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三、化育   教学思维与人的能力


  谢振孟是个觉者,他最初跟随我,是觉得我在计算机界有点小小的名气。待我离开了国荣,他还执意要跟着我,我说:
  “我不打算成立公司,也不可能做生意,你跟我做什么呢?”
  “我发觉自己知道得太少,想跟您学习。”
  “你要学什么呢?我所知道的都没有价值,自己三餐都难以为继。”
  “没有关系,只要您教,我就愿意学,有没有用没有关系。”
  等我把《金刚经》讲完了,谢振孟对我说:
  “朱先生,我觉得好象懂了一些,可是不知道懂的是什么。”
  “好极了,如果你知道你懂的是什么,那你就什么都没有懂了。”
  “为什么呢?”
  “《金刚经》是大乘佛法的总纲目,是最高乘的渡筏。老实说,连我都在学,学无止境。任何人只要没有到达彼岸,就还没有全懂。”
  我再讲《六祖坛经》,讲完<忏悔品>我就不讲了。谢振孟又来问我,说:
  “朱先生,后面还有四品,为什么不讲了呢?”
  “那四品一看就能懂,还需要讲吗?”
  “可是经中每一段,在您讲前我都以为我懂,您一讲,我才知道原来根本不懂。我怎么知道下面几品是懂还是不懂?”
  “你听经的目的是什么?”
  “想知道自己有什么过错。”
  “好极了,你现在知道有什么过错了吗?”
  “知道!知道!”他很不好意思地说,脸都红了:“我的私心太重!”
  “人之大过除了私心之外,还有什么?”
  “假如我真懂了,应该是没有了。”
  “那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剩下的几章不能告诉你更多。”
  “那么以后呢?还要读什么经?”
  “你人生目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我……我……”他嚅嚅半响,作声不得。
  “是了,人生没有目的,做人行事就失去了判断的原则。”
  “为什么呢?”
  “我问你,如果你要去香港,该怎么办?”
  “我会找旅行社,办手续。”
  “再如你没有决定去哪里,你又该怎么办呢?”
  “没有决定去哪里?那……”
  “人生也是一样呀,人生没有目标不是等于没有决定要去哪里吗?”
  “那么,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呢?”
  “在自然的条件下,人生的目标不是人自己能决定的,人只是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与人是互动的,在环境没有变化时,人只是生存生活的机器。只有当环境有了变化,变化的大小决定刺激的强弱,有了刺激,产生了动机,人才会有目的。人生的目的取决于每一个人对人生的认知,没有认知就不可能有任何目的。”
  “这样说,没有人生目的是很正常的了!”
  “太正常了,对绝大多数的人而言,除了生存、生活,是没有目的的。”
  “那么,怎样决定人生的目的呢?”
  “那要看你认为人生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没有问题,何必决定?”
  “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问题。”
  “你不是刚刚才说,你的私心很重吗?”
  “那也算人生的问题吗?”
  “如果你满足于你的私心,当然不是。否则,当然是!”
  这时,我们已经搬到台东了,谢振孟每周一次,坐着火车奔波于台北与台东之间,两年来没有间断。
  我开始讲老子的《道德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有欲无欲的问题。我花了十几个小时,专讲欲与私的关系,并一再与《金刚经》中的“我相”与“有欲”相提并论。
  谢振孟已经有半年多没有正式的工作了,他在各处免费教授仓颉输入法。我一方面没有多余的经费补助他,一方面也在观察,看他这样能做多久。偏巧,这时他的肾结石开始恶化,加上了看病的支出,把原本不多的积蓄花个精光。
  NEC 的白惠方与谢振孟是好友,力邀他回去工作,谢振孟坚持要教书,我对他说:
  “没有生存,就没有生命,没有工作,你如何生存?”
  “朱先生,我以往卖产品时,除了赚钱,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现在我知道错了,错在没用心,不肯下功夫去了解。现在我了解到中文计算机是中国人的根,也看到别人犯了和我以往同样的错误,我应该去帮助他们。生活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以往钱多的时候,我总嫌钱不够,现在钱虽然少,生存却有余裕,没有问题。”
  为什么一个人能改变得如此彻底呢?在国荣时,曾经有一个时期,大家都很讨厌他,尽量与他保持距离。而现在,他老远从台北来,台东市到都兰还有四十分钟的车程。每次只要他的电话一到,人人都愿意去车站接他。
  没有别的,这就是我坚持用文化作为教材的结果!人类在长时期的经验中,渐渐认识到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由于人看不见自己,就把别人的行为当作镜子,供自己参考改进,这些宝贵的经验便是文化。

