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极品欣赏网手机铃声 | 电影下载 | 经典FLASH MTV | OICQ资料 | 幽默笑话 | 美女写真 | 星座命运 | 搜索大全 | 畅销书热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一篇 预测的理论基础


一、说在前头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由无而有,由浅而深,不断向身处之世界探索求知。不但搜寻到远达数百亿光年外的太空,也认识了微乎其微的粒子结构。但是,在这些伟大的成就之外,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却是茫然不知。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早在数千年前,少数圣者贤人,已洞悉了整个宇宙的微妙。惠施说空间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庄子认为人生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只惜世人愚昧,无从理解,加以时机未至,故圣者以莫大的智能,将一些奥妙的道理,藏密于显,以待他日。
  根据自然演进的法则,人类只是一种生命体,跨越了动态的时空,以自我为中心所认知的经验为资料讯息,将宇宙能量的脉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此理论载于拙作《智能学九论》之四--层次论中)。总有一天,当另一种同样能运用信息、且比人类更有效率的机体会出现。那时,人类的使命即告终结,一个新的纪元又将来临。
  如果人能谦虚一些,定会发现宇宙万象,莫不井然有序、自然而然地运行着。前人憬于其恒而有信,加以记录,并归纳整理,成为各种可资依循的规律。后人习以为常,视之为当然,反而丧失了对“必然真象”的探索精神。
  在过去,中国人视人生为一必然的“时间流程”,在这观念下,人得以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现代的中国人受到西方传来之自由、平等观念的侵噬,无不“痛悔前非”,视传统文化思想为国家落后之罪魁祸首,稍有不满即抗争游行,弄得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不安。不过,话说回来,凡事物极必反,这原本就是时间流程的规律。再说,如果不经过这种深切的反省,我们将无从认知已经成为生活常规的“真实”。
  《易经》这部三千年前书就的经典,正是专门讨论这个时间流程的著作。更有一些实践者,运用术数,追踪实验,又发展出各式各样“命相占卜”等判断系统。只惜国势凋疲、民心涣散,兼以西方自我主义蔚为风尚。流风所及,人所关心者,莫非一己之利害。命相也好,占卜也罢,藉以求知个人利害得失者,多如过江之鲫。而追问其理,以探求真相者,则是凤毛鳞角。
  如果宇宙有个既定的时间流程,人生就有了被赋与的职责,为了肯定个人的自由,当然会有人否定此一流程的存在。基于人性的特质,越是有能力、有影响力的人,越希望表现自己的不凡,标榜所谓“英雄造时势”,“人定胜天”的观念。如果承认了宇宙中还有支配流程的主宰,一切都是定数,那岂不等于否定了自己的权利与价值?
  传统的中国读书人,其尊天重道的观念,大公无私的理想,无不来自于对“天命”的体认。只是天命未必以人类为终极目标,由生命的存在与传承,到讯息的认知与应用,其间历经了千百万年,人类只是下一个场景的序曲而已。
  在下一个阶段到临以前,人类仍会继续肩负着讯息传承的任务,然而这个讯息却关系着人类的前途。若一个信差知道他所传达的信息,与本身有切身的利害时,除非他能摒除私心,尽忠职守,否则这个传达讯息的任务,显然难以达成。
  所谓私心,其实是仅见宇宙中之异,未能见其同者。《易经》阐明了事物变化之理,将之理为公式,是同;而公式展开时的步骤细节,是异。人若根据《易经》时空之规律,便得以由同见异,由公而见私。人若知道三日后事件之结果,当不会铸下今日之大错。是以所见之同,可以平众人之异,众人无异,天下自然大同。今之学子不知易理,日日嘶喊天下大同,岂非缘木求鱼?
  既然如此,何以易理蒙尘迄今?盖人类本非造物者完美的设计,活着不过为求继续生存,彼此间能力若相去无几,方能相安无事。随着知识能量的积累,人间的差异已经日益扩大。所幸私心重者,其得失也不过方寸之地,故人间的均衡,到目前尚能勉强维持。
  事物变迁,原是利害相参,有得有失。设若人人知易,则私心重者,见未来之害,必将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千方百计改变未来。而私心既重,又有权有能者,更将无所不用其极。换言之,苟人有私心而知易,则其所知越多,其为害越大。故唯有私心尽泯者,才有可能知悉真相。
  如此这般,古往今来在前述人性主导下,信息也能点点滴滴地传承下来,自是玄机奥妙。无私的大德,千载固然难得一二。然而世俗术士,略知天机,既可谋生,还可济世。当人困顿于迷津之中,骤识天命于人世之外,若为上根之人,必当有所悟矣。至若占卜之人挟术营私,既有天机,自有天意,也无须我们凡人俗子操心。
  人世是人表演的舞台,不到戏剧终了,走到台下,演员是看不到舞台全貌的。有人终其生在台上演戏,却有更多的人在台下看戏,天命也好,人命也好,不过都是一场戏。这其中只有跑龙套的知识分子,他们才有机会既能看到台上,有时也能看到台下。
  只惜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现代知识分子把自己置于宇宙中心,不论台上台下,他们都只看到自己。理性上明知宇宙中有个规律,奈何此规律却似现若隐,难以捉摸。他们无法否定自己的价值,便把这种被称为天命的规律贬为迷信。
  主张社会进步繁荣的人担心,如果人人坐待天命,则整个社会的动力岂不消失于无踪?而重视心灵平安、轻视物质需求的人,则宁见天命之有。宇宙的变化本来自正负两种力量的消长、循环,如果此两种力量趋于平衡,宇宙就成了静止状态。
  能量是恒动的,有动必然产生变化,变化有体有用,有因有果,无休无尽地开展。在大环境的变化下,小环境因应发展,一一相系。每个人都是环境中的一分子,每个人也都在变化的因果中,影响、被影响,相互循环不已。
  人受到经验的洗礼,往往会塑造出一种认知,成为个人人生的发展模式。贫困已久的人,向往的是财富;富足一生者,感知麻木,只是患得患失;人被压制后,追求的是解放;受尽欺骗者,对真实最为敏感;遭到物质毒害者,最倾向于精神思维。
  人们接受了统一规律,社会的变化趋于缓和,个体也能得到平安。长此以往,人就会好逸恶劳,难以应付外界的冲击。然后,社会摆向另一个极端,人开始追求自我,反对任何规范性的约束。个体的价值观开始膨胀,活动空间也相对的减小。人际间的磨擦及对立尖锐化,社会因而注入了活力,一个繁盛且动乱的大环境于焉登场。

二、占卜的意义

  几千年来,“求神问卜”一直流传于我国社会上。有人“宁可信其有”,以求心安,有人则嗤之以鼻,斥之为迷信。至于“求神问卜”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是真有其事,抑或只是一种心理作用?这些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关心。
  科学家以为“神”已被否定了,可是直到今天,他们还没有弄清楚,科学所否定的到底是什么?因为“神”只是一个象征,象征宇宙中一种超越人的力量。这一点科学家不仅深信不疑,甚至这也正是他们力求了解的最终现象。
  严格说来,科学所否定的,是过去对“神”的认识基础。比如说,神可以凭祂的喜恶,任意改变四度空时中的连续现象。关于这一点,任何一位“求神问卜”的人,也绝对心里有数,不可能求得神人来“撒豆成兵”!
