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六、大雪   启航、初恋、父子、误会


  与宫家兄妹相处,正是加强我心理韧性的重要机缘。在那里,一种截然不同于我家的情景,提供了我心智活动的空间,认识到苦乐的分野,宣泄了郁积的块垒。把各种机运值由负转为正,自信心培养起来了,观察力也逐渐成熟。
  我与他们智力相若,能力原来不分上下,甚至于有很多地方尚不及他们。正因我自卑自惭,不论做什么,都多加了一分努力,我怕受到他们的轻视而失去参与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做什么事都出诸自然,没有必要刻意求工。对我则不然,诚惶诚恐不说,还要小心观察反思,因为我必须争取他们的肯定。
  老三最先开了一家“民生电影公司”,而且发行钞票。他很有创意,他的“电影”是用很细的笔,以漫画形式,画在邮票大小的半透明纸上,然后分格在墙上放映。放映之前,观众要先购票入场,还得使用他所发行的、盖了个石印的“钞票”来买票。
  我立刻被他的构想迷住了,他天天在画,但总是无法满足观众无尽的需求。老四也组了个公司,也演电影。我又怎能后人呢?怎能白玩、白看?
  但我不能只是抄他的构想,在家也不可能天天画画,一定要想一个办法,能大量地“生产”,而且品质必须合格。我研究了很久,发现他们用的是透视方式,如果改用反射,我只要把报上的漫画剪下,连画都不必画,就可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报纸漫画的面积大,我做的反射投影机也特别大,绩效立刻由“票房”得到证明。可是报上的故事大家都看过,失去了新鲜感,比起他们的创意,还是差了一截。
  我不会画画,在这种情形下,又不得不画,可是怎么开始呢?我向朋友借了一本卡通电影“小飞侠”的画册,宫家一伙尚未看过,我偷偷地在自己的避难室中临摹。起初我太过重视线条的优美性,顾不到全图。辛辛苦苦地画了半天,一块一块的分开来看,好象还过得去,可是凑在一处,或者放远了来看,简直是见不得人。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绘画的才能,试了又试,几乎决定放弃了。由于防空洞很潮湿,我又只有一块木板,下面垫着几块砖头当桌子,木板很小,书常掉到地上。不久,画册受到浸渍,斑斑点点,画面上的图形常无法仔细辨认。突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画面都看不清楚了,而原画形象的精美性竟然丝毫不损?
  一再研究之下,我发现图形的比例,远较笔触重要。我没有受过训练,每次落笔很难掌握其比例。既然找到了原因,我便专心寻求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办法。
  人在面对难题的时候,经常因为千头万绪,而不知从何下手。不能着手,就停留在原处,难题永远还是难题。在我的经验中,任何难题只难在找出第一个“问题”,找到了一个,且不管其它,先专心解决这一个。当然,这一个问题与真正的问题可能毫不相干,甚至连解决的方法都不见得正确。可是,这样却有助于我把问题“简化”,更有助于进入状况,全盘了解真正的核心问题。
  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我学着先看全面的梗概,再把问题微分下去,直到能够处理为止。一个问题解决了,再面对另一个。如此这般,多年以来,我得以成功地解决所有面对的难题。因为人的思考是以单一线索的“联想”进行的,如果未知数过多,人脑处理的效率就成比例地降低。只有在我们了解了若干因素,且不断练习,使之熟练,成为“潜意识”或反射性动作后,大脑才能“专心”地思考新的问题。
  以当时作画为例,要得到比例正确的图形,也就是原图和所画的图,其位置应该成一定比例。我试着用尺来量,果然有效。但我又嫌用尺太麻烦,便把尺标记在纸上,画成格子。利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画得维妙维肖,而且速度奇快。
  直到我读大学时,认识了一个画广告的朋友,才知道这是一种绘画上常用的技巧。不只是绘画,不论做什么,我很少得到名师的指点,只凭着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自行学习、自行处理,往往颇有新意。
  我的新“电影”大获成功,不仅搜括了孩子们的零用钱,而且常常招待邻居的家长,“银行”的“储备金”也日益丰裕。
  为了使“钞票”有价值感,我特别向学校借了写讲义的钢板及腊纸,照着真正的钞票来刻印。眼看那蛮像回事的“钞票”,我又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印“小说”呢?当然可以,只要有人愿意写文章。
  于是,我悬赏征求大家的小说,看在钱的面上,虽然没有小说,可是收到了一些“小小说”,都是各人在学校的作文簿上抄来的。由此,我发行了第一本“杂志”,名为《启航》。当时兴趣之大,连油印机都由自己设计,我找来玻璃丝袜作网,钉在木架上,再以脚踏车内胎包住木棒,当做油墨滚筒,居然也如假包换。
  终于我在宫家获得了一席之地,学着当初敏姐的策略,只要父亲不在家,我一定会溜出大门,然后跳墙而入,生龙活虎地,当起了娃娃头来。

  一盏明灯也在黑暗中冉冉升起,老六名叫天霞,大家叫她小妹,叫她姐姐大妹。我之所以注意到她,是有一次在她和大妹争吵之后,老三评判说她错了,要她向大妹道歉。她想了想,果然诚恳地说了声:
  “我错了,姐姐,对不起。”
  对他们而言,这或许算不了什么,可是我却大吃一惊。在家里我从来没有听说有“道歉”的事,错了就错了,连承认错误都未曾见过,哪有拉下面子当众道歉的事?我当时直觉地判定,小妹一定很会“做人”,是伪善!
