而神秘地告诉他。“都准备好了,保证万无一失。”
  龙超清也没在意他的神情,以商量地口气说:“那我们到村口去迎接吧?”
  袁文才不慌不忙地说:“时间还早。不忙,来,里面坐。”
  他俩进了黄泥屋。
  这时,毛泽东一行出现在山口,前面有些开阔,远处的村庄历历在目。毛泽东见战士走累了,个个满头是汗,关切地说:“大家休息一下子。”
  战士们就地休息,摘下帽子扇着风,借以取凉消汗。
  毛泽东立在原地,环顾四周,打量青山绿树。
  就在他们休息的时候,山口旁边山上的树林中,有一个人正在密切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时又过来一个人,俩人小声嘀咕了几句,就悄悄离开这里,隐没在密林中不见了。
  休息的毛泽东并不知道被人跟踪,而被一个战士看见。那个战士马上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只是笑了笑。他见战士个个消了汗,吩咐道:“走,我们下山去。”战士们随着毛泽东沿着山道下山而去。
  袁顺大汗淋漓地进来,到了屋门口,见大当家的正和龙超清、贺敏学、贺子珍在一起,从外向里招招手。
  袁文才看见走出来,俩人走到一边的背人处。
  袁顺小声告诉他。“他们已经出了山口。”
  袁文才极其关切地问:“后面有尾巴吗?”
  袁顺说:“没有。就他们几个人。”
  袁文才不放心地问:“你们看清楚了?”
  袁顺肯定地说:“看清楚了。”
  龙超清走出黄泥屋,见他俩人在小声嘀咕,脸上出现一丝不意觉察的神色。
  袁文才一回身看见了站在外面的龙超清,立时产生出一点尴尬。他不愧为经多识广的老手,马上满脸堆笑。“他们报告,毛委员已经下了山口。我们去迎接吧。”
  龙超清虽有疑窦,也没及细想,就招呼屋里的贺敏学、贺子珍随他出了小院。
  袁文才、龙超清、贺敏学、贺子珍等来到了村口。
  不多时,他们看见了毛泽东一行迤逦而来。
  袁文才嘴角露出一点点不意为人觉察的神色。
  毛泽东一行走近了,他们迎上前去。
  毛泽东高兴地和他们见面,一一握手。毛泽东在和袁文才握手时打量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绿林好汉。只见他瘦高的个子,长长的脸膛,宽宽的上额,大大的双耳,稀疏的眉下有一双机警而黑白分明的眼睛。袁文才也在打量他。只见他个子瘦而不失挺拔伟岸,脸膛黝黑而不失清秀。浓眉大眼,耸鼻阔口,下腭有一颗明显的黑痣。给人一种威严而不失和蔼的感觉。
  最后,毛泽东握住贺子珍那双灵巧的小手。
  袁文才介绍道:“她叫贺子珍。”
  毛泽东高兴地说:“祝贺的‘贺’,善自珍重的‘自珍’。
  好名子。”
  袁文才还介绍道:“她还是永新县委委员。曾是永新县妇委书记。”
  毛泽东十分惊讶地赞叹道:“一点也看不出,看不出呀。”
  他端详着面前这位端庄大方、清秀俏丽的姑娘。
  袁文才又说:“她可是我们永新有名的‘一枝花’。”
  毛泽东笑了,在场的人都笑了。
  贺子珍却羞红了脸,难为情地低下头。
  来到黄泥屋,毛泽东和袁文才、龙超清、贺敏学、贺子珍等分宾主落座,袁顺一一递上茶水,放到每人面前的桌子上。
  袁顺看看袁文才,袁文才用眼神示意他,他会意的悄声退下。
  毛泽东看见了他俩的小动作,毫不在意。他轻松坦荡、开宗明义地说:“我们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吃掉你们,而是要联合你们,一起打倒军阀,消灭旧制度,建立我们自己的政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决定送你们一些枪支。”
  情能感人,义能动人。“情义”二字往往被绿林人所珍重。
  如果没有真情,谁敢送你真家伙?袁文才被毛泽东的坦荡直言所感动,暗怀的戒心解除了一半。
  龙超清、贺敏学、贺子珍脸上都荡漾着笑颜,也没有想到毛泽东这么大方。袁文才谦虚地说:“毛委员如此看得起我们,实在羞愧。”
  毛泽东望着他那不自然的神态,问道:“你说说,需要多少条枪?”