  中国人之现实,举世无匹,鲁迅的名著《阿Q 正传》中所描述的中国人,除了自我的生存外,其它什么都不相信。如果“求神”的结果,十次有五次达不到目的,即使那间庙宇没有被拆掉,保证一定有人只把那里当作公共厕所!
  求神如此,问卜更是苛刻,大爷花了钱,不捞够本,中国人是绝不甘心的。再若占卜者没有两把刷子,硬把大凶说成大吉,不被打得破头才怪。偏偏事实证明,在这个时代中,尚有无数人着迷于“求神问卜”。只是在没有能够让理性接受的理论出现以前,人多怀着矛盾的情结,与占卜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科学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求真的精神,科学知识便是求真的结果(但却不是真理本身)。要保持科学精神,就应该实事求是,把各种既存的现象研究清楚。当有能力的知识分子袖手旁观,而任由江湖郎中巧言惑众,姑不论“求神问卜”之真象如何,大众先给这些人戴上迷信的帽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占卜”是透过一种规律,以得知在某一个时空中,在此一规律下所可能得到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知道中秋节的月亮很圆,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是为什么呢?在天体力学上,我们可以引用很多已知的事实,作为理论的基础,然后归纳出一些法则。再利用这些法则去预测天文上的现象,直到每一次都能印证为止,这些法则便成了“规律”。反过来利用这些规律,我们便能预知:“中秋节那一天,月亮的形状是圆的”。
  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看到中秋节的月亮,就知道这些规律的正确性。如果世上没有一些不变的规律,或者是所有的规律都没有必然性,那将是个无法想象的世界。“梦”就是没有必然规律的主观世界,人在做恶梦时,幸而还有参考因素,知道只是做梦而已。人世中的规律,对另一个世界而言,可能也是幼稚不堪,但如果没有可资借镜的参考因素,我们也只有学庄子当年般,大叹人生如梦了!
  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建立在一种“因果爽然”的基础上,所谓的科学精神,正是人类对这种因果爽然的“机械律”,执着而认真的追求态度。如果不是这种精神,今天的我们仍会与原始老祖宗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今天物质文明兴盛了,就自以为了不起,丧失了这种求真的精神。
  人生原本就是在错误中学习、了解,这其中除了生存、生活的知识外,还有生命的知识(见《智能学九论》)。在量子力学以前,爱因斯坦也曾坚信“上帝不会和人掷骰子”,而拒绝认同海森伯格的“测不准原理”。为了探求另外一个世界的参考讯息,我们能不虚心地多了解一些原来所不知道的其它规律吗?
  人们所难以相信的,是占卜具有“知过去、未来”的能力。因为人最迫切需要,而且最薄弱的、就是对未来事件的判断能力。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固已淹没在记忆中了,而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人们既无从想象,也不知如何对付。
  当一个社会被自由的思想统治以后,人们的判断标准,只剩下一己的利害关系。而所谓的利害,也就是在时空变化中,事态发展与个人得失之间的关系。能知未来的人,如果在事前已经掌握了事件发展的因,自然就能选择有利的果,以为己谋利。是故人们常问,社会上职业占卜者甚多,他们既能知过去未来,曷不投入股票、金融市场,日进斗金,何苦辛辛苦苦的每天为人卜卦?
  人有人理,天有天理,天理不容许这种利益输送。占卜之道精微之至,即令人痛下数十年苦功,如不到人我两忘的境地,充其量等于中学生程度。一般的术士不过能见到卦象的吉凶而已,而能登堂入室者,早已不是人间功利所能打动的了。
  在人理重于天理的时代,人当然不愿意相信他人有这种预知的能力,要是真有,也宁愿尊之为“神”。而在搜“神”的过程中,却发现这种能力若有似无,即使偶有所得,其人之境界见识,也难孚众望。社会菁英既希望确有其事,又怕受愚自窘而袖手旁观,故占卜之术,成为科学昌明的二十世纪中,最大的一件悬案。
  我们暂时放下是非有无,冷静地运用理性衡量一下吧!如果没有所谓的“天命”,则人类生生死死,不过与草木同朽。不论是得是失,辛苦数十载所为何来?难道果真只是追求那一瞬即逝的满足感?再若真有“天命”,一个负责的人,当然要了解自己的使命为何?以免落个怠忽职守的罪嫌!
