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十、清明   觉悟、明心、见性、发愿


  突然间,有一个念头浮起了,凯洛琳不是说过吗:“还没有到我们道别的时候”,她为什么这样说呢?
  记得在接到父亲病危的家信,决定由巴西返台时,我也曾一再地考虑要不要向艾洛伊莎告别?那时我唯一的想法是,既然非走不可,倒不如走得干干净净,不要留给她牵肠挂肚的离情,影响她未来的幸福。
  凯洛琳又何尝不是如此想呢?在这段相处的日子里,她表现得非常坚强,内心一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苦痛。她却相信我、容我为她分担,这份情谊、这种付托岂是一般的友谊可以比拟?她不能留下来,是因为她了解我,在海边她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我追求我的真理,她寻找她的刺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怎么可能妥协?与其日后烦恼丛生,还不如断然分手,她有哪点不对呢?
  再说别的女孩吧!小妹曾与我论及婚嫁,回想当年她泪洒松山机场时,我还不是头也不回,到天涯去捕风捉月了?还有“菩萨”,我误了她,只因为我坚持自己的看法,我有没有为她着想呢?娜塔夏、艾洛伊莎,一个一个可爱的女孩,哪一个没有给过我机会?但自己坚持目的,轻易地把她们放过了,至今孤家寡人,又怪得谁来?
  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只是每个人基于其生活背景,爱的方式有很大的分别。母亲的肺病已经是第三期,为了避免将病传染给我,不得不与我保持距离。父亲是职业军人,他所接受的教育是以捍卫国家、保护国土为唯一目的。在国家多难的当儿,他全心全力担负起一个职业军人的责任。后来因为环境的变化,他做了人民的公仆,服务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的同胞。我怎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希望他像一般的父亲一样,把时间及精力耗费在我一个人身上?
  如果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我应该体谅可怜的母亲,让她在生命的终途上,平平安安的度过。身为家中唯一的男儿,我更应该设法去了解父亲,帮助他处理家中的事务,把自己的功课做好,让他专心地从事那些重要的工作。然而,刚刚相反,除了调皮捣蛋、惹是生非,让父母亲头疼烦恼外。到如今,我还忝不知耻地埋怨他们!
  我也不能责怪学校的老师,政府迁台之初,百废待举。在那种情况下,还能够扩校增班,容纳陡然涌到的军民子弟,维持各级学校正常作业,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做学生唯一的目的是学习,只为了老师一时无心的错误,我就存心反抗到底,把课业置之不顾。这种顽劣不驯的个性,正是我应该改正的,还能怪谁?
  再说,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下,充其量我只能学到书本上和老师教授的知识。这种人材比比皆是,多一个少一个,对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区别。既然我喜欢思考,能够有机会接受了部分正规的学业,又因为一些特殊的际遇,得以跳出既有的巢臼,自由探索,这岂不正好提供了我发展的空间?
  出了社会,我就应该设法适应环境,人人都为了赚钱,没有钱怎能维生?如果我的确是以追求人生道理为目标,在当今举世滔滔的洪流下,就不该考虑自己的幸福,注定了要面对艰辛困苦的命运,这又能怪谁?
  至于中马公司,在当时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机会,参加的人哪个不是为了自己?投资做生意,难免有得有失。不错,我是介绍人,然而我并没有骗他们,事情失败了,难道是我一个人的责任吗?如果我真想把责任挑起来,绝非自怨自艾,逃避一辈子就行了,我应该总结这一切的经验,明告世人,以免他人重蹈覆辙。
  总之,为人做事,若依循前人的轨迹,师法已经被大众肯定的权威,当然比较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我不愿受到束缚,想另辟蹊径,就得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甚至于连有没有成功的可能,都在未定之天。这是我自己的选择,除了戮力以赴外,别无他途!
  一切的不平不满,都是站在一己利害立场,自我主观产生的。连五只手指都各有不同的长短及功能,世上又哪里有所谓的公平呢?
  人是出生在太平盛世或战乱流离之际?生于富裕或贫苦的家庭?长相美妍或是丑陋?禀赋聪慧或是愚钝?在在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及影响。每一个人都要生存,都希望活得幸福,机会好、能力强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较高。而其它那些条件不足的人,在生存竞争下,不得不投机取巧、违法乱纪,难道他们就不该生存吗?
  政府只是一个由人所组成的机体,其目的不在于追求个人的公平,而是维持整个社会的安全、繁荣。众多的人口以及繁琐的事务,政府怎么可能面面俱到,让每一个人都心满意足?更何况政府中的工作人员,和我们一样是人,同样有七情六欲,也有能力高下之分,我怎么可以把所看到的不平和错误,全部推诿给政府?
  再说,一种政府或一个政权,其能否屹立不摇,全视人民的认知水准。人民的水准高低,则筑基于思想文化。今天我的国家在数百年的权丧国辱之后,自尊心破产,无条件投降之余,又怎能期望官员德才兼备、政局清明无秽?