  可是在另一次事件中,我也是当事人之一,细节现在已经忘了,只记得分明是别人的过失,但有人硬指是小妹不对。她哭了,有好几天,不论大家怎样逗她,她就是扳着脸,不肯开口。那股狠劲,令我不由自主、由衷地欣赏。
  一颗种子落在地上,可能是偶然的,但种子能否发芽、生根,却必须具备必然的基础。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不相识”。人与人相遇是一种缘份,而人与人的感情是否能够契合,则又是另外一种机缘了。由我认为小妹伪善开始,到欣赏她的个性,其中的心态转变,完全与自我的意识有关。我是一个极端感性的人,正因为深知自己太过感性,所以一直努力地追求理性,刻意地把感性埋藏在心底。
  小妹有个外号,叫做“凶丫头”,她个性坚毅,宁折不曲。即使有任何心事,也没有人能从她的外表探出任何端倪。一旦她作了决定,也没有人能够改变。就像孤立在山丘上的翠柏,再大的风暴,不过也只能撼动叶梢吧了。
  我缺乏这种狠气,也最羡慕这种气概。在她身上我得到了心理的补偿,也得以逐渐地认识自我。
  但是,我们的感情却如潺潺的清溪,在初识的六、七年里,虽然谈不上是朝夕相处,但也少有几天不见的时光。她对我从来不假以颜色,我对她更是敬重有加,然而我始终能感觉到有股热力,在我们同立的地下激荡着。
  有人说含蓄是中国人的天性,我则认为是传统习俗及环境压力所造成。由家庭社会上保守价值观念的接受,到自我经验的成熟,我们学会了将感情压抑着,再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这种感情之所以深重,是因为与时间凝聚在一起,结晶成生命的精华。人生而有涯,过去的岁月永不复返,生命的涓涓细流,若有若无地掺杂在回忆中,特别令人荡气回肠,珍贵逾恒。
  男女之爱本来只是兽欲的发泄,如果一触即发,在肉体兴奋的感受消失后,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尤其是在人性的特质上,所谓的“感情”不过是自我记忆的交集。时间久,想得多,牵连就深。过去的经验形成了自我的一部分,拋之不掉,挥之不去,是为有“感”。因为有感,自我的心理及情绪受到影响,这就是“情”。
  人实际上就是其个体经验的延续,除感官的感觉外,经验也给内心提供了相当的感受,愉快的经验令人怀念,痛苦的则避之唯恐不及。而人与人相处的时间越久,彼此的了解越深,自然而然知道如何相互配合,以维持良好的关系。同理,了解深了,也就知道如何避免争执、冲突,甚至于如何保持距离。
  感情也可以说是一种人与人适应的方式,当一个人适应了另一个人的习惯及行为后,他自然会接受此人,并以其作为标准,来衡量他人。所以,在成长过程中,环境对人的影响因素,最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交往的方式。
  我对小妹的感情是堆砌在一种似有若无、相互牵连的过去岁月中,直到我读大学三年级以前,我连她的手都没有碰触过。可是正因为彼此的尊重以及相互的自我约束,一点一滴的关怀及欢笑,彼此都会偷偷地珍藏起来,细细慢慢咀嚼。以至于不论何时何地,心中长期所堆积的甜蜜,随时可以倾倒出一箩筐来。这种感受完全属于自己,存在于回忆与联想之间,地老天荒,历久弥新。
  这种感情可以说到达了一种“境界”,是纯“精神”世界的领域,与现实无关。不想占有,就没有得失,没有得失,就不会痛苦、烦恼。在这个境界中,我可以无碍地欣赏所有美好的、真纯的、完善的人、物。
  小妹对我的感情始于何时,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只要听到她的声音,看到她的笑颜,甚至想到她,我都感到莫大的快慰,浑忘其它的一切。大约是在高一下时,我在家中受到的委屈,已经达到了心理防线的边缘。父亲把我看成瘟神一般,毫无理由地(至少在当时我毫不知情),一见我就是一顿打骂。更难过的是,他知道我常到宫家玩,不仅严词禁止,有时更是恶言相向,把宫家贬得一文不值。
  我可以忍受自己的屈辱,却不愿连累他人,于是开始计划逃亡。当时正好发生了“一江轮”事件,一艘从大陈撤退的轮船,被中共的炮艇击沉了。在政府的策动下,全国青年掀起从军的热潮,我立刻到学校去报名。
  有一位教官,名字我不记得了,他劝了我很久,说最好的报国方式是发奋读书。因为国家不会缺乏兵源,可是对知识的需求永远嫌不够,要我千万不要冲动。
  我坚持着:
  “我不是冲动。”
  “那是什么?你以为多你一个人就行了?”