  所以,要做一个无愧于己的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是就此无知无觉的生生死死?抑或稍费些精力,来探索一下宇宙的奥秘?而宇宙万端,究应从何着手呢?
  设若宇宙中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流程,当然世间就有天命,这正是占卜所启示及传承的意义。读者之信与不信,各人自有其机缘,毌庸赘言。但是对于迷途知返的有心人士,本文所提出之论点,莫非期以更上层楼,得穷千里目也。
  我们先假定宇宙中有一固定的时间流程,人只是流程中的一个步骤。那么,人怎么可能认识到这个流程的存在呢?人能知道它的存在,又能深入了解,甚至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必有玄机:
  1.此时间流程必须是人人都可以学习,但仅少数人能够了解与运用,以此印证《易经》,倒是丝丝入扣。数千年来,《易经》素称显学,若非人人得以学习,何以致之?至于了解运用则非易事。首先要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否则难以领会其中的微言大义。其次,学易者心要静气要宁,要放得下人世的身段,才有功夫由万山丛岭中,拨云而出。最重要的,是能在关键当儿,完全泯除主观私念,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如果前述为真,以常理判断,易之设计者不可能是人,那必然是“天”。但何以由《易经》到易占之间,曾经过多次人为的调整修正?合理的解释,是《易经》之原结构在天,但应用却必须以人的经验及知识为接口。当时代流转,环境改变,就需要人为的调整修正。也就是说,人虽然是流程中的一步,但却有机会认识到“接口的另一端”。
  3.这种说法看起来很平常,却蕴含了一个重要的讯息。既然已经假定有天,当然就有天命、天界。根据前面的推理,人与天界竟是相通的!换句话说,人可以透过此一接口,通达“天界”,天界不过是人的另一个舞台!
  这也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上重要的分野,西方认为神是造物者,高高在上,人只是祂卑微的子民,尽管神爱人救人,人却还是人。正因为这种思想,西方社会的封建制度,是不折不扣的主子奴隶关系。故而历来的思想中一直蕴育着叛逆的火花,以致现代人一味讲究人权,争取自由,追求平等。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功名利禄是人人可以争取的,连天上的神仙也都是人努力修为而成的。人间的种种不平与痛苦,便是刺激人们努力向上的诱因。所谓向上,是要学习自律,抿除自己的欲望,净化个人的私念,然后才能了解天人之道。如此修为,到了最后,在人间是为圣为贤,出世则可以成仙成佛,继续为众生而奉献(是以道家认为,当人私心泯除后,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以西方人的观点来看,这种修为方法违反人性,很难做到。的确,谁也不能否认人性中有“食与色”的成分。可是当“天命”昭示我们,人性中还有神性,人的自由不过是在天人之中抉择其一时。对有些人而言,还是宁愿选择神性。
  不幸,天道轮回,好日子过久了,人心也痳痹了。今天的中国人一碰到问题,就变成了四不像。既不像有智能的老祖先,又不像有创意的外国人,有了钱不像富翁,见到名利又不像有知识的人。其理安在?我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丧失了看见未来的能力!

三、了解认识

  从生到死,人都局限在感官的影响之下,佛家将之称为“六贼”,以示其戕害人心的事实。人在感官的包围下,就如同深居内宫的皇帝一般,外界所有的一举一动,都必须透过贴身的亲信,如一些臣子、宦官和内戚等来传递信息。任何人如果不认真考虑自己的处境,必然就像一个昏君般,任凭身边一些各怀鬼胎的大臣去治理国家。
  举个实例来说,中国人见面时总要问一句:‘吃过饭没有’?这句话应该是人人都懂,否则不可能成为打招呼的用语。究竟这句话有什么意义?说者与听者,在其沟通的过程中,到底有什么目的?双方又了解到了什么?