  袁文才一下犹豫了。他心中很矛盾,怕要少了失去这个机会,又怕要多了被驳面子。他思索着没有回答。
  龙超清面带微笑地看着他,并投去一束鼓励的目光。
  贺氏兄妹也在无声地交换眼神。
  毛泽东又一次地催促道:“需要多少条枪?我看就给你们一百零八。”
  出乎袁文才的意料,有点受宠若惊,惊讶地脱口而出。
  “一百零八。”
  龙超清和贺氏兄妹也是一阵惊讶。
  毛泽东风趣地说:“一百零八条枪,就是一百零八条好汉。
  梁山泊就有一百单八将。我们相聚在井冈山,并不是单纯地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有信仰,有宗旨,有纪律的队伍。”
  贺敏学很有感触地说:“同毛委员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毛泽东对着门外叫了一声:“来人。”
  话音刚落,进来一个战士。
  毛泽东吩咐道:“你带个人回去,告诉陈团长,我今晚不回去了。要他明天派人送来一百零八条枪,多带些子弹来。”
  战士领命而去。
  袁文才既感动又激动,没有诚心敢在他这个生疏的地方过夜?可见毛泽东是一片诚挚之心。此时的袁文才,深感自愧拂如,对着门外高声道:“来人!”
  袁顺应声而到。
  袁文才把身上的枪取下,交到袁顺手里毫不掩饰地说:
  “把房前屋后的人都给我撤了!”
  袁顺得令而出,刚走到门口,又被叫住。
  “回来!让人按咱们的规矩,杀猪为毛委员接风!”
  龙超清见袁文才背着他布置了埋伏,面有愧色,不无埋怨地说:“想不到你还留了一手,竟把我也给蒙混过去了。”
  贺氏兄妹也深感意外,不满地看了他一眼。
  袁文才十分羞愧地说:“毛委员,我对您还不十分了解,怕‘大意失荆州’,就多长了个心眼……”
  毛泽东坦荡大度,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我们初次相见,那能轻易相信人。你存有戒心,有防备,这也是在情理之中嘛。”
  袁文才听了毛泽东善解人意的话,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中午的欢迎宴会,十分丰盛。
  文昌宫里的陈浩、徐庶、韩庄剑三人在聊天,随着门外的一声“报告”,进来了跟随毛泽东进山的两个战士。
  陈浩一惊,迫不及待地问:“毛委员呢?出意外了吗?”
  一个战士回答:“没有。毛委员要我两个回来,要陈团长明天送一百零八条枪,还要多带些子弹。”
  陈浩问:“就这些?没了?”
  “就这些。没了。”
  陈浩走到他俩人面前。“你们说说具体情况。”
  “具体情况……”那个战士犹豫一下,绘声绘色地说道:
  “我们到了大仓村外,他们早在那里等候了。在他们握手说话的机会,我往两边的树林里一瞧,乖乖……”韩庄剑不由问道:“怎么了?”
  “怎么了?路两边的树林中都是他们埋伏的人。当时我的心就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里,我的手就摸住了枪。在他们说话的机会,我乘机给毛委员递眼神,可毛委员毫不在意,仍是谈笑风生……”韩庄剑又追问一句:“后来呢?”
  “后来就进了村。进村后,毛委员大摇大摆地进了屋,我们就在外面守候。你说怎么的?院里不仅有重兵把守,就连茅坑里都有人站岗,我去方便一下都没有地方。这时就听得毛委员在里面说‘我们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吃掉你们,而是要联合你们,一起打倒军阀,消灭旧制度,建立我们自己的政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决定送你们一些枪支。’这一下把他们全震了。”
  张子清不知什么时候也进来了,关切地问:“后来呢?”
  “后来,那你想嘛。”那个战士十分得意地卖了个关子,得意而自豪地说:“跟着毛委员,真长见识。”
  陈浩制止了他。“好了。明天你们俩带路,去送枪。”
  当天,毛泽东由袁文才、龙超清和贺氏兄妹陪同离开东源大仓村,夜宿茅坪的八角楼。
  八角楼在慎公祠的后面,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楼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因此得名八角楼。毛泽东在这里一住就是多日。
  翌日,毛泽东起得特别早,独自一人走出了八角楼,来到慎公祠前面,漫步在小溪旁。他上了小溪上面的小木桥,环顾左右。这是一座小镇,四面环山。房屋独居风格,依照山势错落有致。慎公祠和后面的八角楼,在几棵古柏的陪衬下,显得古朴典雅。后面的山不算高,较为平缓,一条小道通向山的那边。正在他欣赏这里的山景时,龙超清和袁文才来了。
  这时贺氏兄妹也来了。他们寒暄后,一起观望这里的风情。
  毛泽东赞叹道:“这里不愧为是藏龙卧虎之地。”
  袁文才说:“这里易守难攻,可以办一所医院。”
  “好啊。”毛泽东又感兴趣地四处望望。“是个理想之地。
  那我们一言为定。”
  袁文才和龙超清同时答应:“一言为定。”
  中午时刻,陈浩等带着队伍抬着枪支到了慎公祠前。毛泽东和袁文才、龙超清、贺敏学、贺子珍等热情欢迎。
  袁文才望着一百零八枝枪和几箱子弹,乐得合不拢嘴。
  陈浩看着他那高兴的样子。“袁团长,点一点吧。”
  “不用,不用。”袁文才对一边的袁顺说:“把我们的礼物,也给拿上来。”
  说着有几个人抱上来十个竹筒。
  毛泽东不解地问:“你这是什么武器呀?”