  “今天早上校长宣布的呀!他要我们从军报国。”
  “他必须这样说,但是你不必这样做。”
  “为什么呢?”
  “唉!”他迟疑了一阵子,还是摇头说:“这些你别管,还是好好的去读书,做中国人实在太辛苦了。只要我在这里做教官,便不容你们受害。”
  “受什么害呢?”我一向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毛病。
  “别问了,你回去吧,谁也别想投军去!”
  实际上我并不是为了报国而去从军,所以听不进他的好意。我想到宫家老二,他原读建国中学,毕业成绩相当不错。但也是为了家庭纠纷,受不了他母亲与祖母之间的磨擦,愤而投考海军官校,因此我想听听他的意见。
  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在简陋的客厅中,我灌下了半瓶烧菜用的米酒,恍恍惚惚地,第一次在宫家兄妹面前脱下了用欢笑掩饰的面纱。回忆的苦涩掺和着宣泄的快感,一段段恶梦似的经历,断续地唏嘘着,在滚滚的热泪中娓娓流出。
  语言概念只是引子,心灵的颤动才是桥梁,人间的悲剧交流在几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之间,谁都无法承担这么重的悲哀。尤其是小妹,由她的表情及目光中,我感到了一阵又一阵暖烘烘的心灵共鸣。
  “我不信天下有这样的父亲,一定是你做了什么很坏很坏的事,不然他怎么会无缘无故的打你骂你?”小妹很肯定地说。
  “可是,我真的没有呀!”
  “想想看,你总偷过钱吧?”
  “有的,我为了租小说,偷过几次,最多十块钱。”
  “不是偷钱,他若发觉你偷钱,一定会骂,不用隐瞒。”老二不以为然。
  老四拼命想,摇着头说:
  “奇怪呀!还有什么原因呢?”
  老三说:
  “就算你做了坏事,你爸爸也应该告诉你,或者教训你!”
  “是不是因为我留过级呢?”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理由。
  老二比较冷静,说:
  “不可能,如果是这个原因,你爸爸只会逼你念书,不会在做功课时也打。”
  “你杀过人没有?”不知是谁这样问。
  “别胡说!我看一定是……”是什么呢?老二也失去了口才。
  大家都想不出任何理由,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甚至我还庆幸有了这些奇遇,使我在这段时空中,与小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分享着悲欢苦乐。透过她乌黑的瞳孔,我钻进了她心灵的禁区,经由她红嫩的朱唇,导通了关切体谅的真情。在这一剎,无边的温馨覆盖了冰冻的大地,悲痛幻化为轻烟。在永恒的岁月中,我不再孤寂,我随时可以躲避到与她共有的这一片世外乐土中。
  我打消了离家从军的念头,我们也改变了玩乐的方式。包括我妹妹在内,和他们家中的几个年纪相当的孩子,我们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蓝天白云、青山绿野,新店的湖水、阳明山的樱花以及大屯山上少见的瑞雪,都被我们罗织到甜蜜、宝贵的回忆中。
  小妹鲜明的影像,一颦一笑的动作,偶而在有意无意间,与我的目光交错。立时传过来一道暖暖浓浓、让我整个灵魂禁不住要酥融的感受。这时我赶忙关紧了心扉,仔细地领受体会,然后妥善地找个珍贵的地方,封存起来。
  我们玩的方式很多,老二年纪较大,常把海军官校的智力测验拿来考我们。有一次,他出了一个很难的题目,说是学校中最快的也要三天才能找到答案。
  题目是这样的:有十二个球,大小一样,其中有一个球不知道是轻或重,要我们用天平来量,最多只能量三次就要知道答案。
  我直觉地想到,最安全的方法是在第一次就得到平均的机率。十二除三,开始时,每次一定是用四个球……不到一个小时,我就解出来了。老二很不服气,硬说我以前玩过,不论我发誓赌咒,他都不信。
  又有一次,只有老二、老三、老四和小妹在场,我们玩猜谜,仍然是我的反应较快。老二突然说:
  “你那么聪明,应该知道我最喜欢谁吧?”