  沉德昌是另外一个例子,他是沉红莲的弟弟。在我们刚成立零壹公司时,沈红莲曾把他带到台北来,想好好培育他。
  沉德昌是老么,从小聪明伶俐,小学三年级就对电子机械着迷不已。沈红莲对她的继父非常感激,很想以教导弟弟作为报答的一番心意。但是,由于零壹公司创业之初,我们的工作非常忙碌。那时她的心智品德也还没成熟,无法兼顾对沉德昌的教育。尤其是台北各校的风气败坏,打架勒索每日层出不穷。不得已,沉红莲只好又把弟弟送回家去。
  待我们这次回台,沉德昌已经从五专毕业了,在杨梅镇上找到一个卖车的工作,又兼卖电子零件,收入颇丰。他一个人自得其乐,买了各种电器,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
  不料,社会这个染缸专门向那些对人生还没有充分认识的人下手。他的生活太悠闲,脑筋又经常跑到生活的前面,他太有自信,以致于不知不觉地有了毒瘾。他的二姐夫游淳秩热心快肠,想尽了办法强迫他去勒戒,但始终被他一个“拖”字诀打败。
  沉红莲对这件事深感内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我们回台后,沉红莲便叫他过来同住以便于监督,但他不肯。我们搬到新店后,有了自己的天地,再一次把他叫来。我一眼看去,就知道他积习已深,到如今不到焦头烂额,是不可能醒悟的。
  沉红莲也知道没有办法,但又不甘心放弃,苦口婆心地劝说。沉德昌始终是一副:“你们这些人,大惊小怪!”的神气。
  我做嬉皮时曾吸食过大麻,见识过迷失在人生旅途的悲哀。沉德昌所面临的问题,虽然与那些人大不相同,或许我能尽些力,我找他过来说:
  “我抽过大麻,也算是过来人。”
  “我知道!”他冷冰冰的声音是告诉我,少管闲事!
  “其实,抽大麻没有什么不好,吸白粉也无所谓。”
  他一听,胡涂了,不知道是该表示赞成,还是继续反抗。他不动声色,宁愿保持冷漠,把自己锁在筑就的碉堡中。他不说话,我也乐得仔细观察,研究他的弱点。
  他装得毫不在乎,移动着目光,打量着室内。他到底在意些什么呢?这是场战争,不能知彼就不能胜彼!
  年轻人的反抗是不自觉的,正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作正确的判断,他们更需要坚持。至于所坚持的是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跟他们讨论时,决不能先让他们找到反对的立场,那样只会把双方的关系弄僵,最后反目成仇。
  “在学校里是不是有些同学喜欢摆阔、骚包、献宝?”
  “是的。”他犹豫了一下,但又不能不表示同意。
  “你觉得他们怎样?”
  “讨厌,我从来不理他们。”
  “如果是被一些火气很大的同学看到,又会怎样呢?”
  “揍他们一顿!”
  “为什么?”
  “也觉得讨厌吧!”他一定觉得我很白痴,不经意地说。
  “你知道为什么一般人把吸食白粉叫做吸毒?”
  “不知道。”他很警觉,看了我一眼。
  “因为人生无聊,吸了白粉这一类的东西,觉得很有趣。因为有趣,就会经常想吸,这种现象叫做上瘾。凡是能让人上瘾的东西,都叫做毒害!”
  “啊!”他不安地扭动了一下,低下头去。显然,他知道什么叫上瘾了。
  “你知不知道?打架会上瘾!做官也会上瘾!”
  “啊?”他听得有点兴趣了。
  “所以官也有毒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这个意思。”
  “噢。”
  “上了瘾的人,就会受到社会的排挤,你知道吧!”
  “知道。”他玩弄着他的手指。
  “为什么会受到排挤呢?”
  “不知道。”
  “因为吸了以后,人很容易知足,自得其乐。”
  “是的。”
  “知足是件好事吧?”
  “我不知道。”
  “是的,是件好事,知足的人从不惹是生非。”他抬起头来,带着讶异的神色偷偷打量我,我装着没看见,停了会说:“这个社会就是不知足的人太多,人不知足才会努力工作,才会争取社会的认同,最后控制了生死荣辱的大权。官就是控制者,他们是大毒,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大的专管小的,大毒欺侮小毒。”
  有成效了,这些话他听得进去,谁不是只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理由呢?
  “知足的人常常说:‘我们只要求吸食一点白粉,我会乖乖地躲在屋子里,既不调皮也不捣蛋,为什么连这一点自由都不给我们呢’?”
  “不知足的人说:‘那样会毁坏了你们的身体,不可以。’”
  “知足的人说:‘是我自己的身体呀,我有我的权利!’”
  “不知足的人说:‘这是民主自由的社会,我们是人民选举的,所以谁有什么权利,该由我们来决定。你如果不同意,选出议员来修法!’”
  “知足的人说:‘我与世无争,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可以吧?’”
  “不知足的人说:‘不可以,你们该出来工作,否则这个社会就会落后!’”
  “知足的人说:‘进步为的是什么?落后又有什么不好呢?’”
  “不知足的人说:‘进步是为了快乐,落后会痛苦。’”
  “知足的人说:‘可是,我不吸才会痛苦!’”