  袁文才不觉一笑,走上前拿起一个竹筒,拔开一头的塞子,倒出一把大洋。“这是我们送给毛委员的礼物。每筒一百块,一共是一千大洋。不成敬意,请毛委员笑纳。”
  “好。有来有往嘛。”毛泽东十分乐意。“我们收下。”
  八角楼的夜,平静中带着温馨。毛泽东同袁文才在灯下促膝谈心,一会打着手势,一会屈指,滔滔不绝。袁文才像个小学生似的,认真地聆听。
  夜已深,外面警卫的战士在不停地走动,透过窗户还见他俩人细谈的身影。
  鸡叫声传来,警卫战士走到窗户下,想提醒他们,犹豫了一下又退回来。
  屋内的俩人好像不知疲倦。最后袁文才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要求:“毛委员,我想请你派人到我们那里去指导工作。”
  毛泽东看着他那盼望期切的目光,满口答应他:“好!我们派得力的人去。陈伯钧……徐彦刚……”
  “毛委员,如果你方便,也请你给我们上上课。”
  “好。”毛泽东答应他后,注视他片刻,突然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也提出一个要求。”
  “只要我能办到的。”
  “我想请你上一趟山,去见见王佐。”
  “信我都写好了。天一亮,就派人送去。”
  “这次行动除留少数部队外,伤病员全部留下,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毛委员尽管放心的去,我在伤病员在。”
  “这次分兵是为了扩大影响,扩大根据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月底我们可以在山上见面。如果是这样,山上山下形成一个整体,再把周围几县连成一片。到那时,我们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的队伍就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毛泽东是乐观的,他清楚地知道,顺利收编袁文才是在井冈山站稳脚跟的第一步。第二步那就是收编山上的王佐,建立以井冈山为中心的革命政权。作为军事家,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作为政治家,他不仅有一个博大的情怀,而且能超前一步,及时洞察时局。
  第二天,张子清、何挺颖、伍中豪已经带着队伍陆续出发,同欢送的群众挥手告别。袁文才、龙超清、贺敏学、贺子珍等跟在毛泽东身后,一直送到村口。
  “再见。”毛泽东和送行的人一一握手。当他再一次地握住贺子珍的手时,深情地望着她,有力地摇了摇。“再见了。”
  贺子珍晃晃被握痛的手,也跟其他人一样扬起手来挥动着向离去的毛泽东告别。
   
5.兵分两路

  毛泽东带领部队离开了茅坪。袁文才把袁顺叫到身边,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交给他说:“你马上上山一趟,去见王佐。”
  袁顺把信揣到怀里。袁文才催促他:“快去吧。”
  袁顺应了一声,沿小溪走去。
  王佐的大本营驻扎在井冈山的腹地——茨坪。
  在一座黄泥小屋中,王佐从袁顺手中接过袁文才写来的信,打开细看。
  袁顺用衣襟擦擦脸上汗水,两手扇动着衣襟,借以取凉。
  王佐个头不高,白净脸,浓眉、大眼,可惜的是他的左眉,后半部变得有些稀疏,让人猛一见,好象是个半截眉;两腮有点凹陷,正好衬托出他那高高的颧骨;嘴唇较厚,始终紧闭着,显得棱角分明。他看着信,脸上有了喜色。当他看完后,他的脸变得严肃了。凝眉深思着一言不发。
  袁顺见他如此模样,不免疑惑地看着他。
  王佐把信放到桌子上,在屋里走了几个来回。突然停步盯住他,大声道:“顺芽子!你要说实话,他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队伍?”
  袁顺小心地说:“信上不是都写了吗?”
  王佐死死地盯着他,像是一下子就能看穿他的肺腑。
  “我要你详细的再讲一遍。不得有半点谎话!要不然,别怪我……”他说着拔出腰间的枪,用力放到桌子上,加重语气地说:“不客气!”
  袁顺点头哈腰,小心地说:“您是大哥,我们当家的怎敢骗您。您要是不相信,可以下山一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什么不就全知道了。”
  王佐仍盯着他。“我要你说,他们究竟是什么队伍?”