  我以为是敏姐,因为他常常有意无意地开敏姐的玩笑,还故意隔着院墙,大唱情歌。敏姐向父亲投诉,说隔壁的“神经病”天天偷看她洗澡,这也是父亲对宫家印象恶劣的原因之一。父亲在盛怒之下,把院墙加高了一倍。
  但正在游戏中,若直接说穿就没有趣味了,我决定出个谜语给他猜。他欣然同意,我想到的是“病”,因为那是敏姐给他起的外号。我就说:
  “病。”
  小妹、老三都在“病”字上大作文章,却想不出来。老二想了想,把大腿一拍:
  “朱邦复,我佩服你,你是天才!我只想知道,我和你妹妹的事,连他们都不清楚,你是怎么知道的?”
  此话一出,全场人人震惊,包括我在内。怎么会是立妹呢?我又是怎么猜到的呢?每一个人都呆呆地望着我,我却望着青天。
  “告诉我,我什么地方露出了马脚?”
  我不是不肯说,是真不知道,但我怎能承认?只好卖关子。
  小妹忍不住了,问老二道:
  “二哥,‘病’字与朱立立有什么关系呢?”
  “你写写看就知道了,到底是朱家人有学问,‘并’字就是两个‘立’字拼成的呀!”他拿了一张纸,把“并”字拉宽,成为“立立”两个字。
  这叫无巧不成书,巧到这个地步,也真难以置信。

  一天,有人提议我们全体--宫家兄妹五个与我家两个年龄相若的,同去基隆的“仙人洞”玩上一整天。我一听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历经了各种大小阵仗,深知自己应有的范畴与极限。而越是珍惜,越是害怕会失去,一时间享受了太多的欢乐,我知道终有一天将超过自己所能拥有的极限。
  我家因为敏姐的关系,大门入夜深锁,早上父亲起床后才许开门。虽说是针对敏姐,真正受限的却是我。父亲规定在暑假期间,我得留在家中做功课,不许出大门。一日三餐相当于点名,只有在父亲上班后,我才能开溜。平常我们的游踪不过台北四郊,这次去基隆起码要一整天,清晨大门未开就要动身,到了深夜才能回来,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
  不记得是谁说了,反正我天天挨打,先玩他个痛快,大不了还是一顿打。话虽说得有理,我总觉得并不那样简单,可是也想不出还有什么更恶劣的后果。
  壮着胆子,我们凌晨出发,中午才到仙人洞。据说由此洞可以“走”到台北,里面尽是潮湿阴暗的曲折地道。大家拿着火把,忽明忽暗的,高一脚,低一脚,一个跟一个,鱼贯地俯身而行,大家都以为头上的土地应该是台北了。
  对我而言,不论玩什么,也不论在哪里,只要小妹在身边,只要能听到她的笑语,我就满足了。在阳光下,我踏着她的身影;在和风里,我嗅着她的芳香;现在在黑暗中,我竖起耳朵,听着她轻巧的呼吸声。偶而,火光闪烁,她那黑白分明的眸子,送来万万千千无语的关怀。剎时,我的魂魄都振翅欲飞了。
  那种凌越肉体感受的情操刻骨铭心,永恒地占据着青春的回忆。当然,在黑暗中,我很希望有机会能握住她的小手,甚至把她拥在怀里。可是,下一步呢?太多的欢悦,一时之间已经让我消受不了,我宁愿点点滴滴地慢慢领受。这一刻,我只是屏住呼吸,关紧心扉,深怕丰沛的泪水夺眶而出。
  我深深的体会到,这种“点滴心头知”的滋味,完全脱胎于过去痛苦的洗礼。外在客观环境仅具有触媒的作用,再美好的风景,再理想的条件,都需要经过心头的酦酵。而酦酵的主要原料,就是自我的经验。
  人生最奇妙的,正是这种酦酵的过程,除了机缘组合外,还有什么理由能加以解释呢?当然,今天我得到的感受,未必就是绝对的幸福。但我很知足,能得到这些,夫复何求?只要不加以比较,我所得到的,不也就相当于绝对的幸福吗?
  经过了数十寒暑,直到今日回想起来,那种感触仍然温馨如故。只是人生如同潺潺溪流,不到回归大海,其走向难以测知。对我而言,幸福就贮存在心底的汪洋中。
  这是我一生中最令人不能理解之处,在我的心态及行为中,多多少少有种倾向,宁愿保留一些美好的回忆,而有意无意地牺牲掉现实的收获。我曾一再地自我检讨,是不是我心理不正常?如果以一般的常识来判断,我不能否认这一点。然而,怎样才算是正常?鲜花摇曳枝头时是美好的,若能把这些印象永远保持在心中,岂不更是美好?难道一定要折枝而归,插在案头,再眼看残红片片,才叫正常?