  以符号系统的观点而言,这句话是由一系列的符号所组成,共同或分别代表该符号的功能。因此,当表达者选择此系列符号时,自然就是想要传达其所代表之功能。
  我们再从控制系统的立场来看,当一系列的指令下达时,此一系统即按照此指令原始设计的模式,逐步执行,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然而,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在此时这句话与“吃饭”并没有关系。所代表的只是一种习惯,是过去艰困时期的一种关怀方式。如果有人以为这是询问“吃饭”的民生问题,那便表示没有真正了解这句话,彼此的认识也就没有交集了。
  因此,要讨论宇宙真实这种艰深的课题,我们有绝对的必要,先要“了解”什么是“了解”?当人能了解真相时,也就不会再争辩不休了。
  在文字定义上,“了解”是用“眼睛”去“瞭看”,用“心智”去“解析”后,所得到的某种“知觉”。在人类心智运作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步骤,则是在了解的过程中,能“辨认、辨识”所知所识的“刺激讯息”,即为“认识”。
  辨认及辨识,是当今人工智能研究上最大的挑战,由于生理、心理学家尚缺乏完整、正确的理论基础,以致设计者无所适从。人既然连“辨识”的原理都讳莫如深,遑论难度更高更深的了解与认识了。以致于在二十世纪末,举世的专家学者耗费了无数的财力及时间,面对人工智能,却只能徒呼奈何。
  了解及认识可以说是研究人工智能的瓶颈,是人类与宇宙间的接口,也是人类与宇宙真理的最后一道樊篱。
  辨识真的有那么困难吗?连小蚊虫都有极为敏锐而有效的辨识系统,人这么了不起,为什么连蚊虫的技俩都无法了解呢?相信再过几年,等辨识的技术大行其道,连小学生都可以试做“娃娃走迷宫”时,人才会知道今天的聪明人有多笨。
  辨识并不难,不过祗是些讯号的取舍,以分辨视讯所代表之现象与辨识者之反应两者间的关系。了解则要有清晰的时间观念,切记六贼之首就是眼睛,眼睛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些光及阴影而已。可是人在一生之中,一举一动、一思一念,无不受到这些光影的影响。甚至于大多数的人,还把这些光影当做人生真实,苦苦地抓住不放。
  佛在《金刚经》中宣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人一旦陷入视觉的陷阱中,就好象球员当上了裁判,人的认识便离真相远了。若面临的是一个从来未曾发生过的问题,人更是惶惶然不知所措。这时所有的理念、语言都失效了,人完全迷信于眼睛、不见不信了。
  本节只为了点明要了解事物的真相,首先要学会怀疑自己的眼睛,虽然眼睛很有用、忠实于自己,就如同皇帝身边的宦官内戚一样。但是,就眼睛对于事态真相的了解而言,不仅帮不上忙,有时反而会将人的认知导引到错误的方向。

四、因果体用

  要得到完整而正确的认识,首先要从变化谈起,再讨论变化所产生的体用、因果。把这些都联系成为一体,才是完整的辨识与认识(这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对此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考《智能学九论》)。
  宇宙是一个由能量组成的结构体,能量是引发我们认知的基本因素。能量变化不断的进行,其中碳氢化合物,与蛋白质配合后,能转换能量,形成可以反复利用的结构体。
  由于这种能量的净增值,是来自光波,故此机体对光源的方向、强弱,遂产生了趋避的辨知力,而形成了视觉。也就是说,生命体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光影,不过是些能量变化的现象而已,至于这个能量变化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本“体”(请注意,本体非指“形体”),会产生什么“用”,这些都不是眼睛所能看出来的。
  幸而人类发展出了另一种能力--思维,可以弥补感官之不足,了解事物的体用因果关系。思维是一种流程式的连续作用,将一些现象集合为一体。在此集合中,能量变化的步骤以及每个步骤所带来的后果,便形成了“时间、空间”的观念。更因为集合的连续性,时间空间便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
  在认识论的立场,如果宇宙中没有人类,便不可能有人类所认知的观念。不论时间、空间的本质为何,对人类说来,只不过是经验认知中的两种基本现象而已。换句话说,当人类全部毁灭之后,即使宇宙依然存在,而生存其间的生物也可能进化成新的高等物种,其时彼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必然与人类有所不同。
  我们生存在四度空时连续区中,能量在坐标轴中传递,形成了时空的变化。感官的作用就是分辨这些讯息的异同,以便采取有利生存的行动。如果感觉不到变化,就表示当前的状况与前一时段的状况相同或相似,也就没有必要加以“辨认”。从这个角度上看,所谓的辨认,指的就是前一时段所得的讯息,与现阶段讯息之间同异的比较。
  当然,生命体的复杂度与其结构成正比,感知的讯息也随着发展成多元的层次。尽管如此,想要了解宇宙间所有的讯息变化,看来似乎是件绝对不可能的事。然而,以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物体为例,其种类简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但是当科学家发现了物质的基本元素以后,突然之间,各式各样的物质物体,都可以任人生产制造了。
  同理,在认知讯息的“基本因子”没有被发现以前,要想讨论“认识”,的确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主题是占卜,占卜正是诸多讯息之一,至于与占卜无关的其它概念,在此我们也就不多加讨论了。
  占卜的素材不外时间、方位、能量、关系等,传统的名称是干支、阴阳、五行、六亲,这些都将在后面各篇节中一一介绍。这些素材即为基本因子,在做个别的说明之前,且先讨论因子的处理流程。
  假定我们已知有一因子,此因子必定具备一“名称”以供我们分别,此一名称必然有些“现象”,代表一些“性质”,会在某种“作用”下,产生一定的“结果”。
  简单说来,这一名称所代表的“现象”即为“体”;其“作用”则称之为“用”;其“性质”为“因”;产生的就是结“果”。由于“体、用、因、果”在概念上,相当于认知和应用的分类,所以曾被宋明理学作为“格物致知”的法门。
  所有的“体”,无非是感官接受讯息后,加以相对比较后认知的现象。“体”可以用两个极端的概念来代表,如同大、小,多、少,高、低,深、浅,长、短,轻、重等。若把这些概念再浓缩成一组更笼统的概念,就是“阳、阴”。
  人在经验中得知,体所产生的相对现象会得到不同的效应,是为“用”。“用”因涉及主观,千头万绪,简而言之,不过利害吉凶,以供人趋避。至于“因果”,就是机械率,完全系于各个因子的排列组合,在时序流程中所产生的交集。
  这些因果体用的应用方式,如果没有一种规律,对人而言,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能不能再简化,使之成为分层别类的结构呢?