  最后,只有“天”可以埋怨了,埋怨什么?我又凭什么去埋怨?难道我是天之骄子?难道这个世界是为我而建造的?难道这个人间应该以我一个人为中心?难道别人的痛苦折磨是活该,只有我这点微不足道的挫折,就该劳动老天改弦易辙了?
  人的自我,是在时代及社会各种因果循环下,必然产生的、单一个体的认知中心。由于每一个人面对的环境不同,认知的观念有异,其反应及行为也有差别。每一个人的反应及行为,又形成整个时代及社会变化的因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如果影响是正面的,就会得到正面的因果,反之则是负面的恶性循环。只要人能够有这种认知,就应该抱着无比的愿心,跳出既有的因果,进而改变时代及社会运行的方向。
  我遇到的人,对我都不错,理应心怀感激才是。比如说,我胃溃疡发作时,露西亚和她的妹妹悉心照顾我,使我得以痊愈。她们和我非亲非戚,却那样关心我、帮助我,不是善因吗?还有当年我病倒在台北车站时,不也是一个善心人士给予援手的吗?甚至那位护士,连我的臭衣服都拿去清洗!再说,中学时那位教官,他不允许我去从军,照理,他那样做是违反国策的!他为什么还极力阻我?那位警察呢?他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编造个故事让我回心转意?这些不都代表着人间丰富的爱心吗?
  我!我!我凭什么抱怨?又有什么好抱怨的?父母生我,天地养我,各种机缘培育着我的灵魂,充实着我的认知,我要追求的,不正就是这些吗?
  我身受的痛苦折磨,正是这个环境所形成的因果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不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呢?世界上还有多少无助的可怜人,他们的惨痛遭遇也许远远超过我千百倍,而或由于机缘不在,或陷于责任缠身,无法挣扎出来。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人人心怀不满及怨恨,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
  我难道忘了克里斯多夫?那个伟大的灵魂,他挣扎在各种肉体及精神的压力之下,依然能卓然屹立,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我是谁?居然怨天尤人!为了什么?只是因为凯洛琳没有和我道别?好意思吗?我还够资格声称是追求人生真理的人吗?以目前的表现,我有哪一点配?
  如果我只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我又为什么要骗自己?为什么不干干脆脆、名正言顺地去追逐那些人间处处都有、无所不在的功名利禄呢?
  如果我真的是在追求人间真理,那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宇宙的中央?不跳出自我的小圈子?难道我一个人就能代表全部的人类吗?
  严格说来,谁不是在追求人生真理?只是人太脆弱了,一遇到困难及打击,就退缩不前,或改弦易辙、另谋蹊径。也有些人太重视切身的利害关系,以至于每当发现真相与自己的希望不符时,就觉得失望、愤怒,不愿虚心接受。
  什么是真理?真理应该是超越任何个体、界限,超越时间、空间,涵盖一切的唯一道理! 我怎能局限在自己微不足道的感受中,妄想以管窥天?
  真理本存于宇宙之中,无始无终,无际无涯,一切现象都是真理,各种观念也都是真理的一部分。我自命追求真理,跋山涉川,搜寻四域,却不知道真理就在身边。以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向无尽的外界追求,那不是妄想又是什么?
  “我”原是真理本体的一部分,只缘心中有了一个小小的“我”,这个“小我”遂把“自己”与“本体”划开了,离开了“母体”,因而感到孤独、彷徨、无助、无知.
  任何人只要能打破这个小我的樊篱,把感受延伸到全人类、全宇宙,把人类视为我本身。那么,我不是就与真理一体了吗?
  每一个疑团,都有着明确的答案,早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我因不愿承认自己有错,便将责任推得远远地,以至于看不到真相,总是处处在找理由自圆其说。
  我在这个机缘下,彻底的拋却了感性,很理智地扪心自问。往事一一划过心头,穿透了一层一层蔽人耳目的云翳。原来,错的竟是我自己!

  剎那间,奇迹发生了!
  心中突然崩发出了极乐的火花,一股无边无尽的力量无限地高涨,浑身舒畅得无法用言语形容。每一根神经都充满了电流,颤抖着、痉癵着,身体的感觉和宇宙融和为一,那种微妙的感受,强烈地震撼着我的灵魂。
  整个身心就这样膨胀着,膨胀着,膨胀着……在极度的快感中,像是漫天的火树银花。剎时,一道明亮无匹的金色光芒照在我的身上,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通向何方。思绪中断了,时间终止了,只有永恒的宇宙与我同在……
  在巨大的压力下,高筑的堤防一旦溃决,滔滔的洪流便一泻千里。那种宇宙的动能,浩浩荡荡,一应地形地物,化为滚滚浊流,瞬间无踪无影。流水回归海洋,海洋拥抱流水,再也分不清水与海、海与水。
  金光所照之处,是明亮而不耀眼的无限,极度的澄澈,至上的空明。一切似有若无,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感受,不断地向虚空膨胀。
  身上、心上所有的重担都卸除了,我的身体还在人间,然而自我的私心却消失了。平静、喜悦,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宽容与谅解,没有是非对错,没有好坏善恶。宇宙中该发生的,乐见其成,已经存在的,欣悉其因。我只是这些因果中的一份子,随机而往,随遇而安,此外,还有什么?