  因此,我的生命中充满了盛开鲜花的芳香,随手拈来,尽是些美好的回忆。这些都曾经是真实的,也都曾发生在你我身边。与其面对枯萎的残枝,惋叹花谢花落,何不去回忆那春闹枝头,踏月荷锄的美景呢?
  欢乐苦短,回到台北已是晚上九点多。我知道大限已至,叫妹妹先回去探探风头,我则躲在门外偷听。
  妹妹一进去,便听见父亲的咆哮声:
  “你哥哥呢?”
  妹妹老实说:
  “他不敢回来。”
  “叫他不要回来!”老远传来父亲的吼声,像是雷鸣:“我不要这个儿子!”
  我只好回到宫家去,在厨房中找到一瓶米酒,仰起头,一口气灌进喉头,任那辛辣的刺痛流遍全身。
  父亲还在叫骂,彷佛我犯了滔天的大罪,必得杀我而甘心。宫家兄弟相视无言,小妹则在一旁陪着我,泪洒衣襟。
  半响,老三说:
  “今天我才真正相信你的话,可是我认为你该向你父亲解释一下,我们又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人永远无法了解他未曾经历的事物,更何况大家都是些孩子?
  喝了酒,我头昏脑眩,胆子也大了些。想想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写了封信,解释自己出去玩玩不算大错,只为父亲平时管教太严,所以不敢回家。他们看了,认为写得合情合理。我便偷偷溜回去,请阿香代转这封信。
  后来,酒性发作,我迷迷糊糊躺在宫家沙发上睡着了。第二天早晨醒来,回忆昨夜的一切,心中犹有余悸。这时大家都还在睡觉,我心情很乱,便走了出去,毫无目的地东逛西逛,在附近的田埂上呆坐了些时候。
  等我回到宫家附近,猛一看,父亲的轿车正停在宫家门口。心知不妙,忙掩到街角。只见父亲站在宫家大门外,门尚未开,宫伯伯及宫伯母身穿睡衣,站在院内台阶上,隔着门,正耐着性子替我说情。而巷子里每家都是人头隐隐钻动,争看好戏。
  双方各说各话,最后,父亲不理宫伯伯的解释,放开了嗓门,彷佛是要向全世界宣示一个重要的讯息:
  “我不要这个混帐儿子,你们喜欢,就拿去好了!”
  说完,跨着大步,钻进汽车,走了。
  我难堪得无地自容,也不敢再去宫家,怎么办呢?我毫无主意,混混沌沌、不知不觉地踱到了“家”中。阿香见到我,便将桌上的一封信递给我,说:
  “这是老爷给你的。”
  我脑中一片空白,麻木地拆开,只见上面写着:“从今日起,朱怀冰不承认有这个儿子,朱邦复也没有这个父亲。”下面是父亲的签名以及日期。
  怎么回事?怎么可能?父子关系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如果是的,怎么可以用一纸人为的休书,就否定了这种关系?
  从小到今,我没有怀疑过父亲对我应有的主权,他打我、骂我,把我关起来、绑起来。除了自叹命苦之外,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是宇宙间的唯一公理。
  现在,这封休书竟否定了我的基本信念,原来父子关系并非绝对的,并没有一根无形的线连系着,从生命的源头,传衍到子孙万代。
  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父亲与我没有绝对的关系,他高兴时可以把我当作儿子,不高兴时可以宣称我不是他的儿子。也就是说,他对我没有绝对的关系和责任,他养我只是因为他高兴,他生我只是一时肉体的发泄,我的存在和家里养的狗没有多大的分别。有朝一日,我会成家,生儿育女,情形也是一样。
  父亲如此,母亲又何尝不然?记得当年逃难到宜昌时,我得了痢疾,病倒了。那时年纪还小,一个人孤孤零零地住在一个陌生的皮鞋店中,没人照顾,没人理会。而母亲呢?她却去捧一个红伶的场。待我眼巴巴地找到她,蹲在膝前“摇尾乞怜”之际,她只问了句:“还乖吧?”一颗心又回到了那个女伶身上。
  把自己比做“家犬”似乎是种侮辱,可是,这种比喻却再恰当不过。人与人之间,如果只谈感情,没有一种理性的连系,或者说一种共同的认知,人有时还反而不如狗。
  “我是我父亲、母亲所生的亲生‘儿子’”,这句话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如果单纯以这句话而言,是一个绝对的真实。因为不论是人是狗,无论是何种生命体,都必然是他、她或它的双亲所生,否则不可能有生命。
  然而对人而言,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人的社会行为太复杂,希望达成的目标太多,又无一不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在父母的立场,子女必须符合其利益,在子女的立场亦然,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则。