  在人认知的世界里,当然人与身处的环境是必要的因子。人有体有用,体是物质所组成,物质都由“地”提供。人与物又处于一个变易的环境中,变易有因有果,宇宙整体能量的作用是因,是一切事物的起源,称为“天”。至于体的用、因的果则是“人”。所以,整个宇宙都可以用“天、地、人”三种象征来代表,此三者又称为三才。
  于是,以阴阳为讯息的基础,以三才为讯息的结构,以空间的体用为根据,以时间的因果为过程,我们便得到了占卜的因子。再在这些因子上,根据一定的判断规律,便可以预知时空变化的先后流程。
  能量变化有其必然的规律,这种规律必定适用于各种时空架构,只要其架构与能量变化息息相关。举例而言,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细胞培养”技术,以动物的细胞,将之复制成与原体一模一样的动物。为什么一个细胞能变化万亿次而不失其真呢?那是因为生命体忠实地遵守着能量变化的规律。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人间世并没有二致,不同的是人站在主观立场,以自我利害来左右一切。人的世界就比自然界要复杂得多,因为其规律的周期涉及生命体及文化思维,甚至于主观客观认知,必须分门别类,一一探讨,很难一言以蔽。
  再以细胞放大为例,这种过程只说明了一种因果关系,而不是说每一分钟、每一步骤所有细胞的生长、变化细节都是一模一样。人世的因果爽然,也应以整体来考量,个人的主观只是一个片段。人却往往据之为公理,名之为正义,而不顾整体事件的真相。等到全部的因果印证时,人又早已忘得精光,以致于整个人生弄得支离破碎,烦恼不已。
  只要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在任何时空下取得的客观的讯息,都可以放大成为原有体用因果的真相。利用这种技术,以重现其中的因果关系,就是占卜的基础。
  保持客观就是正确的占卜态度,千万不可以主观意识干扰。人常为了自己的愿望,自欺欺人。若加入了主观的讯息,对所卜之卦而言,不仅毫无意义,尚且可能倒果为因,占者不可不慎。

五、客观结构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同样是人,同时成长在相同的环境中,但彼此的认知和观念,却是大相径庭。这是个客观的事实,科学家早已证明,在宇宙时空架构上,绝对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坐标点相重叠。
  任何人所认知的一切,都源自于他过去的感觉与经验。由于每一个体都生存在不同的时空中,其认知自然不可能相同,这种认知,即属主观。而人是群体动物,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影响。由于环境相同,人性一致,事物变化大同小异,故每一相异的认知之间,又多少具有若干相同之处。这些同与异,全部概括在一起,成为一个大集合,统称之为“客观”。
  主观只代表一个个体的认知,仅仅能由该个体本身去判断真假是非,在此没有讨论的必要。相反的,我们必须对客观加以定义,因为占卜必须是客观的,否则无法适用于所有人类,以及整个宇宙。
  没有主观的个体,就没有认知的主体,客观世界也就毫无意义。但若没有客观的世界,主观的认知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主观、客观是不可分离的二元世界。
  在实际应用上,所谓客观必须涵盖已知的各种现象。“易卦”即在象征符号上包含了天、地、人结构的体用因果。并将宇宙间的各种变化因子,以阴阳二进制的表达方式,分层代表了各种交错复杂的现象。
  <易经系辞>中记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仅仅八个卦的实用价值并不高,后来才会衍生为六十四卦。但是从分类的观点来看,这已经是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大突破了。
  易卦的第一个贡献,是二进制观念的发明,这种划时代的认知,比德国莱布尼兹早了数千年之久。当今的时代宠儿--计算机,就是建立在二进制的数学理论上。
  其次是多层象征的技巧,直到最近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大量使用资料后,才发现了数据“多层索引”的重要性,从而改进了数据库的结构及功能。而这正是八卦的基本理念,然而用人脑去处理多层索引,其学习及应用的困难度,也就不喻可知了。
  还有一种了不起却鲜为人知的观念,就是“生机结构”的应用,直到近数十年,生物的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 )的结构才被科学家发现。这种可以组成复杂无比生命体的结构,竟然简单得出乎意料。它是由双重梯状螺旋,借着联接其中的四种盐基A-T, G-C所组成,这四种盐基实际上分成两对,彼此不相互交换。当盐基排列时,以每三对为一组,共组成六十四种不同的胺基酸。我们再回头来看八卦,是由阴阳两爻组成,三爻为一卦,共为八卦。如果把上下两卦排列组合成对,正好也是六十四卦!
  这是偶然吗?抑或是宇宙中一种生机结构的特性?既然DNA 可以组合成为各式各样的生命体,八卦与DNA 结构类似,当然有可能组合成宇宙中各种变化的事件。问题只是我们后人能不能正视这种绝学,继续努力,将之发扬光大?