  “不知足的人说:‘不行!我们不能让你吸毒!’”
  “知足的人说:‘这不是自由社会吗?为什么我没有选择痛苦的自由’?”
  “不知足的人说:‘你是我的选民呀,你只能选择我!’”
  “知足的人说:‘那我该怎么办呢?我宁愿痛苦!’”
  “不知足的人说:‘那么你来吧,到我这里来,我能满足你的痛苦!’”
  我说完了,他还想听下去,一副急切的样子,我问他:
  “你知道去哪里吧?”
  “不知道。”
  “这个地方很近,叫做监狱,吸毒被抓到要坐牢你总知道吧!你想去吗?”我这样说只是为了营造气氛,以便进一步劝他。
  “为什么要坐牢?我不知道吸一点海洛英就要坐牢!”看他一脸无辜的样子,不像在撒谎。怎么会呢?这是起码的知识,他已经在勒戒了,难道不知道吸毒是犯法的?“我只听说,贩卖海洛英是要坐牢的!”
  “贩卖海洛英是死牢,吸食则是坐三年牢。”
  “我吸的不多。”他有点着急了。
  “多少是自由心证,只要检验出了,就要坐牢!难道以前真的没有人告诉你?”
  “我不记得,可是,我已经戒了!”他的脸色发白,很显然他知道,但是从来没有放在心上。根据我的经验,同是一句话,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人对它的了解就截然不同。由于这种身历其境的说法,这句话才进入了他的心中。
  其实我原来的打算,是要把监狱描述成十八层地狱的光景。要像拍电影一样,先培养气氛,导入主题,最后来个大高潮的结局!对他倒是不必,他太善良了,连想到坐牢都已心神难安,吓得已经够了。
  他是否戒了呢?我看不出来,但以我对他的了解,他只要知道怕,就有希望。
  过了一阵子,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有一次,他居然陪一位瘾君子去买毒品,被警察逮个正着。他自称已经戒掉了,正在服用一种代替的戒毒药,药中还有些许毒性。验尿时尿液呈阳性反应,于是,他被警方提起公诉。
  这次,他乖乖地来了,准备接受我们的考验。
  据我两年多的观察,他的确是戒了,只是身心上的伤害却不是短时期可以恢复的。在我们这里生活,对他最大的困难,是晚上难以入眠,早上起不了床。兼以他多年来,每天无所事事,东晃西荡,没有责任,没有目标。而我们这些人朝夕工作不断,坐在计算机前有如入定的老僧,这种生活对他来讲实在难以适应。
  沉红莲给他的任务,是要他了解自己的身体,买了很多生理书籍给他看。人都有好奇之心,他很聪敏,很会讨巧,又每每得逞,所以才变得又懒又闲。他看书倒很专心,书中提起,当神经组织受到海洛英等的毒害之后,会影响一生的健康,甚至会伤害到脑细胞,影响智能。他越怕,看得越用心,看多了,兴趣也与日俱增,最后成为我们这里的蒙古大夫。
  外来的压力比不上人自己内心的动力,一旦他动了起来,就不用担心了。他除了对生理学与计算机有兴趣外,为了能看原文书籍,对英文也猛下功夫。待听了《金刚经》及《六祖坛经》以后,他才开始关心别人,才知道过去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
  他不再担心坐牢,他也计划好了,在牢中可以教别人读书,学佛。人的心理一振作,精神也相对提高。不久,他也习惯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与作息,极积努力地学习。
  待我们搬到都兰后,他与艾迪竟成了忘年之交。艾迪已经与他约好,有天要带他畅游法国及欧洲各地!
  并不是所有来我这里的人都有这种坚持的决心与毅力,有的只来了几天,就已经消受不了。我从不勉强别人,人生聚是缘,散也是缘。我不能决定别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却是一丝一毫都马虎不了。
  堂兄朱星垣的次子朱逢伟,我也叫他来学习。不幸因堂嫂已作古,堂兄年迈,需要子女在旁照料。朱逢伟一再考虑,心神难安,最后还是回去了。他是对的,我们无权决定人生的机缘,只有正确的抉择,才有缘熟的一天。
  王传宏跟我较久,我对他的要求,在心理层次上只有定心、静虑,智能自生。在工作学习方面,则是多读古书,扩大视野,以后从事人文计算机系统之发展与应用。
  封家麒最初是为技术而来,但却在观念上生了根。不过他个性拘谨细心,比较适合精雕细琢的工作,所以我让他由文字辨识着手,进一步发展各种感官辨识系统。
  封家骐与沉红莲的妹妹沈冰玉恋爱成婚,她是学会计的,在这里是总务,什么都要操心,多余的时间则学着辅佐她先生的工作。也多亏她的牺牲奉献,我们这个小小的团体才得以无后顾之忧。
  自从我们在媒体上曝了光后,经常会有人远从南北各地,跑来看看我们这些现代隐者。通常都会有人带着他们东看看,西逛逛,观光了事。
  我也收到了几封信,表示希望来随我学习,我是来者不拒,但要来者来前三思。最重要的是要有人生目的。其次是在五年之内丧失了一切的自由,而且,先由扫地学起!我这个法宝还真管用,但闻旧人走,不见新人来了。
  我曾想过,这样做是否过于矫情,万一有不世的天才,岂不是被我埋没了?
  再一深思,我认为不会,天才成之于天,不是任何人教得出来的。以我的条件,我只能教觉者,而且最多只能教三五个人。实际上也只能算是引导,按照各人的条件,指点一个适合的方向而已,所以连到学校教书也不够资格。