  对子女说来,利益比较明确,不外乎生存、安全以及未来的幸福。由于子女没有谋生的能力,必须依赖父母,所以父母的利益所在,也就是子女自身利益所依。这是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由此形成了一种家庭结构。将几个利益相同的个体,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
  做父母的因为社会经验丰富,需求众多,目的难明,利益中心极其复杂。但人生所占的时空有限,子女可以视为自己的延伸。有了这种心态,子女遂成为父母的“继承人”,以扩展其利益范围。
  “亲生”更代表了一种“私有”性,人本能地具有排他性。推展到心理上,便成为独占的欲望。独占欲越强者,私心越重,这种人爱子女,或者爱父母的基本动力,不在于子女或父母本身,而在于对象“属于自己”。
  有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医院中。有两个孕妇同时生产,分别产下一个男婴。因为工作人员一时的疏忽,竟将两个婴儿掉了包。
  十年后,因为一次身体检查,发现这两家的儿子俱与双亲血型不符。彻底查证之下,终于认清了错误的原因。
  在初,这两家人生活幸福,两代之间似乎血缘天成,从来没有一丝怀疑。然而这个新的事实,却彻底粉碎了两家人心理上历经十年所建立的堤防。
  “原来这不是我们亲生的儿子!”
  “原来他们不是我亲生的父母!”
  生我、我生?养我、我养?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在这个重视私利的社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当然要强调“生我、我生”。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感人”的故事,强调历经千山万水,长途跋涉,只为了找寻“生我、我生”的“骨肉”。将“养我、我养”的感情,置之脑后而不顾,这岂不正是自私的明证?
  在当时,我完全受到“生我”观念的影响,总以为自己的“种”与众不同。父亲对我再不好,但是能做到这样高的官,有这么大的权力,这个种也不错了。此外,我也认为这种“生我”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与生俱存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也不可能有任何状况能改变这个事实。至于我喜欢与否,父亲满意与否,都只是临时发生的一些插曲。我确信这种关系将持续到底,永远不会改变。
  是吗?
  一根无形的剑,剎时割尽了深植心中的牵系,只因为我偷偷外出,玩了一次,父子关系就此烟消云散?
  不是吗?
  原来人生只是一场追求自我满足的游戏,我只是我,与我父亲之间,并没有什么责任及义务,对于别人更是毫不相干。
  人对万事万物的认知,都建立在以往经历的背景上,形成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所谓的“意识型态”。这时我还年轻,意识型态并未定型,但是“根”却已深植,现在连根都拔除了,我到底应该根据什么来思考?
  人们常觉得洗脑是不人道的行为,殊不知在每天的生活中,只要与人交往,有讯息的传播,就免不了在思想及习惯上受到影响,难道那不算是“洗脑”吗?这一刻,我感到这个突然到临的事件,竟把脑中多年洗炼出的“意识型态”,剎那间又洗得干干净净。所有的价值标准、伦理观念以及自我的立足点,全部荡然无存。我变成了一具空空洞洞的肉体,没有判断的原则,没有分辨的依据,连“我”是谁都不知道了。
  这种心理转换固然奇妙,却很难把脑子里久铸的观念,在一时之间修正过来。四周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我机械式的拿起了准备多时、藏在床下的小箱子。该是我走的时候了,然而这些衣物又是谁的呢?我有没有权利带走呢?
  我还在东晃西晃,拿不定主意应该带走什么东西。却看到曹叔叔气咻咻地跑进来,一见到我,他就说:
  “邦复,你在做什么?”
  我淡淡地说:
  “我要走了。”
  “到哪里去?”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真的,走到哪里去?难道真要像只野狗,流浪在街头?曹叔叔叹口气,说:
  “不要胡说,把箱子放下来,哪里也不要去。”
  “不行。”我不知道现在该怎样称呼父亲才好,急着说:“……‘他’说‘他’……不是我的父亲……”
  “胡闹胡闹,天下哪有这样的事?天、地、君、亲、师,人间的五伦,从古到今,谁能否认?”曹叔叔严肃的教训我。
  我忙取出休书:
  “不是我说的,是……是这封信上写的。”
  曹叔叔把休书接过去,看都没看,往口袋中一塞,说:
  “来,我们好好谈谈。”
  我伸手要那封信,说:
  “信还给我吧,那是我唯一的证据。”
  “老实说,是你爸爸叫我来的,他知道做错了。你想想,你爸爸六十多岁了,在台湾只有你一个儿子,他怎么会真的要和你脱离父子关系呢?”