  袁顺顺从地说:“我说,我说还不行……”
  王佐详细听了袁顺的报告,解除了心中的疑团。他突然扬首大笑。这一笑倒把袁顺吓懵了。
  “当家的,你……你……”
  王佐止住笑,在袁顺肩头重重的一拍,拍得他浑身发麻,拍得他心中颤抖,拍得他丈二和尚莫不着头脑。袁顺瞪着疑惑、迷茫的双眼,看着王佐的表情变化,生怕祸事临身。
  “袁顺,有你的!”
  袁顺不自然地“嘿嘿”一笑,那笑比哭还难看。他不知道王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回去告诉你大当家的,就说我欢迎他们上山,想和那个毛委员面谈。我也要作个准备。他们讲理,我们也得讲义。”
  袁顺紧悬的心,这才放心地落下。不无埋怨地说:“你一惊一炸的,吓死我了。”
  “哈、哈、哈。”王佐又是一阵畅怀大笑。“我怕你嘴上没毛,办事不牢靠。有意考考你。”
  袁顺下山复命去了。
  毛泽东同战士一路行军,来到了湘赣交界处的山口。毛泽东命令部队停下。这时,一个侦察员跑来,向毛泽东报告情况。毛泽东得到报告,放心的命令部队前进。这时部队一分为二:陈浩、徐庶、韩庄剑和一营营长黄子吉、党代表宛希先带领一支队伍向茶陵方向前进;毛泽东和张子清、伍中豪、何挺颖带领一支队伍向酃县方向前进。
  经过几天的行军,毛泽东于10月23日,来到了随川的大汾镇。
  夜幕笼罩四野,大汾镇黝黑迷茫。镇中布置了流动哨。
  从宁冈到酃县,再到水口,连续行军,打了几个小仗,战士们都累了,一到宿营地就躺在稻草上睡了。
  毛泽东和张子清、伍中豪、何挺颖毫无睡意,聚集在油灯下,商议下一步打下随川后,再向桂东方向发展的具体事项。随川在井冈山南麓,是一个山中盆地,物产丰富,同时又是向南发展的交通要道。夺取随川就形成了井冈山南、西、北三面相连的大好局面。目前,随川只有地方靖卫团防守。突然,一个哨兵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有一股地方靖卫团,偷偷包围了大汾镇。”
  张子清、伍中豪、何挺颖一听,拔出武器准备战斗。
  毛泽东冷静地思考一下。问:“来了多少人?”
  哨兵说:“天黑,看得不太清楚。黑压压一大片,大概有三四百人。”
  毛泽东叮嘱道:“告诉战士们,不要慌。我们分路突围。”
  这股敌人是肖家壁的,有四百多人。肖家壁是随川县靖卫团团长,他得到有一个营的兵力到了大汾镇的消息,率兵悄悄包围了大汾镇。
  敌人摸进镇中才被流动的哨兵发现。
  军情紧急,且又不明敌情,毛泽东宣布休会,分头撤离。
  张子清已带人同敌人接上了火。双方在巷战中僵持一下,等到后续部队赶来,奋力冲杀突围。
  毛泽东在曾士峨、罗荣桓等人的护卫下,向镇北冲出大汾镇。
  张子清在镇外同敌人打了一阵,观察到南面的山是制高点,他同左右的伍中豪、何挺颖简单交换一下意见后,命令部队夺取镇南的制高点。
  部队抢占制高点时,敌人早已占领了山头。
  山头上的敌人拼命阻击,有几个冲锋在前的战士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天黑,谁也看不清谁。狭路相逢勇者胜。张子清命司号员吹冲锋号。几把冲锋号同时吹响。敌人不善夜战,又不知军情,一听冲锋号声,就仓促后撤。
  冲锋号声中,伍中豪、何挺颖带头冲锋在前,逃得慢的敌人在我方的猛烈攻击下,一个个被歼灭。张子清第一个冲上山头,命人坚守阵地。
  伍中豪和何挺颖赶过来,一阵欢喜。突然,张子清问:
  “毛委员呢?”
  这时,他们还不知道毛泽东已经冲出了大汾镇,到了镇北的山上,同曾士峨、罗荣桓且战且走……
  敌人已经退到山下。山上被打断的树木冒着余烟,战士们在清扫战场。
  张子清对伍中豪和何挺颖说:“队伍打散了,也同毛委员失去了联系。我们怎么办?”
  何挺颖说:“按着临行前毛委员的指示,放弃对随川的进攻。我们应该甩掉眼前的敌人,向湘南的桂东前进。”
  伍中豪也表示:“我同意党代表的意见。毛委员那里有罗荣桓、曾士峨等人,他们突围后也会按原计划行事。”
  “好,我也同意!”