  不知道过了多久,但已经久得足以让我终生不忘,让那种感受永驻心头。
  待我苏醒过来,发现自己正跪在毛坑的上方,二条玉带似的浓白鼻涕,竟然自鼻孔中垂下来,约有半尺多长。

  我的心中充满了平安幸福,面上的笑容不由自主地向外涌现着。我明白了,在那一刻中,我的的确确是回到了宇宙的本体,那种极乐的感受,绝非人间所有。如今我只需要证明一点,如果那是真实的,我应该能永恒地保持这种谐和的平静。否则,时过境迁,我的心态又发生了变化。那我目前所得到的,只不过是暂时的幻觉而已。
  万一我所得到的只是一个幻象,那种价值有限,只能留着自行玩味。如果是真实的,那不正是我辛辛苦苦所追求的真理吗?既然得到了,我就有责与他人共享,不应该只当作个人解脱的工具。
  有没有可能只是吸食了大麻后的幻觉呢?虽然现在我的头脑非常清醒,身上也没有任何残存的麻痹效应,但我却不能否认昨夜曾经吸过。
  一般说来,大麻的麻效不会超过四个小时。从昨夜七时起,我只吸了一次,到现在起码也过了八个小时。所以,我敢说那种感受至少不是大麻直接导致的幻觉。
  我曾在吸食大麻时做过分析,而且都一一记录下来。我发现那时听觉神经会变得特别敏锐,尤其是对混杂的各种音波,可以像电子分频器一般,单独地把某一组音隔离开来。视觉也有点受到影响,对光色的感应较强,但并不很显著。此外,其它如肤觉、味觉及嗅觉等的灵敏度则明显地减弱。
  然而受大麻影响最强烈的是控制力,在思考时,大脑中枢必须控制脑神经中的电流脉冲,利用电位的高低,联通相关的经验以及概念。而大麻燃烧产生的气体中,有一种化学物质能透过肺泡,渗入血液,进入脑中,使得脑神经白体的导电性增加,以致电位无法控制,由此便产生了各种无法预期的幻想。
  一般意志不坚,或者深受不愉快经验所困扰的人,很容易沉迷在大麻的幻境中。真正的原因就在于这种脱离现实的感觉及幻想,在那一段时间里,在新奇的变化中,能够暂时忘掉自我。可是等到麻效一过,面对现实的平凡及无奈,更令他们不能忍受。于是周而复始,渐渐地,人遂沉沦在麻醉品中,不可自拔。
  我吸食大麻的次数并不多,没有养成依赖性,主要在于我不喜欢丧失意识的控制力。以刚才的情况为例,如果我不吸食大麻,就不至于失去与凯洛琳道别的机会。如果说要逃避,我也有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打坐,只要调匀了呼吸,人一样能得到飘飘欲仙的感觉。我因常打坐,所以能明确地分辨出在哪种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感觉。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刚才的感受绝对与大麻无关。在思考过程中,所有的细节都明晰无比,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最理智的一次。在感觉上,一切都发自内心,与外界全然隔绝,完全没有受到感觉器官的影响。
  最大的分别是,麻醉后丧失了理性,不可能产生那种无可言喻的“极乐”。极乐的境地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领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还要证明什么呢?
  这种“金光照顶”的经验,我似乎曾在还珠楼主的小说中看到过。当然,那不可能是真的,更不敢梦想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方才那一刻,如同奇迹一般,“金光”竟自恩临,令我这凡夫俗子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一个崭新的我诞生了,可是这却要到十多年后,这个“新生的我”才真正领会到“金光照顶”仅是入门的第一步,接踵而至的魔难考验,一个比一个更为艰险。直到二十几年后,我写这本自传时,才真正的领悟了宇宙中慈悲无垠的“天机”。
  过去我对自己的鉴赏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相当的自信心。可是,在经验中这种信心似乎仅属于个人的,得不到师长、上司、同仁、甚至亲友的肯定。我不禁怀疑自己,怀疑事物的真相,从而为了求证,更是一味迎合他人。
  我凭什么确信自己是对的呢?前人曾说:“成者为王败为寇”,千万年来,在滔滔人世中,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谁又不是挣扎在浮则成功、沉则失败的汪洋大海中,任由狂风骇浪的摆布,期待命运的恩宠呢?