  “可是……信上已经写得很明白,关系已经脱离了呀!”
  “胡说胡说,”曹叔叔不断的摇头:“你爸爸一时气胡涂了,你怎能当真?”
  “他一生从来没有错过,我当然相信。”
  “唉!你爸爸这一辈子,不论大大小小的事,从没皱过眉头。你想想,为了这封信,他打电话给我,说他错了,你难道还不能原谅他吗?”他眼中泪光闪闪地说着。
  的确,如果父亲真的认为他错了,我实在没有理由坚持要走。可是,父亲怎么会错?我又怎么知道不是曹叔叔在哄我呢?
  “那这样吧,我先走,他要我回来时,我再回来。”
  “那又何必现在就走呢?你爸爸马上就回来,至少吃了饭再走,也不迟呀。”
  “可是,他养了我这么久,我不知道能不能偿还,能少欠一点就少欠一点。”我说着,泪珠失去了控制,汩汩而下。
  曹叔叔掉过头去,半响无言。
  我没有走,父亲回来了,大家默默地吃完饭,曹叔叔把我拉到房间,对我说:
  “你爸爸就在外面,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跟我讲,由我去对你爸爸说,好吧?”
  我点点头,没有说话,他又问:
  “你有什么话说吗?”
  我能说什么?要父亲承认他错了?要父亲来挽留我?那不仅没有必要,我也实在承受不了。甚至于我还怕见到他软弱的一面,宁愿彼此保持着坚强的外表,假装这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
  “这么说好了,你有什么条件吗?”
  “条件?”我真想不到还有条件可谈。
  “是的,任何条件都可以。”
  我立刻想到应该趁这个机会改善家中恶劣的环境,根据童话故事,应该要有三个条件,而最后一个永远是回复原状。我一边还在思索,一边就说:
  “我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把家中上锁的事取消……”
  “可以可以。”曹叔叔一口答应。
  “不,”我还不知该怎么称呼,便向外面指指说:“他得同意才行。”
  曹叔叔便走出去,一会儿回来说:
  “你爸爸答应了。”
  我又想到今天早上父亲去宫家大吵大骂的事,虽不敢期望父亲去道歉,但我总要设法让宫伯伯、伯母安心,便说:
  “我要去向宫伯伯说,说……他允许我常去玩。”
  父亲也答应了,我想了又想,尽管还有一次“宝贵的权利”,但我实在想不起其它的条件。结果,我又成了我“父亲”的“儿子”。
  狂风骇浪过境,家中表面上似乎又恢复了正常,实际却分裂成了几个封建王朝。父亲和阿香埋首在书房中,姐姐难得一见,妹妹也有她自己的天地,我则如同无根的浮萍,不知道明天会被风浪刮到哪里。
  每到吃饭的时候,几个游魂暂时聚集在餐桌旁,除了碗筷的声音外,那种寂静好象是宇宙洪荒之始,连大地都不存在一般。没有人说一句话,也没有人看别人一眼。可能是彼此找不到交集,也可能是存心规避,深怕又引发了地震海啸!
  这就是人生吗?我不够资格回答,是否世界上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呢?我也不知道。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既然我是“儿子”,就应该尽儿子的“本分”。而我目前的本分,就是留在家中,不要使父亲为难。
  平安的日子,宛如步步荆棘,老实说,我宁愿看到父亲暴怒的神态,因为那是我从生下来所知道的父亲本来的面目。而眼前一切都像是假的,在过分虚伪的掩饰下,人与人之间,隔着一道厚重的真空,连自己都开始怀疑起自己来。
  这样,一天一天,不知过了多久。只有一份麻木、空洞的感觉。同是一家人,彼此间却维持着虚伪的生活,就好象是宇宙的终极。人人生存在自己的空间里,生理的机能完全正常,心理上却不啻一具木乃伊,停滞而枯槁。
  在静止的时空中,在极度窒息的气氛下,我几乎已经放弃了任何希望。那种感受就像是一个仲夏之夜,空气湿热而燠闷,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地还是烫的,椅子黏黏的,汗水如同泛滥的溪流,浑身滴窜,空中却是一片死寂。
  我老在想一件事,我到底欠了父亲多少?吃的喝的应该可以算得出来。可是生命呢?算不算是亏欠他的?不过这不公平,并不是我要来的呀!他的目的不过是要传宗接代罢了,那倒不难,给他生一个儿子就是。不过,我又怎能这样做呢?我又怎么能够担保,我的儿子有一天不会指着我,大声责备:
  “不是我要来的呀!”