  张子清大声道:“同志们:大家检查一下武器弹药,准备向桂东突围!”
  天亮了。张子清、何挺颖、伍中豪带领的队伍从大汾镇突围后,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来到了湘东的桂东县东面的三岔口。
  张子清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何挺颖和伍中豪从后面赶过来。
  张子清告诉他俩:“前面就是桂东县,我们怎么办?”
  何挺颖看看这支疲惫不堪队伍,忽然想出一条计策来,对他二人说:“咱们穿的还是国民党军队的军装,加上这里驻军混杂,谁也弄不清谁,是不是……”伍中豪高兴地说:“你是说来一个以假乱真?”
  何挺颖惋惜地说:“如果有一面国民党的军旗就好啰。”
  “军旗?”张子清眼睛一亮,嘿嘿笑了。
  “你笑什么?”何挺颖疑惑地望着他问。
  张子清放下身上的背包,慢慢打开。
  何挺颖和伍中豪不解地望着他的举动。“你这是干什么?”
  张子清也不答话,从被包中取出一个东西,在他俩人面前一抖,展开了一面国民党旧军旗。“我可不是‘急时抱佛脚’。怎么样?”他得意地看着他俩人。
  何挺颖孩子般地跳了起来。“老张,真有你的。快打起来。”
  伍中豪跑到一边的竹林里,砍来一根竹棍,把旗帜绑上。
  战士们好奇地走过来,问:“营长,这是干什么呀?”
  张子清神秘而狡黠地说:“干什么?带你们到桂东县打牙祭去。”
  傍晚,到了桂东县。国民党县党部的头头,以为来了国军,个个喜笑颜开,热忱地欢迎张子清他们。当晚,在一处较为讲究的客厅里,有当地官员、豪绅、县警备队队长参加,为这支“国民党”部队的官长设宴,接风洗尘。
  张子清、何挺颖、伍中豪等也毫不客气,谈笑风生地入席,大大方方地落座。
  酒过三巡,人人喝得满面红光,欢声笑语不断。
  一位穿长袍马褂的豪绅,端起酒杯来到张子清面前。张子清起身的同时,对一边的伍中豪使了个眼神。伍中豪乘人不注意,悄然离席。
  豪绅说:“张长官,你们国军一到,老朽从心眼里欢迎,全县民众无不欢欣鼓舞。近来匪患猖獗,铤而走险,刁民乱党到处闹兵潮、闹农潮,实乃苦不堪言。桂东之安危,全仰仗长官鼎力相助。”
  “是呀!是呀!”
  一班人忙附和。
  豪绅把酒杯一举,礼让道:“请张长官干杯……”
  “都不准动!”
  伍中豪突然一声吼,把举行宴会的当地官员、豪绅、警备队队长一个个吓瘫在地。
  冲进来十几个战士,缴了他们的枪。
  豪绅壮起胆子,胆战心惊地问:“你们是……”
  张子清告诉他们:“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是专门镇压你们这些喝人民血的豪绅、老财和贪官污吏的!带下去!”
  解决这里的以后,张子清亲自带人直奔县警备队大院。
  一间大房,有盏忽明忽暗的油灯,照着长长的通铺和熟睡的警备队员。
  门旁的枪架上,摆放着各式枪支。
  另一处的房内,有几个人围在一起摸牌九消遣,不少人在观战。屋内烟雾缭绕。
  张子清带着人悄悄包围了警备队,分几路进入房内。
  大房内熟睡的人神不知,鬼不觉被缴了枪,一个个光着身乖乖当了俘虏。
  张子清冲进摸牌九的房间,如雷贯耳般的大吼一声:“不准动!”
  他们见进来的人是穿国民党服装的部队。一个当官的点头哈腰的说:“误会,误会,咱们同是为党国效劳。”
  “什么误会!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一个战士告诉他们。
  有人想反抗,被张子清一枪撩倒。“缴枪不杀!”
  众人被他这一声大吼,吓得乖乖地缴了枪。
  张子清他们押着俘虏,扛着缴获的枪支,出了警备队大院。
  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他们打开了桂东县粮仓,开仓放粮。
  金黄的谷子满仓满囤,甚是喜人。旁边围满了当地群众。
  何挺颖往高处一站,大声号召道:“老乡们:现在放粮了,快来领吧!我们是工农革命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专为穷人办事的队伍!”