  从古到今,尤其是谶讳学,很执着于一些数字的魔力。看起来好象神秘难解,却又似乎颇有那么一点道理,偏偏又无法用理性表达。
  我在研究视觉辨识时发现,只要能够辨识几种最基本结构的形状,则宇宙间所有的形象,都可以藉层次结构的技术,加以辨识。而形状的基本结构,竟然简单得只有“点、线、面”三种,至于体,则是由“点、线”所组成,最起码的共有六十四种。
  由于这点小小的发现,我的程序写作起来既简单,效率又高。等到我研究易时,才突然之间恍然大悟,原来我找到了宇宙间“生机结构”的基本法则--几种连续级数数系,其基数由一到三,每种数系各有其特殊的结构,交互发展出繁复的宇宙。
  为了避免啰啰嗦嗦的咬文嚼字,兹用表格一并说明如下:
  ┌───┬───┬─────┬────────┬────┐
  │数 系│一 维│ 二 维 │ 三    维 │ 四维 │
  ├───┼───┼─────┼────────┼────┤
  │性质 │本体 │相对性  │结构性     │组合性 │
  ├───┼───┼─────┼────────┼────┤
  │概念 │点  │线    │面       │体   │
  ├───┼───┼─────┼────────┼────┤
  │图形 │点  │两端   │三角形     │64类  │
  ├───┼───┼─────┼────────┼────┤
  │易经 │太极 │阴、阳  │天、地、人   │64卦  │
  ├───┼───┼─────┼────────┼────┤
  │DNA │生命 │C-G、A-T │盐基结构    │64胺基酸│
  ├───┼───┼─────┼────────┼────┤
  │原子 │能量 │正性、负性│质子、中子、电子│元素  │
  ├───┼───┼─────┼────────┼────┤
  │基督教│上帝 │天堂、地狱│圣父、圣灵、圣子│    │
  └───┴───┴─────┴────────┴────┘
  我个人就利用这种生机结构的技术,故在中文计算机的发展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下一个世纪,这种观念将趋于成熟,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必然会产生另一个文明的高峰。
  这些事实说明了易卦的客观性,我们再把占卜时所应用的象征符号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易卦严谨的逻辑性,涵盖了每一种可能。
  宇宙中事物的变化,不过建立在能体、时间和空间三种因素上。能体指的是事物的本体,必须用一种概念代表,然而不论用任何一种概念,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代表的概念必须能灵活通变,能在不同的分类层次下,用不同的索引系统,无限地组合下去。
  时间、空间亦然,汉代京房氏采用了一种绝妙的策略,以十二地支五行的属性,包容了时、空二元,并将之配属在八纯卦的八个系统下,定出了“六亲”以作为事件的本体(读者如果要想了解其中奥妙,起码要钻研些时日,才能领悟其中的微言大义)。
  总之,如同蛋白质组成了胺基酸后,生命体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功能。由静态的结构,到动态的变化,只需要看本卦与变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占卜当时的相对时空状况,再根据各种因子的互动法则,这就是某一事件的时间流程了。
  上面所述的虽然只是一些理论,需知这些理论都是经过先民大量的观察、应用、印证后,再整理修正,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精粹。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自然事物中最基本的一些现象及属性,由此一层一层的发展下去,衍生成象征思维。并得以由简单的吉或凶的表象,推断出更为复杂的情况。
  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宇宙的真相就建立在殊异个体的主观认知,以及各个主观个体集合为客观的现象上。事实上,只有在相对两极端之间所包含的信息,才是无穷大。而客观整体,正是“有”与“无”两个极端观念之间的全部集合。
  我们所认知的“能量变化”,只是前述集合中,与“自我”有关的某一部份而已。每个人所能接触到的变化,都在此集合之中,却未必有相同的认知。但是人类习惯于自我的主观认知,就常把“她很美”这种观念,当作是明确而绝对的。以致人们经常以为,用来沟通的语言和文字,就“代表”了事物的真相。
  所谓宇宙的规律,也就是能量变化的规律。能量变化是透过量变而质变,组织成为一层一层的结构,人类感官所能接触到的,只是这种结构下某一层次的现象而已。
  既然由量变到质变形成了一层一层的结构,则高层结构的现象,必然受到低层结构的影响。因此,如果能了解低层结构的变化,再参考高层结构的整体现象,则可认知到其中的规律。同时并可根据此规律,再从任何低层结构的变化中,判断出高层结构的现象。
  举例而言,光虽具有“波”的性质,本身却是由“光子”所组成。在实验中,将一粒一粒的光子,经过一小孔射向一个屏幕,最后的纪录却显示出波的特征。光子是粒子,是低层结构,不具备光波的现象。一旦以光子束的形式存在,大量光子在时间影响下,连续通过某一坐标“场”,其相互作用的集体效应遂形成波。
  水波亦是同样的道理,单一的水分子不可能成为水波,没有时间产生运动也不会有波。我们要了解波,不能只靠眼睛去看,尚且要靠大脑去思考,分析较低层次之性质,才能判断高层之现象。眼睛只是接收器,只能接收客观的资料,人也只能透过对客观资料的认知作取舍,而与客观真实无关。
  事实的真相与我们的认知之间,经常有很大的距离。人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亦不例外,实际上这两者的存在意义是相等的。也就是说,空间可以用地图表达,时间也可以用流程表示。不同的是空间地图是设计给眼睛看的,而时间流程则是让意识认识的。要认识时间流程,当然必须经过意识的训练才行。六、抽象思维
  人能认知事物,是因人在经验中,建立了体用因果的联想。当事物的体用因果与自我利害相结合后,人即能透过思维,寻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就人脑的结构来说,祗有神经网络、转接中枢、记忆细胞以及流通其间的生化电流而已。但是在环境需求下,基于生存(未经历生存危机者,人脑功能多不彰)的压力,不断的强迫运用,激动电流,导通神经网络,记录下刺激的内容及过程,就形成了经验。