  人生有可为,有不可为,结婚生子对我是无比的梦魇。
  低沉的气压挥之不去,我几乎相信这就是永恒了。直到有一天,父亲的好友,故邮政局长许季珂先生,一大早来到我家,满面秋霜地把我拉到一旁,气愤地责备我:
  “做人有做人基本的态度,不论你爸爸做得对不对,你一个小孩子家,怎--么--可--以--在外面乱说?”那“怎么可以”四个字,说时又长又重,好象每个字都是用铁锤在铁砧上敲出来的。
  “我说了什么?”又是一个晴天霹雳,为什么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呢?几天来,除了隔壁宫家,我特别去道歉,而且很识相的只去了一次外,其它哪里都没去,怎么会又在无意中闯下大祸?
  他瞪着我,好象在搜索我灵魂的深处,脸色由紧而松,又由松而紧,变了多次。最后他想了想,缓缓地说:
  “你知不知道你爸爸跟阿香的事?”
  “爸爸跟阿香有什么事?”我被弄胡涂了。
  “你不知道?”他瞪着我。
  “我知道什么嘛?他们怎么了?”我有点急了,关心的神色溢于言表,以为是他们这些天出了什么事,却瞒着我。
  “那么……”许伯伯吞吞吐吐地说:“你老实告诉我,你有没有……看到过……”
  他似乎有口难言,好象面临着莫大的困惑,又彷佛一座大山压在他的心头。每次欲言又止,又努力地搜竭枯肠,想找一句合适的话语,表达他的感受。他一再挣扎,失去了平日镇定的神情,好不容易挤出一句话:
  “阿香从……房间出来?”
  “看阿香从房间出来?”我更胡涂了,难道说我偷看阿香……
  “我是说,你有没有对任何人说,你在半夜三更……”我竖直了耳朵,一颗心飞跳着,我知道,这一定就是我苦难的泉源。
  许伯伯一再努力,脸上急得发出红光,最后,他终于大声地说:
  “……看到阿香从你爸爸房间出来?”
  “怎么可能?我一上床就睡到天亮,雷都打不醒!”这话是父亲给我的评语,我只不过实话实说。
  许伯伯松了一口气,思索了半天,又叹息了一阵,感伤地说:
  “我怎么会没有想到呢?这些事情你还不懂,而且,那些在外面传话的人,你一个也不认识,怎么可能是你?”
  我也猜到了一点,于是问道:
  “许伯伯,是不是有人诬赖我,说我……”
  “是的,别人告诉你爸爸,说是你亲眼看到的!昨天你爸爸很难过,到我家坐了会,谈起这些事来,对你很不谅解!”

  难怪!难怪!幽默的造物啊!凭着什么慧心巧思,用我的生命织成了这一件玄秘的公案?如果不是许伯伯这种君子,心怀正气,手持宝剑,我的灵魂只怕永生被囚禁在地狱中不得超生!
  这些年来我所身受的委屈,都起因于父亲的误会。不论这件事是真是假,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父子之间本来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他有权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等到我成长了,有一天也会面临我自己的选择!
  父亲无法向我辩解与阿香的事,又无法以之作为一种教导的题材,更不能不闻不问。由于这一口恶气,便怎么看我都不顺眼。然而打了我以后,传言更凶。恶性循环下,他更坚信是我蓄意报复。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真相既明,我不但不再自怜自艾,反倒可怜起父亲来。他戎马半生,为国为民,与家庭幸福一直无缘。娶了三妻四妾并不是他的错,当时的社会本来就有这种习俗。今天父亲是自由之身,阿香真的与他要好,我只有为他庆幸。
  不知道许伯伯如何向父亲解释,事情已成过去,也没有澄清的必要。至于是谁蓄意破坏我,也不相干了。我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是新旧两代永远无法避免的,就算没有这件事,也还会有其它的事。毕竟这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新旧冲突随时在发生,人与人之间的裂罅一天一天加大,早就难以弥补了。
  我由衷地感激许伯伯赐给我这个机会,否则,这个悬案恐怕永远难见天日了。值得欣慰的是,我能在这场苦难中坚强挺立,终于看清真相。这一切都是机缘,没有人会傻得去自寻烦恼,悲剧也不可能无中生有。人性、社会、时代三者交互发展,每个人生存在其间,遭遇有幸有不幸。对我而言,我自认是幸运的。因为儿时的生机最旺,尚有足够的时间自我调适。我已知道事情的真相,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无愧于良心,这就够了。
  我终于发现了,一个人的经验实在有限,除非有真正的智能,否则迟早会像父亲那样,面临一些没有前例的难题。
  骤雨过后,空气流通了。只是,在经历了这些大风大浪之后,我应该怎样自处呢?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