  如果我的自信需要建立在别人的肯定上,其它的人不也一样吗?如果没有一个真正坚实、成之于先天的认知基础,且又经得住时间考验,放诸四海皆准的律则。人就只能根据世间的权、财、势、名所提供的价值观,自欺欺人。我如果真有自信,自认为是对的,就必须否定这千古以来人人因循沉迷的现实环境,不受干扰的自行其是。
  事实上,我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对一般人说来,我的所作所为完全不符合常规。对我自己而言,如果放弃信念,我就一无是处。而要坚持下去,则又不能容身在这个一切以成功为圭臬的现实社会中。
  “金光照顶”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自己感受到了“天”的印证,从而坚定了自我的信心。姑不论是否有“天”,且假设为一种“心理状况”吧。在这个奇迹似的状况发生之先,我还期待别人的肯定,常与人格格不入。待“金光照顶”后,我无私、无欲,无所求、无所住,做自己认为该做之事,心安理得,这才是“真大自在”!“真自由”!
  关于这一点,《六祖坛经》给我的教诲最多,佛祖的衣钵信物,到了六祖以后,竟然衣止不传。我不认为这样做只是为了避免争端,更重要的是修行者信念的印证,如果需要有个衣钵传人在位,就表示佛道需要这位传人的认可。也就是说人不可能自我证道,人信心的建立必须经过权威者的肯定。
  既然自六祖以后,机缘成熟,人人都可以自悟得道,为什么我还执着于期待别人的肯定呢?我只要一心保持不变,不为私利,不作分辨,不乱、不惑,世事又有什么对错?我个人又有何得失?
  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行事为人的明灯,由于一切认知都来自经验,而经验本身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其可信度很值得怀疑。不幸人在判断过程中,必须有个参考的依据,而世间本来就是各种机缘交会的结果,如果没有一个假定的起点,不论什么都值得怀疑。所以有些人能在某种信心下,勇往直前,在广袤的世间开拓出一片经验天地;有些人则终其生观望怀疑,寸步难行。
  笛卡儿的信心所在便是“我思”,由此而引导出他所有的哲学观。基督耶稣更是直接,当他面对受到上层阶级压迫的贱民时,即一针见血的说出:“信我者得永生”。以往我无法接受这种预设的信心,因为再荒谬的事,一朝相信了,当然就能全盘接受,这种盲从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十多年来,我坚持着追寻真理,而在这一剎那,我终于发现基督耶稣不愧为智者,他是对的,金钱也好,名利也好,甚至科学、鬼神,只要能够真信,而且信之不渝,都能让人得到身心平安,引导人走过这段孤独的旅程。
  对我而言,了解这个“真理”远比接受更为重要。只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历经各种艰困险阻,意志稍不坚定,就难免误入歧途,蹉跎了宝贵的一生。
  在当时,我还不能具体说出自己所得到的信心是什么。但是,信心就是信心,既然已经脚踏实地,至少证明了自己追求的方向没有错误。再花上几十年,去了解这个信心的实质内容,绝对是值得的。
  以我的了解,每一个人的经历及遭遇,都有其必然的因果。我不应该自以为是,假真理之名去干扰理当发生,且必然发生的现实。我个人的遭遇,可以视为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现代西方科技文明与古老东方精神文明冲击下所产生的一丝火花。如果只是浅尝辄止,不加淬练,充其量不过为人世间添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得道者”而已。
  人既然是一种经验体,每当时代变化超过了人认知的极限时,人便会丧失信心。这种冲击越大,人反思的动力越强,相互因果之下,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与结构便在无形中蕴酿出来。人智在成长,事物也相对地在变化中,更猛烈的冲击又带向另一个高潮。
  当前这个时代,正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堆砌的顶点,难免具有太多切合人性的诱因,给予太多声色的假象,有心人往往在探索稍有所得之余,便满足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浑忘了他原始的目的,而成为时代的宠儿。
  如果时代是永恒的,如果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得到了平安幸福,则前述的现象未尝不是人生的真道。但据我所知所见,世上亿亿万万众生皆自陷于无名的烦恼、惶恐、痛苦之中,我上邀天眷,在紧要关头得到了光明境界的开示,坚定了人生的信念,得以超脱烦恼,登临彼岸。而回首望去,世人犹在苦海之中奋斗挣扎,究其因莫不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信心缺乏了解之故。
  我苟有所得而藏私自奉,则不啻为愚迷无知、玷污真道。“我”既已不存,道心常在,为什么不效法佛陀,继续努力,寻求一种符合时代需求,能渡尽众生的法门?要做到这一点,我必须彻底了解这个时代的各种知识,以及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并且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案才行。由此,另一段崭新的、更为艰困的旅程,又展现在眼前。

  尼奥与东尼也看出了我的改变,他们认为是读经的效果,又有什么分别呢?我很感激他们,感激凯洛琳,感激过去所遭受的一切,可是他们还能给我什么启示呢?