  经验仅为网络的交集,不易应用,然在不断的重复下,电流能使一些简单的视听讯息短路,直接与经验网络相联。此种可以代表联通经验的讯息,即为概念。概念产生时,大脑中所有相关之神经网络,在生化电流流通下亢奋,亢奋形成内部刺激,感觉中枢得以感知以往所记录的经验。
  利害的认知来自感觉器官,有些是先验性的,例如刺激讯号的强度等,有些又与经验相交连,成为极为复杂的层次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基于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惯的需求,某些神经网络区域,不断受到生化电流的导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惯性通路。这个惯性通路,就是人的“自我中心”,又称为“意识中心”。
  意识中枢的形成,是网络中某一区域,因经常导通或受到极强烈的刺激,以致其电阻降低,形成一个电场。但凡大脑网络产生电流,意识中枢首先充电,再与其它相关讯息导通。也就是说,人脑只能作单线思考,意识每次只能通连一种电路。
  这种特性,使得人的思考能力在速度与数量上,都有着极大的限制。但是,其优点则在于能够集中注意力,同时在千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生存竞争的结果,也发展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致能有今日的人类文明。
  策略之一,为了成功的生存,不需要判断的习惯行为,可以分工处理。神经的传输速度每秒钟约七公尺,肌肉神经在反复刺激下,神经原形成短路而有记忆,故能不经意识中枢立即产生反应。大脑神经网络亦有类似的作用,当复杂的网络在不断导通下,形成了惯性通路后,每当意识有电流讯号流通时,已形成惯性网络者,就可以直接通过。这种策略在心理学上称为潜意识作用,人类的学习,实际上多半只是潜意识的训练而已。
  策略之二,是意识中心对所联通的网络,作交集式的导通,以便于作大量的联想。由于大脑所获得的讯号,概为模拟式,讯号的精确度极高。在频繁的刺激原中,要导通多组精确讯号,不仅是人脑功能所不能及,亦且是当今信息界永远难以解决的难题。自然界解决的法,是在不同的网络间,交集最大者,其电阻最小,故而形成通路。因此,人脑便能对事物产生联想,而逐步形成各种概念。
  策略之三,为意识永远集中在动态、新奇、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事物上,而让潜意识自动处理概念的体用因果功能。这三种综合策略的应用,使得人能充分利用机能并不甚高的人体系统,得以生存迄今。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其差别极为显著。除了若干生理上的因素外,人智的差别,主要来自思维能力的高低。
  就如同一个图书馆一样,且不考虑外在环境的影响因素,首先藏书的多少就可以决定功能的高低。但是书越多,其存放的方式就越发重要。全世界各图书馆都有其不同的编目方法,而唯有能立刻满足读者需求的,才是最理想的图书馆。
  图书的编目就相当于大脑中对各种已知资料的整理方式,但两者之间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就是边际效益的考量。对一个图书馆而言,增加空间、图书、设备等任何一种硬件设施,都可以增益其功能。但是对大脑而言,因为硬件不能有所增益,更重要的便在于如何就地取材,利用人体既有的机能,将之发挥到极限。
  人类能力的自我突破,与处身的地缘环境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环境中已然具足者,人就没有匮乏的压力。而凡是环境中未能提供的,唯有到了存亡攸关,人才会强迫自己,绞尽脑汁,在艰险的道路上,闯出另一片天地。
  其中的症结,即在于人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水平向、同一类型的思维,以及垂直向、层次分类的思维。水平思维相当于图书数量的记忆能力,人在经验的重复下,会因联想的作用而增进若干倍的记忆能力。垂直思维则相当于改进书籍编目及排列方式,其效能的增加,有可能是几何级数的跃进。而两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应用,则称之为抽象思维。
  水平式的思考原则上都是以视觉讯息为主导,因为视觉的影响,一般人对各种事物的联想,都离不开水平思考的范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测试一般人的联想能力,大约百分之九十的联想结果,都与视觉或空间性质有关。
  垂直思考是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分类的基础,需要具备强烈的时间观念。然而在大脑的结构中,并没有感测时间讯息的器官,所以人只能由经验中累积一些认知,再透过教育及训练,人才能运用。也正是由于垂直思考的发挥,人类才能建立文明,才能掌握时间的契机,认识事物的因果。
  简单地说,水平思维可以回答“是什么”,垂直思考则专门回答“为什么”。《老子》、《易经》便是垂直思维的最佳教材,因为两本书中所讨论的,都是因果的分类或层次的象征,读者由此得以认识到自己以及人生、宇宙。
  经过思维训练的人,会自动地将概念资料分类,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分门别类,随时取用。这种思维的训练,到目前为止,很可能是本人孤陋寡闻,还没有见到任何理论或实际证据,能比《易经》更为完整。
  在前信息时代,人类受到记忆力的限制,知识的功率未能发挥。仅有极少数的人,凭借一些机缘和自我的努力,得以超凡入圣,大彻大悟。而在信息大放光芒的后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透过对思维的了解,锻练学习,以增进自我的智力。既然能够掌握人类思维的秘密,当然更可以据之设计成为公式,并转移到其它的自动机器上。到那时,抽象思维将不再是人类的专利,人类也不再是唯一的万物之灵了。

七、能量世界

  我绝对相信宇宙中有一个精简的法则,以简驭繁,一层一层地结构成为三千大千花花世界。在我个人的理论中(见<层次论>),宇宙中没有所谓的“万有引力”或是相对运动的“重力”。能量充斥在宇宙间,具有作用力,其作用于粒子结构上者,就是压力。能量作用于相对的方向,因此粒子受到的各方压力相等。唯有当在相对方向上有另一粒子存在时,由于此两粒子间压力较小,因而产生了相对运动。