  围观的群众中一阵骚动。
  何挺颖见群众没有一个人出来领粮,便带有宣传性地说:
  “老乡们:这些粮食,都是你们用汗水换来的,是你们从田里耕种出来的。这就是地主老财剥削你们的罪证!你们一年辛苦到头,没吃过一顿饱饭,到头来交不起租子还得卖儿卖女,弄得很多家妻离子散。可地主老财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鸡、鸭、鱼、肉,白花花的大米……”围观的群众中有人小声哭泣,有人擦泪。
  张子清大声道:“老乡们,快来吧。谁能扛多少就扛多少!”
  围观的群众中有人想领,又犹豫着不敢向前。
  张子清见人们心有疑虑,又大声说:“大家不要怕!昨天晚上,县党部、县政府、不法豪绅,都被我们抓起来了,县警备队的枪也被我们缴获了!以前是多数人怕少数人,那是因为我们多数人没有组织起来。只要大家一条心,这些少数人就奈何不了我们。共产党领导我们闹翻身,就是建立自己的政权。到那时,大家就再也不会受地主老财和国民党军队的欺压了!老乡们,快领粮食吧。”
  这时,有人大着胆子上前领粮食,有人跑回家拿东西。
  几个粮仓前一下子围满了领粮食的群众。战士们帮着装粮食……粮食分完了,还有一些青壮年不肯离去。
  张子清好言劝导道:“老乡们,粮食分完了,等再打下粮仓,再分给你们粮食。都回去吧。”
  这些青壮年都不愿离去。他们当中有人在推让。有一个人壮着胆子向前走了几步,怯生生地说:“我们当兵,你们要不要?”
  张子清同何挺颖对视一笑,大声地告诉他们:“要!”
  “我们都参加。”十几个人全都跑过来。
  这时一个年轻小伙子,带着二十多人赶来。他就是朱云卿。
  朱云卿告诉张子清、何挺颖:“我们是当地农民自卫军,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我们没能追上大部队,就转回来在这里打游击。听说你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我们特地赶来参加。”
  “欢迎,欢迎。”张子清、何挺颖异常高兴,有力地握住了他的手。
  这时清理现场的副营长伍中豪走来,爽快地说:“你们都跟我来。”
  这些人高兴地跟着伍中豪走了。
  张子清、何挺颖俩人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张子清望着眼前的情景说:“毛委员要我们以茅坪为依托,主动出击,相机歼敌,扩大影响,壮大队伍,是何等的英明。”
  “是呀。我看毛委员这个人胸藏计谋,有张良武侯之策。”
  何挺颖同张子清说着离开粮仓。他最后建议道:“我们不能在县城久住,部队稍作休整就到乡下去。到乡下发动群众,扩大我们的影响。”
   
6.会见王佐

  黄坳在井冈山南麓,这里山高壑深,层峦叠嶂,是通向井冈山的交通要道。黄坳南有一条小溪,中间是一片开阔草地。坳下便是居住着百十户人家的黄坳。
  毛泽东带着撤出的队伍来到这里。
  曾士峨和罗荣桓安顿好人员休息,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小溪边。俩人洗完脸,望着坳下的村庄。
  曾士峨是湖南益阳人,1904年3月生,字迪勋,号广泽。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他主动中断了大学的学习,于1925年报考了黄埔军校,第二年在黄埔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组织上分配到湘军军官讲习所从事兵运工作,不久又到了国民革命第八军,参加了北伐战争。后来他又被组织上分配到武汉的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任连长,在此结识了卢德铭、张子清、伍中豪、何挺颖、宛希先等。
  曾士峨对罗荣桓说:“伙食担子也跑丢了,部队一整天也没顾上吃饭。是不是让张宗逊副连长在此警戒,咱俩到村中去‘化斋’?”
  罗荣桓会心地一笑。
  毛泽东和张宗逊逐个检查伤员。
  这时有人发出抽泣声。毛泽东和张宗逊走过去。
  毛泽东立在正埋头哭泣的战士面前,和颜悦色地问:“你哪里不舒服?想家是吗?”
  那战士抬起头,原来是刘满崽。他擦着眼泪立起身。
  毛泽东已经认出他。“是刘满崽。想家了?”
  刘满崽带着哭腔说:“报告毛委员,我不想家。”
  张宗逊副连长生气地问:“不想家,又不为什么,那你哭啥?”张宗逊是陕西渭南人,今年才刚刚20岁,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先是在第八军任营指导员,后到第二方面军当连长,三湾改编时,任副连长。
  刘满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说:“部队从大汾镇撤出,走了整整一天,大家都累了。毛委员也是如此,他不顾疲劳,还关心大家。在家就是父母也没有这样周到。”
  战士马上接上说:“毛委员,您也累了,好好休息一子吧。”
  毛泽东微笑着说:“大家不是一样在挨饿嘛。我们是一支革命的队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这时,曾士峨大声喊道:“同志们,开饭啰!”