  天才不是可以夸赞的荣耀,天才是一种诅咒,是生命燃烧后的余烬。在当今功利社会中,天才更是可悲,有人发掘天才,有人捏造天才,更有人利用天才。人人眼睛中见到的,都只是天才这种“商品”的附加价值!
  在任何一个角度来说,人人都是天生之材,因为人是上天的杰作,都具备了人应该有的机能。每当环境有所需要,上天会在恰当的时机,利用正确的手段,让准备充分的人,来做应该做的事情!
  可是,一般人所谓的天才,是指某些人的成就,超出了他个人的认知。有谁愿意相信自己无能?有谁自甘与犬马相比,劳心劳力太辛苦了!为了推卸责任,也为了使自己更能原谅自己,最简单的办法,是把那些有成就的人当作天才。
  更进一步,人们会说,天才不食人间烟火,天才具有超越人的能力,天才之所作所为,绝非我们这种凡夫俗子能够企及!
  人是现实无比的,不现实就不能适应生存,早被环境淘汰了。有人说,天才与白痴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说得更明确一点,他们的分别只是成功与失败而已。
  人人希望成功?不!人人所希望的,只是享受成功的果实!成功太辛苦了,牺牲的代价太高了,为什么不等待一些天才去努力呢?他们的成功失败,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名声,而他们成功后的结果,却可以让所有现实的人分享。
  因此,一个一个的天才,便被奉献在人间的祭坛上。而活生生的人们无不吮吸着天才们所创造的蜜汁,一方面赞扬,一方面期待着下一个天才。
  人间是人组成的,人则是肉体所支撑的,肉体全靠感官提供利与害的讯息,所以人间只有感官的活动空间。凡是重视感官的人,都有一个中心点,那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他的喜恶是他的主观成见,任何有异于己的都是敌人。
  当一群人拥有共同的成见,他们就有了无比的力量,为了巩固这力量的核心,成了群便结为党。同党便合流,滔滔洪流便不分青红皂白,形成现实!
  现实的社会有如一池浑浊不明的死水,生活的意义不过是养得鱼儿肥、虾儿壮。弱肉强食的残忍,再加上教条似的枯燥,死水渐渐干涸。人们既不能离开营养,又期望流水的通畅,一般人没有这种能力,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天才身上。
  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上,人人受到了现实的污染。重重悬浮的养分都在眼前,现成的利益只需要张开大口,还有谁看得出谁是“天才”?俗话说:‘伯乐能识千里马’,从古到今,千里马不知道有过多少,可是伯乐却只有一个!
  在教育的立场,因材施教比“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有价值多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有能力,能力有高低,这又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
  一般人常用聪明与愚笨来形容人的能力,事实上这种说法不但不精确,也不见得正确。人受到人体结构的影响,为生活环境、学习过程等所左右。能力当然不能用一、两个简单的概念就可以说明。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说出人有哪些能力,也不知道这些能力的性质,我们又如何从事教育,训练学子呢?
  人体是一种结构,必定具有结构力,人体之结构力即为“体力”,人体结构与结构之间的接口控制,则为“反应力”。人体又有各种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对于各种讯息有“辨识”的能力。人又有大脑,大脑有“记忆力”、“联想力”、“分析力”及“判断力”。最后,最重要也最难获得的,为“自制力”。人若没有自制力,其能力越大,行为的危险性也越高。
  “思考”是大脑最主要的功能,是神经电流在脑神经网络中动态的导通过程。在导通的瞬间,大脑的神经中枢在一短暂的记忆区,能“感受到”各种导通的讯息。那些讯息都是静态的资料,一旦联通,在时序的动力下,就产生了一种“幻觉”(与电影的放映一般,电影片也是以静态的资料,使之连续变化而成。)
  人类即生活在这种幻觉中,其中的记忆讯息,我们称之为“往事”,人就是不断地把“往事”调出来(即回忆),并与当前的讯息相比较。而每一次所调用的“往事”又与“现今”相交连,记忆的资料也不断混合,这个复杂的整体,在中枢神经的导通下,形成一个笼统的感受,人称之为“我”。
  由于记忆中的资料都来自感官,感官就在辨识的过程中,提供了利害的成见。所以,人很容易受到记忆的影响,把过去的我与现今的我,连结成为一个利害中心。人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不断地想方设法维护“我”的利害中心,这种现象即称为“自私”。
  人的能力成长,肇始于自私,以图生存。人类在长时期的生存、生活过程中,对各种变化的利害关系,逐渐有了更正确的认识。记载流传下来,便成为思想、文化。人藉此便可以由“小我”的“自私”推己及人,得到群体“大我”的“大公”。小我有小我的能力,大我有大我的能力,小我的能力及表现用眼睛可以看到,且只及于当时,而大我的能力及表现,只能用时间来证明。
  我且概略地将这八种能力简述于下,以供读者参考(节录自《智能学九论》):