  我知道是离去的时候了,到哪里去呢?这我一点也不担心,我相信自有机缘,心中倒是非常笃定。
  我先去找老马,告诉他我最近的一切变化,良友关心,自然为我高兴。当夜我便留宿在他家中,他有个书房,书架上全是些由台湾带来的小说。我翻来翻去,没有一本看得下去。正想睡觉时,无意中在一个角落里,有两本格格不入的黄色线装书,跃进了眼帘。我一看,竟是佛经,一本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本是《六祖坛经》。
  《金刚经》我在很久以前曾经看过,而且每次为父、母超度时所持诵的,都是这本经书。由于译文生涩,并未引起多大的兴趣。而《六祖坛经》却在开卷之后,恰似一字一剑,剑剑俱中要害,把我心里的余惑,斩了个精光!
  六祖是禅宗之第六位祖师,即唐朝之释惠能和尚,因继承了佛祖的衣钵而称祖。
  缘因释迦佛在灵山法会上,为众说法前,突然拈起一朵花,面带微笑。一时间众佛弟子不知所措,只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尊者,也会心一笑,佛便将衣钵付与摩诃迦叶尊者,是为正式传授之初祖。佛教在印度传了廿八代之后,至达摩大师。他认为大乘佛教将在中国大兴,故渡海东来,后人遂称其为东土之初祖。其后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以至惠能,共传了六代。至六祖时,机缘成熟,佛教大盛,至此便不再传授衣钵。
  佛教修行之方法,端视各人之根性而定,小乘佛法以劝人诵经行善为主,大乘佛法则以济世渡人为首要目标。至于佛祖衣钵之传人,其境界更进一层,让有机缘、慧根深厚的求道人,不用文字语言,完全靠观念思考,直接了当的,立即得识佛法的真相。这种方法,很受当时中国社会上力求突破的知识分子之欢迎,因此信仰者愈众。
  秦汉之初,中国本土在老庄以及孔孟思想的影响下,知识分子多半重视自然或实际事务,忌谈鬼神等超自然之现象,因此没有建立起宗教的观念。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由小乘而大乘,皆以经文之读诵,果报轮回等观念的教导,以及渡人济世的目标为主。
  直到达摩来华后,揭橥“廓然无圣”的大道,排斥功利观念,在中国士大夫群中,引起了阵阵的共鸣。因为黄老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基,素来强调“公天下”的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得更透彻: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这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正是人性升华的极致。士大夫立刻吸收了这种“最高乘”的佛教思维,从而与本土文化融汇贯通,在佛教则为“禅宗”,在儒家则为“理学”。
  禅宗因为重视抽象思维,拓广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及观念。早期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蜕变于农业,故崇尚自然。后来社会日渐发达,务实的人际关系的需求,使得儒家主张的伦理蔚为主流。中国读书人徜徉在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际”的客观认知中,颇能俯仰天地间、怡然自得。
  佛家重视“心”,标榜人的问题在于自心,故求“明心见性”。这种主观认知的存在,一向是中华文化所未触及的,中国人只谈“无欲”,并未深究“欲来自心”!“心生万物”!知识分子由此得到了一种崭新的、超脱的认知。
  这种认知最大的特色,是将宗教与思想合而为一,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从此以后,人与自然、人际、人心三个范畴,成为中华文化探讨的精髓。

  六祖原来是广东省南海的一个樵夫,没有受过教育,一字不识。一天,他在卖柴时,听到一个客人在读佛经,心中若有所悟,便向客人请教。客人说他所读的是《金刚经》,又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黄梅县的东禅寺说法,劝人常念此经,持诵即可以成佛。六祖听了,便设法先把老母安顿好,再专程到黄梅参见五祖。当时五祖门下有僧俗弟子一千余人。他一见六祖,便问:
  “你是哪里人?来求什么?”
  六祖说:
  “弟子是广东人,远程而来,希望成佛。”
  “你是广东人,广东未经开化,你怎么可能成佛?”五祖说。
  “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却是一样,弟子为什么不能成佛呢?”
  五祖还待多说,可是身边僧徒众多,事务繁杂,便先叫六祖到马厩养马、舂米,这样过了八个多月。有一天,五祖召集徒众,示谕说:
  “人世生生死死,苦海沉沦,而你们终日只求平安幸福,等到大限一到,哪里还有平安?现在我希望你们本着个人的智能,不要多加考虑,尽快各写一首偈来。若有人觉悟了,我就把佛祖的衣钵和法门传授给他,作为第六代祖师。”
  当时寺中徒众虽多,却有一位神秀禅师,声名远播,当时为教授师,人人都认为衣钵非他莫属,没有谁敢僭越。
  这是一个千古的难题,出家人求佛求法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求做第六代祖师,就有违出世的基本精神。神秀也知道这个偈本该他写,但如果刻意去写,就难逃谋求祖师宝座之嫌。如果不写,又从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修为呢?