  饿了一天的战士们,听说开饭了,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
  罗荣桓走来喊毛泽东吃饭。毛泽东和张宗逊走过去。
  曾士峨见战士把饭筐团团围住,说道:“同志们,慢一点,不要把毛委员挡在外面。”
  “我是最会打穿插的。这不是,我已经穿插进来嘛。”毛泽东风趣的话把大家逗笑了,气氛也显得轻松多了。大家谁也没有动手。因为没有碗筷。
  毛泽东立在饭筐前,卷卷袖口伸出右手,在空中一扬,大声道:“同志们,没有碗,我们人人有两双半的筷子。”他说着弯腰抓了一把,香甜地吃起来。
  曾士峨触景生情,随口来了一个顺口溜:“同志们,别为难,两双半,随身带,既当碗,又当筷,吃过饭,赶路快。”
  战士们笑着,也学着毛泽东的样子用手去抓饭。一个个吃的有滋有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毛泽东往草地中间一站。“现在整队,我站第一名。”
  罗荣桓跑到毛泽东左边,向毛泽东看齐。张宗逊也快速地站到罗荣桓左边。战士们都快速跑过来,一下子就排了长长的两队。
  曾士峨下达口令:“同志们注意了。立正,向右看齐!”
  战士移动着脚步,向排头的毛泽东看齐。
  “向前看。”曾石峨扫视一下整齐的队伍,又下达了口令:
  “向右转,开步走!”
  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在茫茫黑夜中出发了。
  在大井的王佐听说毛泽东要上山召见他,心中一阵打鼓。
  不由暗自寻思,来得好快啊!在哪里迎接他们上山?来了多少人马?经过他的盘算,决定第一次相见的地点,就放在双马石。
  双马石在茨坪的西南面,距茨坪9公里,因山口小路的右边,有两大块石头相互叠在一起而得名。小路的两边生长着无数挺拔的翠竹,大的就有碗口那么粗。山口很窄,设置了障碍。平时仅能容一人通过。山口两边是两座高耸的山峰,山峰的制高点上专门设置了工事和了望哨。也称得起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毛泽东和王佐取得联系后,就带领曾士峨、罗荣桓、张宗逊一起来到双马石的山口下。毛泽东仰望一下险要的双马石哨口,决定带少数人上山。他们三人都坚持多带一些人上去,以防万一。毛泽东坚持道:“你们看,这里地势险要,不要说我们一个连的兵力,就是一个营强攻也费劲。况且,他们在山上,居高临下。我们来不是要动武,是要以理服人。”
  山上的王佐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山口两边的山上都作了必要的布置,为的是自身的安全。毛泽东在山下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的视野之中。
  王佐在高处看见毛泽东让大队人马停在山下,自己仅带几个随从,一步一步走上山来。他心中不由暗暗佩服毛泽东的胆识和诚挚的心。直到毛泽东到了双马石下,他才放心地从山头上下来。
  下面的曾士峨等人等了好一阵时间,不见山上有动静,为防意外,他命人作好战斗准备。两只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山口。
  毛泽东老远看见从山上下来的王佐,早早地伸出了手。
  王佐第一次握住毛泽东的手时,立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只觉得毛泽东的手很有力量,而且还带一种说不出的温暖。他低矮的身材和高大的毛泽东形成鲜明的对比,说话时他不得不扬起头。
  毛泽东握住他的手,感觉到他的手有些微微颤抖。毛泽东显得轻松、和蔼、大方。为了便于说话,他不得不微微弯下腰,亲切地说:“王佐同志,你好啊。”
  王佐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就称他为“同志”,心里热乎乎的。他知道在共产党内部称同志的含义,一下子缩短了他同毛泽东的距离,开始时的戒心也随之消散。
  他们简单问候后,派人把山下的队伍召唤上来,一起来到了大井。
  大井是王佐农民自卫军的驻地。这里山山相连,山山环抱,山山绿树翠竹,白云缭绕,清水流转。毛泽东被安排在一座黄泥屋中。毛泽东打量着这个新住处,前有一块大青石,后有两棵生机勃勃的大树,十分满意。
  当天,王佐用山里最隆重的礼仪欢迎毛泽东和他的队伍。
  王佐特地在他的住处为毛泽东、曾士峨、罗荣桓、张宗逊等摆上了酒宴。八仙桌子上摆放着当地菜肴,醒目的是一只红烧猪头。王佐亲自为各位领导斟满酒,而后端起盛满酒的碗,面带笑容地说:“来,为毛委员光临舍下,干杯!”