一、体力:

  体力指的是骨骼支撑力以及肌肉与肌腱运动作功的能力。体格越大,肌肉越结实,体力则越强。这种能力有利于体能上的工作,多由遗传及锻练而得。

二、反应力:

  是自主神经的讯息传输与控制身体的机构配合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反应之速度与体格之大小成反比。因为讯息传输之速度决定于神经生化电流传递之快慢,体格短小者需时较短,机构所需要的能量也较少。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的训练增长有限。

三、辨识力:

  辨识力全赖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在各种感官中,以听觉之差别最大,有些人能听到某种频率的声波及特殊的效应,有些人则一无所闻。视觉的影响比较复杂,举凡眼球的移动,颜色的接受,光暗的感应等都有差别。这种能力也是天生的,训练仅对特殊领域有所助益。举凡音乐、美术等依赖感觉器官的工作,辨识力的灵敏度特别重要。

四、记忆力:

  记忆是大脑皮层与神经原的导通关系,从理论上说,大脑皮层的细胞数越多,其记忆力越强。事实上现代人大脑的细胞数目相去有限,人记忆力之好坏,完全决定于思考的性质与频度,此能力可经由学习与锻练而增进。
  在这里,我仅就“思考”与“记忆”有关的三种性质,讨论如下:
  一是专注性,思考时,人脑在一种“动机”的电流脉冲下,驱使具有相关感应的皮层细胞产生电场,因而与神经原导通,而将感应传至中枢神经。“专注性”相当于“动机”,为一种控制电流脉冲的方法,可以透过训练而获得。人只有在注意集中之下,才能使大量的电流将脑中的神经网络导通,形成记忆,或将已经记忆的讯息导通。
  二是单纯性,思考之内容宜单纯,不仅有助于注意之集中,更因讯息之单纯,不致将各种记忆资料混杂。尤其在导通时,若讯息泾渭分明,效率良好。
  第三种是组织性,是将许多复杂的资料,利用单纯性的特性,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这种组织的过程需要有系统的训练,而且要有复杂而深刻的经验。这种系统观念相当于“动态数据库”,如果索引建立得精确有效,数据的层次深厚完整,则可以用最小的记忆空间,贮存最多的资料讯息,而且能迅速有效地将贮藏在脑海中之资料取出。
  这种能力先天后天都有关系,对智力有很大的影响,单纯的记忆力较适合于技术性的需求,仅具有资料存取的功能。组织性的记忆力则对资料具有完整而正确的认知,能够灵活应用资料(《易经》即为组织性数据结构的代表)。

五、联想力:

  各个单一事件之间,有许多共同的概念因子相互关连,由于因子与因子的联结而想到另一事件,即为联想力。人的经验愈复杂,所贮存的讯息交互纠结,联想力愈强。联想力强有利有弊,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性,则常漫无头绪,易流于胡思乱想。
  这种能力完全导因于环境的压力,人只有在压力加身,设法逃遁时,才会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求解决之道,渐渐地便养成了联想的能力。联想力再加上丰富的知识,便适于创造、发明等工作,能解决疑难问题,否则空泛的联想多无实用价值。

六、分析力:

  人从生到死,各种刺激纷至沓来,相关的讯息有些记住了,有些又湮灭无踪。如果不能把所记忆的资料加以整理,就算还存于记忆的某个角落,却也难以应用。记忆是些感受,在神经的导通下,以概念的形式储存。人对原始的感受无法控制,却可以利用思考的方法,分辨概念的异同,这种能力就是分析力。所谓分析就是分辨概念记忆中概念的异同,并自动解析为相关的类别。换句话说,就是分门别类,将概念组织成为系统资料。
  分析能力是人具备智能的第一步(记忆力与智能关系不大,但却为基本条件),透过分析人才能知道各种现象,在无穷的排列组合中,哪一些现象的本体与其功用如何,哪一些现象在何种条件下,所可能发生的原因与后果。
  分析力多经由训练及学习而来,只因今人对智力的了解不足,忽视了分析力的重要性,并无专门的训练方式。数学、逻辑、物理等科目都需要分析的能力,然学者们只能根据经验,不断地自我练习而已。
  有了分析力,再加以训练,就可得到归纳力。那是在对事物各种关系都能掌握后,将分析的诸多因素,用象征的概念,把各种关系以简驭繁地纳入一完整的体系之中。
  《易经》是分析、归纳的总纲目,自汉朝设置易经博士以后,在清代以前,中国的“读书人”无不以《易经》为最重要的学习对象。是以能培养出开阔的心胸,经世济民的卓见与天人合一的认知。

七、判断力:

  当某一种变化发生时,这时必然有多种可能选择的情况,这时就必须有判断力。判断也就是以变化的结果与既定的目标作比较,在利害杂陈的关系中,选择最符合目的者。人之能与万兽有别,分析力与判断力两者乃不可或缺的因素。
  判断决定了人的行为,人也常以判断力之高低来评定他人的表现。从广义来讲,判断力也可以视为从观察经过联想、分析,最后与目标作比较选择的全部能力。
  判断力的正确与否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指针,理论上说,判断力强则成功率高,但是每个人有不同的目标,加上“成功”二字本身也很难定义,所以在此仅提供参考。有些人终其一生毫无判断能力,仅凭本能的直觉,却也生活如常。如果环境条件允许,固定的经验模式可行,自然不需判断。一旦所遭遇的环境有了变化,判断的重要性才会被彰显。
  不论如何,在一般情况下,判断能决定成败。作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或决策人士更必须具有判断力。然而,人判断事,事定于环境机运,人无法掌握人世间所有的正确资料,因此再高的判断力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故每当判断时,只能针对已知蠡测未来,一切尽其在己罢了。
  形成判断力的要素有:
  1.建立明确的目标:前面说过,判断是以当前事态与目标相比较。人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判断的标的,也无所谓对错、是非。目标不同,则对同一事件的判断可能南辕北辙。我经常看到人们在一起辩论,大家都不愿暴露自己的目标,然后各说各话。
  判断力的训练首重目标的认知,当一个人完全了解目标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于可以做到如同程序执行一般,判断便成为简单的比较动作。但是人生相当于有无穷个目标,面临着无穷种变化,有长期有短期,也有临时发生的。即令是一个简单的目标,有关如何定义目标,如何定义比较参数等,对于一个没有受过思维训练的人而言,在在都是大问题。
  2.对因果体用充分认识:判断只是一个步骤,但是判断的结果却经常是一系列的得失后果。后果是一段时间流程,往往要到全部经历完毕后,才计算得出得与失。人生苦短,怎能凡事一一经历?何况得失影响身心至大,若能事先充分了解事件的因果,自然而然人的判断力会因为对因果的预知而提高了效率。
  3.面临后果重大的抉择: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个苹果和一根香蕉,虽然也算是一种选择,但这选择的成败与否能导致重大的冲击的机率很小,因此不可能调动心理上的动机,去作判断思考及练习。判断的过程经常是痛苦而无趣的,唯有当得失的痛苦更甚于判断的痛苦时,人才会调动积极性去思考判断,这种机会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我才会说天才是“天”成的。

八、自制力:

  有人认为这就是意志力,事实上意志是因自制而产生的。以正常的观点来看,自制可以说是违反人性。话又说回来,水性是由高往低处流,如果任其流逝,则所作的功无法供人类使用。因此,筑坝将水拦截,或用之发电,或以之灌溉,才能造益人类。人性正如水性,如果不加以汇聚,不强行制约,人之一生亦将如水之流逝,产生不了有利的功率。
  自制力常被人刻意忽略,人性贪逸恶劳,自制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因为害怕受苦,人便随波逐流,若是仅求生存则无可厚非,若已有既定目标,则难免中途变节。自制力的产生是在一定的动机下,因动机产生了目标,目标的判断使得自我身心的利害有了明确的选择。在这个前提下,当人选择违反自然,将生命力化为一种意志,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基于生理的本能,自制力必须经由训练而获得。训练的方法只有苦行一条路,唯有吃苦多了,成为习惯,人才不怕吃苦。
  由上述之八种能力看来,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的,各有利于或不适于各种不同性质的事件。如果将其优点用在适当的情况下,功效自然显著,对事后有先见之明的人而言,那就叫做“天才”。万一人不自知,忽视了自己的优点,用弱点去从事不适合的事情,结果不伦不类,平白把天才化为蠢才,岂不可惜?