  神秀矛盾不已,一再考虑,虽然把偈写成,却不敢呈给五祖。过了四天,想来想去,觉得不如把偈写在走廊的壁上,届时若五祖欣赏,便表示自己有此缘分。否则是自己修为不够,只好再行努力。于是,神秀趁夜深无人时,提笔在壁上写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其实五祖出这个题目,就是为了神秀,神秀学识人品虽是一流,但却拋不开“名障”,不具备作“祖”的条件。如果神秀不求自我表现,把继承衣钵的念头放开,一切听任自然,倒反而是实至名归了。
  第二天,五祖见了壁上偈,便说:
  “这首偈立意不错,大家不妨常常读诵,照着去做。”
  所有的门人弟子都很崇敬神秀,也都知道这首偈是他作的,满以为神秀必然会继承衣钵,一时皆大欢喜。
  在大家传诵中,六祖也听到了,只觉得偈中意境不高,便到廊前亲自来看。因为他不识字,便请旁边一位来礼佛的政府官吏念给他听,六祖听完,便说:
  “我觉得这偈应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位官员听了,感觉此偈颇有意味,便也把它写在墙上。这事惊动了徒众,上下骚然。五祖知道时机未至,即使是出家人,未悟大道,亦与凡人无异。盖门人尊崇神秀,在权势争夺下,必将加害六祖。便说此偈不通,命人将之擦去。
  第二天,五祖悄悄到舂米之处,看到六祖勤苦工作之状,便问道:
  “米舂好了没有?”
  六祖知道五祖的深意,便答道:
  “已经舂好了,只差筛一下。”
  五祖没有说话,只用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
  六祖心有灵犀,知时机已至,当夜三更时,便到五祖的禅房去。五祖正在等他,立刻为他解说《金刚经》,在说到:“人心的各种状态,莫不是因为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只要不刻意去想,不刻意去排斥,在没有自我的干扰下,一任自然,就是真如佛性。”六祖一听,剎时间云破月开,恍然大悟。
  任何一个修行的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即心中的念头,永远像是潮水一般,随起随落。有些教派用克制的方法,强迫自己忽略心的存在,于是他的生命便成为一个战场,无休无止地与自然的力量搏斗。也有的利用严格的戒律、用痛苦的刺激、用各式各样的仪式、诵经、社会活动等,使注意力转移。
  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部分的效果,但得经过相当时间的修练,使之习惯成自然。然而,这就是修行的真正目的吗?对某些只为了追求内心平安的人或许是的,但对追求人生真谛者而言,这种过程却是没有必要的浪费。
  释迦牟尼佛的智能就在于祂确能洞悉人性,了解人生的真理。祂一生说法四十余年,弟子们所记录的经典有三千多部。最初由大乘说起,发现弟子们领悟不多,立刻改说小乘。缘因人的悟性、根源在在不同,所说之法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佛之伟大就在于祂能以不同的方法,使人人都能在他个别的条件下,获得解脱。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人们的观念狭隘、知识有限。而佛的思想体系之博大精深,不仅当时无人能企及,甚至在今日科学昌明之际,也无人能够超越祂启示的范畴。祂先利用宗教的形式,奠定了群众的基础,并把祂对人生真理的体验,传授给摩诃尊者,直到世人有了足够的体验后,也就是时机成熟时,自然蒂落果熟,惠及大众。
  但是包括禅宗诸位大师在内,他们虽然能够体会佛所传下来的人生真谛,却未能脱离宗教的形式与范畴。当然,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有一定的程序,在科学知识尚不完备前,自然界的诸种现象,当然无法用人类已有的概念,加以正确地说明。
  因此,智者们遂把一些未知的现象,划为禁地,假定有一个力量超人、无所不在的主宰。人只要无条件地接受、信仰、膜拜祂,这些问题就可算是暂时解决。只有这些问题获得解决了,人才能以其微弱的智力,专心一致地处理其它的问题。
  所以,不论哪一种宗教,首先必须有其不可置疑、超越现实的神话。其次必须对一个(或数个)假定的神,献上绝对的信念。然后是一些藉以维持信仰的仪式或规律,使人有所遵循,有所戒惧。
  如果把宗教当作人类探寻真理的必然过程,则宗教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可是有些宗教抱残守缺,自满于既有的教条,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有的更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党同伐异,谋求该团体的自我利益。只有在禅的境界里,把对任何形式或教条,甚至对信念本身的执着,都当作是人类思想的束缚,必须彻底打破。
  禅宗修习的唯一原则就是“自我体认”,既没有载诸文字的经典,也没有口口相传的诀窍。那么,禅究竟是什么呢?千古以降,无数智者、贤者都曾经问过这一类的问题,而每一个大彻大悟的“得道者”,也都不约而同地噤口不言,因之更增添了禅的神秘性,令人似懂非懂,讳莫如深。
  事实上禅只是一种追求人生真理的方法,关键在于什么是人生真理。对于一个真正了解的人来说,他知道语言文字完全建立在个人的主观经验上,除非相互沟通的两人,有着完全相同的主观经验,否则那些文字语言只能提供一点参考信息,而不可能把一个人的经验,正确无误地转移到另一个人的经验中。
  比如说“水果之王”榴槤,我吃过后才发现的确有其特色,但未必适合各人喜好。后来有朋友问我榴槤的滋味,我设法用概念去解释。但我想尽了一切方法,用尽了所有的词汇,把我的感受描述出来。结果有的人感到好奇,有的人则兴趣索然,却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我所预期的反应。
  榴槤只是一种水果,所需要的经验并不多,而其经验的转移已是如此困难。人生真理所涉及的体验、知识、境界岂止是罄竹难书?此外,当我在解释榴槤的滋味时,不论听者得到什么印象,都不至于有任何不利的负作用(事实上连这点也很难有百分之百的保证)。然而当有人辛辛苦苦地追寻人生真理时,说者若认识不够,勉强作答,其结果可能会令听者失望而放弃,也可能导致听者误入歧途。这等重大的因果,有谁敢妄作一词?