  毛泽东很少喝酒,今天他兴致很高,从容地端起酒碗,同王佐相碰。
  毛泽东送给王佐的礼物,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了黄泥小屋前。
  王佐随手拈起一支枪,高兴地欣赏着,口里赞叹道:“好枪。”他端起枪对准前方瞄向一个目标。这时刚好飞来一只山雀,落到了前面的树枝上。
  毛泽东知道他的用意,向曾士峨递过去一个眼神。曾士峨会意,送给他一发子弹。
  王佐也不推让,动作利索地装上,然后瞄向树上的山雀。
  枪响鸟落。
  众人齐声喝彩。
  毛泽东夸奖了他一句:“王团长不愧为是神枪手。”
  王佐倒谦虚地说:“那里,那里。我这是班门弄斧,让毛委员见笑了。”
  王佐把枪交给他手下的人。“恭敬不如从命。这批枪我收下了。”
  他手下的人把枪搬走。
  王佐对毛泽东等人说:“‘有来无往非礼也’。我们也为毛委员备下了一份礼物。请!”
  王佐说着领毛泽东等人来到别处一所大房子前,命人打开了房门。
  王佐往里一指说:“这就是我为毛委员备下的礼物,五百担谷子。不成敬意,请毛委员笑纳。”
  毛泽东往里一看,里面堆了满满一屋黄灿灿的谷子。
  毛泽东在这里住下后,除了忙于军事工作和发动群众工作外,时常找王佐谈心,启发诱导他从一个绿林好汉向革命军人的转变。
  有一次,毛泽东了解到他在当地占了很多土地,当地的群众有些意见。毛泽东专门找到他,给他讲道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毛泽东告诉他,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开垦起来的,尤其是在大山中开垦一亩土地很不容易。农民本来占有的土地就不多,应该归还给当地农民。如果占地多了,农民没得饭吃,会引起农民的不满。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就会站不住脚。王佐这个人是十分虚心的,他听了毛泽东的话,很快就把多余的土地退还给了当地农民。
  有一次,毛泽东还了解到王佐留恋向往绿林生活。又专门找到他,诚挚地告诉他,当土匪、干绿林,其结果下场都不好,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他列举了宋朝的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后,一个个落得可悲的下场。当今社会军阀混战,相互鱼肉、吞并,不是被吃掉,就是投降国民党,要不相互残杀。这些都没有出路。跟共产党干革命,是为穷人打天下,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做坚强后盾,不仅不会被吞并,反而会逐步地发展壮大起来。
  王佐在以后的日子里,多次接触毛泽东,思想进步很快。
  不久,袁文才在步云山开办了军政训练班,专门上山来请毛泽东为部队讲课。毛泽东这才离开大井的王佐,再一次回到茅坪,同时还应袁文才的要求,派徐彦刚、陈伯钧、游雪程等人到袁文才的部队中,帮助他训练部队。
  袁文才的思想进步较快。有一次,特务连的几名战士,偷吃了老百姓的几只鸭子,这事被袁文才知道后,立即召开全体大会。
  “你们偷吃老百姓的鸭子,会造成什么影响?你们这是在坏我袁文才的名声!”
  袁文才对着列队的农民自卫军,大发脾气。
  列队的农民自卫军战士个个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
  袁文才从排头到排尾逐个审视,最后站到原来的位子上,怒气冲冲地说:“是谁偷吃了鸭子,站出来!”
  有四个战士,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低着头走出队列。
  “偷吃了几只?”袁文才声音不高地问。
  “5只。”其中一个人小声回答。
  “5只?一人一只还多。”袁文才面对大家,提高了声音:
  “同志们,我们现在不是土匪了,是工农革命军战士!以前我们自己干时,就有‘打富济贫’的口号。如今我们跟着毛委员革命了,怎么还能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呢?毛委员不是告诉过大家,群众是水,我们是水中的鱼。我们危害老百姓,不就等于放池塘里的水吗?水干了,我们这鱼还怎么活?”
  这时队伍中有人小声讲话。
  袁文才听到了,他中断自己的讲话,怒视着队伍。
  队伍中很静,静得出奇。
  “刚才有人说,胡亚春打着我的旗号拦路抢劫,危害百姓。
  这事我已经知道,可他跑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总有一天会抓住他的!到那时我非亲手崩了他不可!”
  袁文才愈说愈激动。“毛委员给大家规定了三条纪律。一是行动听指挥;二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苕;三是缴获归公。希望大家记在心上。
  你们连长带着,偷了谁家的鸭,就到谁家赔礼道歉,按价赔偿。”

  ------------------
  allan9扫描制作 || http://www.cnread.net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