  基于对能力的认知,我对学生不作选择,而我的训练则从自制力开始。在我的经验中,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则是天生的“生存天才”。所有来自先天的能力,都是上天提供人求生用的。所有其它的生物也都是生存的天才,只是上天希望改变一下进化的途径,让泳溺在河流中的人,有机会挣扎到彼岸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被本能主宰着,万万千千年来,在生命的洪流中生生死死。如果有一个人看到了岸,他大声疾呼,不幸水流湍急,风浪太大,没有人听见。如果又有人挣扎着上了岸,他对水中的人说教,但河里的人游累了,虽听见了却未必有气力向岸上游。也有原不想上岸的,听了教诲能开始思考,产生了上岸的动机,就有了选择的目标!
  我们知道水有水分子的本体,也有向下流的本性。人则有身体,也有思想的能力。水不能不往下流,人也不能不思考。此外,水性之一为水能蒸发为水汽,水蒸汽是不会向下流的。人的思想之一为探索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方向未必就是趋向死亡。
  当水在蒸发时,水分子相互冲撞,激发出能量,能量大者便能上升。当人在思考时,会感到痛苦,唯有经得住痛苦煎熬的人,才能获得对人生方向的认知。
  人对人生方向的认知,必须经过追求的过程。追求的方式不外由求知而认识,进而实践。求知的结果,人间便衍生了大量的知识,每种知识有其适用的范围及目的。最后,人生的方向变得复杂不堪,名、利、福、寿,酒、色、财、气不一而足。
  在这些方向中,绝大部分符合了生存的法则,但是却与探索人生方向的原始目标有异。于是生活在这万流汇聚的大海中,人就失去了主宰,无所适从了。如果没有一种持续力量的吸引,人心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乱冲乱闯,太多的选择令人难以自持。人唯有在心神被占据下,专注于思考筹划,始得免于痛苦烦恼。
  人只有在目标的追求下,才能专注于思维,而人除了生存及生活是本能需求外,其它的目标都不是生而具有的。目标的形成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环境的影响,一是自我的认知,前者来自外在刺激,其条件越恶劣,对人的影响越大,求变的需要越是迫切。在和谐与安定的环境下,人们知足幸福,必然安逸恶劳,依循着生存的本能,把享受当作最终目的。另一种自我的认知则是主观的感受,由于每个人主观的复杂背景,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无一不是基于主观对利害的认知而定。
  水就是水,水没有环境好坏的分别,也没有痛苦幸福的感受。水不需要改变,它也随时随地在变,变与不变毫无分别。其实人体也与水无异,痛苦烦恼出在人心。人体自从出生的那一剎,就注定步向死亡。人心是人体的过客,来观察周遭的状态,以便归纳出环境变化的法则。
  这才是人类的目标,人类由个人所组成,个人代表某一时空的系列认知,此认知必然偏颇不全,可以视为成见。成见又为人类整体融合的障碍,这种矛盾交互的发展,即为变化。变化在时、空不断的发展下,由个人的觉悟开始,再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传播,成见去异存同。时间久了,空间大了,逐渐累积下去,人才能认知全方位的整体利益。
  在整体的大利之下,成败与得失也与个人的认知关系不大。当人远眺天际时,青山只是一脉阴影。待看得近了,山石树木历历在目。而只有走在山道上,鸟语花香方始沁人心脾。也就是说,人只有近距离的主观感受能力,而人类岂止是远山?不具宏观思维,又怎能认知?
  所以,整体利益的达成与否,主观与客观的立场迥异。人把成败委之于机运,机运是指环境的必然性与自我处理能力互动的结果。达到目标最佳的策略,是令主观与客观的立场一致,主观是人,客观为天,这就是传统读书人所强调的“天人合一”!
  如果能将个人对万事万物之异,透过系统的认知,合而为统一之大同,就是主观的一。再若能将环境的同一分析为万异,再一一与人生之认知相结合,是客观的一。人生存在环境的变化中,此为“天”,“天”不能没有“人”的认知,故“天、人”必须合而为一。人生的真实目标,宇宙的真正意义,也就是“天人合一”!
  了解了“天人合一”,人自然看得到目标,一旦走上正路,人无后顾之忧,心就安定了。只要意志坚决,勇往直前,痛苦烦恼悉皆消失。再若能够不计成败,尽其在我,一切顺天行事,这就是“道”,也就是人生唯一之真道。
  所以,我只教“觉者”,觉者就是能够体察感官的虚幻,能向往“天人之道”,并下定决心,矢志追求人生真实者。
  庄子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是一只蝴蝶,他醒过来以后,想到人生无常,生死只是须臾之间的事件。人在经验中得知梦是虚幻的,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可是对客观真实而言,人的一生难道就不是虚幻的?蝴蝶短暂的一生又何曾真实过?
  假如人可以梦到成了一只蝴蝶,为什么蝴蝶不会梦到变成人?所不同的是,蝴蝶的生命比人的生命短暂,所以其梦也短。而梦到做一个人,就得熬过这数十年的岁月。