  这样说来,人生真理是不是永远要打着禅机、猜着哑谜、似是而非地以讹传讹呢?当然不是,人类的知识在累进,观念在拓展。不论今天或是将来,都无法百分之一百地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是,在比较之下,现今却已比千百年之前容易得多。要想得到真理之钥,除了追索者本身需具备真确的体验外,还要相当坚强的毅力,此外,机缘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此这般,根据前贤的启示、自我的意愿,才能按图索骥。
  话虽然如此说,今人却比前人承受了更多更深的孽障,那就是物欲厚重的尘埃。物欲导引着私心,私心牵扯着贪婪,利害得失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给。
  六祖得道后,五祖便传授了衣钵,并谕示今后佛教将逐日昌盛,教祖地位之争夺也将越演越烈。且根据达摩初祖的训示,自六祖以后,得道者极多,没有必要再以佛之衣钵作为印证之信物,故此衣止不传。
  神秀循序渐修的方法,人称之为渐教,因其在中国北部有甚大的影响力,故又称北宗。六祖回到南方传播佛法,是为南宗,他主张明心见性,立地成佛,故又有顿教之称。
  对我而言,我的觉悟是在一剎那之间,然而这一剎那的发生,其间历经了数十年的磨练以及不断的努力追求。后来我看了不少禅宗公案,印证之下,无不与我心戚戚。虽然我并没有受过正式的佛教熏陶,但我不得不承认,由于禅宗思想本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成长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以至于在最后的认知方法上,完全与顿教不谋而合。
  我所认知的,是佛在《金刚经》上不断反复宣示的“无我”观念。要谈人生真理,就应该涵盖每一个人。谈宇宙真理,则应包括宇宙万象。
  渺小的自我,如何理解无垠的整体呢?已经“有我”,又从何了解“无我”呢?“我”只是一种封闭在一个感官体之中,只顾自己利害的“机体”,“我”所能感觉到的,只是整体中极为有限的一部分。但当“我”被打破,用亿亿万万同一种结构、同一种感受的人体来思考时,那个“无我”的我,不就正是整个人类吗?
  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说穿了,就是“私”,无我无私,无私无我!
  一个人如果有能力分辨自我的利害关系,他就有能力分辨一个团体甚至全人类的利害关系。但是“自我”永远只顾自己,只为自己打算,而人人如此,彼此之间因为利害得失之争夺,遂导致了无休无止的矛盾冲突与痛苦烦恼。
  相反的,当人能脱离小我的私念,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时,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原是个体与个体间必然的现象,无足道介。而只有在觉悟后,眼界开拓了,心胸扩大了,人不再局限在自我狭隘的观念中,所考虑的角度也就深远了。
  充塞着宇宙的“能”,具有一种动态的时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所有的机体都受着“能”的支配,经过一段特定的时空坐标,完成某种变化。我们且假定这种变化的终极为“目标”,同时再假定任何机体完成某种变化的能力为“智能”。那么,宇宙中的任何机体,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达到其目标的能力,就是智能。
  当动能在一种特殊情况下,能的向量循环在一定之坐标空间内,即形成粒子。各种粒子的状况不同,其中束缚能较强者,结合为稳定的原子分子。分子以其电价之平衡,相互结合或者排斥,这些变化在能的作用下,便有了物理及化学作用。物理化学作用不断的进行,如果在某段时间内,这种作用能循环在一固定的机构上,且能生长生殖,这种作用就是生存,此作用体即是生命。对生命体而言,生存的能量来自环境,环境有“利”有“害”。生命的生存决定于对此利、害的取舍,也就是所谓的“趋利避害”。
  亿万年来各种生命体生生灭灭,不过是整体能量自然变化的一种现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已经成功地趋利避害,形成部落、社会。若人只是为了求生存,事实已经证明生存的条件无虞匮乏。但人因为经验的累积,在空虚中形成了一颗“心”,心对环境产生了比较,因比较而有喜恶,因喜恶而成为一己主观的“私”。
  在自私自利之下,人仅知有己,不知有人,己利不嫌其多,人害充耳不闻。这不正是人间的群相吗?人罔顾自然界的真实,要在人生中追求一些本来不存的假象,其结果当然就是痛苦烦恼,这个道理不喻而明。宗教的魅力正在于此,人在欲望不能满足之际,宗教的指引仅是把原是虚妄的愿望,转成对另一个世界的期待,于是私心便暂时遏止了。