  庄子当然知道他的存在并不是因为蝴蝶做了个梦,只不过是用此来比喻人生而已。人喜欢用“梦”字来描绘人生,我国有“南柯一梦”的典故,有“红楼梦”的文学巨著。莎士比亚也有“仲夏夜之梦”,甚至于以往的心理学家,也以析梦来解说人的心理状态。
  梦是什么现象呢?现代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与人生的真实事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对梦也一直很有兴趣,儿时曾恶梦频频,青年时期则寄情于绮梦,以调剂乏味的生活。后来,我幻想能有具造梦的机器,或者是控制梦境的方法,以便在那片仅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建立一个与人无涉的世外桃源。
  经过多时的努力,我利用打坐及冥想,集中精神去捕捉脑海中一闪即逝的印象。久而久之,在恍惚的状态下,眼前渐渐呈现了毫无规则的光影。这时最重要的是心情平静,一任自然,在那零乱的光影中,去辨认似有若无的形象。只要稍微紧张或者兴奋,人就会清醒过来,幻象立刻消失了。
  在我的经验中,由那些光影,联想自然景物效果最好,一旦彷佛“见到”了山光水色,就随意所之,保持心境的活泼即可。再下去至少有七成的机会,可以悠哉游哉地跨入梦乡虚无飘渺的重门,一旦失败了,则必须重新来过。
  用这种方法,在真正睡着前,可以做上短短的一段“假梦”,这时联想力还受到控制,依稀间可以“看”到似真如幻的形象,渐渐地,人的意识就会被随机的因素牵引到不知名的他方,无法控制了。
  那是在大二的时候,我练习了一年多,做了些记录,记得最长的一次“假梦”,由开始冥想到自动醒来,共有一个多钟头。梦中的内容多半在自己的支配之下,细细追忆,竟然是一个极佳的短篇小说,起承转合无不丝丝入扣。
  对于一个事事不如意的人,借着做梦来抒发一下心理的郁闷,的确有助于身心的平衡。我曾把这个方法教给几位朋友,有的很有效用,有的却意外的学会了自我催眠。
  做梦时我们真的“看”到了形象吗?我认为不可能,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幅画面,都有数以亿计的光子在作用,人脑没有这样庞大的内存来贮存形象。人在梦中所“看”到的,正确地说,应该是人内部记忆所“感到”的(请注意,未经过眼睛,不具视觉辨识作用),是电流导通了大脑神经网络的某一段,连通了某些片断的记忆。
  睡觉的定义是大脑中枢神经的作用中止,人的意识就是中枢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人在睡觉时不可能意识到在做梦。但有时作用后的电流影响尚存,醒后还能在残余的电荷中追忆,意识连接到记忆中的讯息而有感受。基于习惯性的认知,人的活动有九成以上受到视觉的支配,这个重新组合的感受,就是“认为”看到了。
  睡觉时由于意识在休眠,人完全失去了判断力,只要做过梦的人,就可以体会一个不具备判断力的人生活的实际状况。梦中的事件绝大部分是随机发生的,有如电影棚的剪接室,到处都是残余的片段。把它们连接起来,连续放映,就会和梦境一样。
  当日有所思,且思考的强度甚高,高过生理上自动休止的程度时。这种讯息的电流会直接经过神经原,导通记忆的感受,或间接经过联想,将若干信息提供给意识感知。
  我一向以自我作为实验对象,当然不会错过研究自己梦境的机会。我发现醒后回忆梦中所看到的形象,经常似是而非。比如说我梦到一个朋友,但仔细再分析,我凭什么知道梦中之人是这位朋友?最后才发现两者毫无关系,甚至连梦中的形象都记不清楚,那么为什么我会认定是这位朋友呢?只有一个理由,是我先想到了那位朋友,如此而已。
  有人认为梦中没有颜色,我记得分明是有。入夜,我便专心一致地查看梦中的颜色,渐渐地,影象呈现了。我好象是一只大鸟,飞翔在天空,俯瞰着大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看看有没有颜色。剎时,大地上一片各色鲜花,艳丽无比地在眼下掠过…
  醒过来以后,我没有任何理由怀疑真的看到了那些万紫千红的花朵,那不是颜色又是什么?可是经过我一再潜心地分析,除了确知一件事实,就是“我看到了我想看的颜色”之外,我并没有看到“花”。这不是很矛盾吗?颜色是花反映出来的,没有花,颜色从哪里来的(这就是目前科学界尚未了解“辨识”之主因)?当然我可以说因为太高了,所以看不清花的形态。既然太高了,我怎能确知那是花的颜色?
  我没有做鸟的经验,也没有在飞机上看到过这样大片的花海,或许有可能在电影上看过,也可能是图片。然而,我却分得很清楚,花的颜色和梦中所看到的颜色有着极大的区别。若非当时我仔细的去分辨,时日一久,印象模糊了,我会发誓赌咒一口咬定我看到了有颜色的花。
  就算我没有看到花,却不能否认看到了颜色吧!连这一点我也怀疑,正因为我想看颜色,我认为我看到了,并不表示我真是在梦中用视觉看到的。
  根本的问题在于视觉讯号能不能记录下来?如果能,我们就可以倒转其过程,“放映”出来给视觉神经“看”。如果不能,姑不论是否在睡觉,我们又如何看到已经不存在的各种事物呢?
  由梦中是否真的看到影象,可以了解人脑的真实结构。此又有助于了解人处理影像的方式、辨识事物的过程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人要先摆脱视觉的局限,才能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抽象思维下,人明确地认识到视觉的形象其实只是主观的幻象。正如《金刚经》中佛所宣示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梦中能“辨识”一个人?人居然会信以为真!那么人在梦中与不在梦中,又有多大的分别呢?当我认为我看到一朵玫瑰时,我凭什么知道别人与我的“感受”有多少是相同的呢?既然人所看到的影像实际上只是些“感受”的信息,“感受”不尽相同,所见当然有异!(客观上我们将视讯称之为影像,主观上即为感受。)
  人脑的细胞虽然多,但要用来贮存天文数字般的影像,那是绝无可能的。我们对影像的认知实际上都是透过各种特征的联想,间接地获得了组合的印象。而对印象所能联想的特征,也不会超过几千种基本的因素。
  这些基本的因素有着不同的性质,是经由各个感官分别传送到大脑的。意识是神经网络整体的效应,能以不同的刺激讯号作为导通局部网络之“索引”。当这些索引与认知的网络作用时,实际上即相当于一个极其复杂的“相关性数据库”。人类发展出一种策略,即以一种“概略的念头”代表相关的一些感受,一般通称为“概念”。
  概念只负责把概略的念头集合成为一个交集,“玫瑰”是一个概念,当人看到玫瑰时,他脑海中贮存的印象,是玫瑰的形状、色彩、香气、环境、场合等的总集合。每次看到玫瑰的时空都与前次不同,人内心的认知和感受也完全不同。虽然“玫瑰”这个“概念”依然,但是该概念所代表的交集,也因经验的增加而有了一些变化。那么,“玫瑰”与“玫瑰”之间,还有多少相同?
  不仅是梦,人囿于主观的成见,对愿意相信的事物常视以为真,完全不顾客观真实。话说回来,人世本来就是主观与客观交互组成,缺一不可,这种现象又何尝不是客观真理呢?所以庄子说梦,梦中正是客观人生,谁是蝴蝶?谁又是庄子?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