  我们可以明确的说,人体为物质组成,需要能量,受着时空律的限制。同时,人是一种生命体,具有生命本身延续、繁衍的需求,于环境互动中得到生存的知识。知识则是智能的载具,智能能运用知识,催化宇宙的发展,朝着另一个演化的层次进行。
  物质、知识、智能三者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谓的“人性”。不幸这三者各有不同的属性,而且难以调和。人体是物质组成,物质是空间能量,就物而言,人必须占有,是为私心。知识是物质与本源之间的桥梁,可助人满足私心,也能助人得识宇宙真实。智能则是宇宙本体,是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回归本体的不二法门。
  由于各人的机缘,有人留连在物欲的层次,载浮载沉。有人迷恋在知识的领域,终其生尽心竭力为知识王朝奉献。得到智能的人不多,倒不是智能难得,而是人停留在物欲界太久,或是知障过深,以致举步维艰。
  人生就因为人性的特色,莫不由物欲开始,逐步向上攀升。能到达知界者已属不易,但若误把桥梁当真知,人必将失望而回返物界。千古以降,只有少数人得以跨越人天的鸿沟,直趋宇宙的真如。
  一旦人到达智能的彼岸,人即与宇宙合而为一,躯体即使化为飞烬,人智却得以永驻不朽。从古到今,由无到有,人只是一叶叶的轻舟,藉由语言文字,把小我的经验累积成文化的长河。然后,一代一代,生生死死,由物界的凡躯进化到具有莫大智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宇宙生命。
  人感觉到宇宙生命的存在,是为“觉”,待真正了解到其中的道理,则为“悟”。觉悟之后人又当如何自处呢?以宇宙的智能而言,其动态的目标绝不是到此为止。人体仍在,感受依然,痛苦烦恼并不能避免。只是觉悟者多了一个“自由”的选择,他可以把这种觉悟当作一种自我的经验。有的人为了永远保持那一剎的经验,宁可弃绝人世,逃避到深山丛林中,自得其乐。也有人进而追求宗教上或思想上的支柱,在信仰或理性中达到精神的升华,浑忘痛苦烦恼的存在。
  每个悟道者有其个人的因缘,担当着各自的角色。他们不必执着在某一演化的层次,不必为心及物所奴役,不再沉溺在人世生老病死的循环中。
  老子是大智大慧者,佛也是大智大慧者。老子是由思维上着手,透过《道德经》的文字导引,阐释了宿命的觉悟之道。佛终生说法渡众,所禀持的是觉悟的机缘。佛因一大机缘而问世,甫生之初,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简简单单一句话,阐明了佛的基本精神。
  很多大德把佛所说的“唯我独尊”视为佛的神通广大,这是小乘的看法,企图以神通诱人入信。此“我”实乃四大和合之“我”,盖人独立于佛性之外,私念顿萌,遂自迷于天地之我。佛即为破此我执而生,是先有我始有觉,先有觉才得悟之明证。
  佛实际上是宇宙本体的总称,代表了由物及人,由人及我,由我而返归宇宙本体的过程。“我”的觉悟并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全体人类,更是宇宙的芸芸众生。既然如此,这种过程必将永远不断地在物界、知界及智界交互发展下去。
  根据《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所载,释迦牟尼成道以前,曾是一王国的国君。有另一国之王,常与之讨论人生的烦苦,释迦决定修身成佛,以渡众生。另一国王则许下宏愿: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此王即是地藏王菩萨,此心是佛心,此念是佛念,此愿即是佛愿。
  释迦牟尼是佛修为的结果,以接引众生,而地藏王菩萨所发的誓语,是佛的本愿,陪伴众生。假如人人只想成佛而不顾地狱的苦难,此念此愿与追求一己之私何异?
  于是,佛的二元观产生了。一是觉悟后,庄严的佛土,琉璃的宝地,佛高高在上。而在另一端,一个慈悲而卑微的佛性却长驻人间,扮演着推动人性向上升华的动力。我不想成佛,因在苦难中挣扎过,深知地狱的本貌。既然我侥幸有了今日之重生,必将以余生烙下地藏王菩萨的心印,甘沦地狱,洞彻九幽。
  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据报导明朝时山上曾有一“无瑕和尚”,独自一人,以洞穴为居,草木为食,活了一百二十岁。最后被人发现时早已坐化,肉身未腐。他遗下“血经”多卷,是以无比愿力,自刺舌血所书。
  见贤思齐,今后我决定禀持着地藏王菩萨的本愿,我给自己订下了三大目标:
  一、不求名利: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计成败,不为他人左右。
  二、刻苦耐劳:人弃我取,人争我离,苦事归我,好事给人。
  三、博学深思:继续钻研真理,以为他人去疑解惑。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