  我无意在此讨论物理,但是因为本文涉及一些时空及重力的理论,不能不在此略作说明。可是,在引用理论之时,就难免牵一发而动全身。好在不论有无重力,我的理论与古典力学或是相对论,在现实生活上并无任何区别,甚至于连计算的公式都完全相同。所改变的只是宇宙观、认识论以及人的系统理念而已。
  时间与空间怎能影响人类生理的变化呢?我们并不需要了解太多空洞的理论,却不能不知道,人生看来好象变幻无常,事实上在一变一幻之间,因果分明。祗缘人们“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想知道的人,还是径自欣赏风景为是。
  我们都知道,海水在月亮运行影响下,会产生起伏于水平面的潮汐。潮汐的产生,就是重力(姑且沿用此一名词,以便读者易于理解)作用,海洋有潮汐,湖泊有潮汐,连我们洗脸时,脸盆里的水,也有潮汐。只是我们的眼睛不够精确,看不出来罢了。
  我们的身体完全是由细胞所组成,每一个细胞,都是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这话要说回三十多亿年前,当时的海洋中溶解了一些水溶性的矿物质,以及几种能够组合、分解的胺基酸。由于胺基酸的不稳定性,在某一种排列组合之下,形成了极长的蛋白质分子,而且联结成为链状,从而形成一道膜,把部分海水围在膜中。
  因为它比人的体积小太多,所以称之为细胞,细胞所围住的“原始海水”,我们称之为细胞质。如果保持在一定的环境下,这种细胞便能够继续作用,于是产生了生命。而生命力的来源,便是建立在细胞形成时,其细胞质的内涵上。
  遗传学上已经了解到遗传基因的作用,也知道了如何复制出另一个完全相同的细胞。生物行为学家同时也发现了生物的行为与其细胞质的组成,有绝对的关系。
  细胞质既然与海水成分类似,当然它也受到潮汐的影响,尽管细胞很小,其潮汐也很微小。可是按照比例来说,地球上潮汐与人的比例,大概是细胞质与胺基酸比例的一百万倍!显然细胞潮汐对细胞的影响,远比地球潮汐对人的影响为大。
  这也是为什么占卜要采用阴历和十二地支的基本理由。阴历及十二地支是先民观察天文气象,根据黄道和月亮的变化,发展出二十四个节气与十二支时的计算方式(请注意,12与24两个数字,都有“2 ”、“3 ”两个数系的基数)。
  因此,人在宇宙时空中,其生理的发展过程,必与能量的变化息息相关。能量变化规律丝毫不爽地维持着所有的恒星、行星以及星云、星团等的运行(否则,我们便无从算出哈雷彗星何时到来),每一个光子、量子的行为,也必然都在能量规律下,不逾越分厘。那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生命细胞就可以不遵守宇宙的能量律。
  我们若想要了解这些规律的结果,当然要采用符合规律的方法。十二地支不仅代表了时间,也代表了空间,更代表了能量的循环关系(请见第二篇、八)。所以,要截取宇宙时空与人互相影响的机密,就必须利用十二地支。

八、时间空间

  传统的时间观念因为受到视觉效应的影响,便和光速一样,被认定为都是一种常数。也就是说,时间是线性进行的。如同光线一样,在还没有看到光线以前,对观察的人而言,光还没有产生。时间亦然,在下一秒钟还没有到来以前,那个时间并不存在。
  由于视觉效应快速,可以立即反应出环境状况,故人类极端的依赖视觉。人类的生活行为,百分之九十集中在视觉上,以致有“眼见为信”的论点。然而,人类绝大多数的高级行为,往往要先摒除视觉的影响才能达成。
  比如说,音乐、感情、思想、观念及真理都不是眼睛所看到的,能欣赏的人,一定要摆脱表象。而只相信眼睛的人,最容易为外表所迷,沉湎在物质的陷阱中。因为物质是看得见的,人往往以物质来代表客观真实。
  对于利害亦然,眼睛看得见的利害,人人皆知,而且个个趋利避害,无所不用其极。可是真正的大利大害,却因为不是眼睛所能看到,反而经常被人忽视。正是因为人过于依赖视觉,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以致于真正的潜能难以发挥。
  视觉所接受到的光讯,实际上就是能量变化的结果,由于视觉变化的信息量很大,人脑无法贮存,只能于瞬间,将之转换成为概念(详细理论请见《智能学九论》之三--认识论)。至于每一个变化结果的连续过程,唯有透过概念记忆,以及概念与概念间的联想,才能得到一种“近似”的印象。
  这种印象,包括了光影的边沿效应,此为对形状的感知;形状与左右眼交角的感知,则形成了距离;距离加上视觉方向,遂产生了位置观念;光波波长与强度的感受,便是色彩与明暗;若再加上其表象的变化,便是质感。将形状、位置、距离、质感与经验结合,人便可以辨识出是何种物体。这些条件,就是人类对空间的定义概念。
  因此,人是先有视觉,并因之而定义出“空间”的。同理,“时间”也是因为人类先有了次序的认知,据此予以定义,从而影响了后人,产生时间的观念。
  在视觉接受空间讯息的过程中,由于能量变化的“先后顺序”,使得印象的产生,也形成了一种先后的信息。然而在钟表普及以前,人类对于时间的概念,也不过是阳光的偏移角度而已,除了极为明显的过程外,其余的经常都是纠结不清。
  记忆中的概念亦然,时到今日,人们已有了极为清晰的时间观念。但是,要想唤起:“前天中午我在做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记忆,却要大费周章。甚至于就算想起来了,有时也只是基于经验性的推理,或者是特殊关系的联想而已。
  这种现象是绝对正常的,我们的思维在偏重视讯的状况下,与宇宙真实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人对空间之所以能够有非常明确的记忆,是因为潜意识中已将视觉讯息直接与其体用因果相连了。比如说平常我们走路时,根本不需要思考,但若闭上眼睛,要走下一步,就得先想想看了。
  在概念中,空间是具体,时间却是抽象的,具体的容易处理,抽象却很难把握。我们便认定在宇宙中,空间是早已存在的,时间却永远只有现在这一剎那。过去的已经消失在“? ”里,而未来也还在“? ”中,偏偏时间又像失控的火车头,不管我们赞成或反对,总是奋不顾身地往前疾驶。
  人自一生下来就活在空间里,习惯了眼睛所传达给我们的一切,总认为空间是静态的。然而一个自出生就已失明的盲人,也可以证明时间同样是静态的。盲人由于没有视觉,无法养成空间感,但是他们可以利用触觉来认识体形关系。当我们要告诉一位盲者:“前面两公尺处有一块石头”时,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往前面八步有块石头。
  两公尺与八步有什么分别呢?因为盲者看不见,没有两公尺的概念,要有,也是经过转换,成为可以用他们的感官去衡量的单位。走四步是一公尺,八步的概念就可以得到需要了解的因果关系了。
  “步”与“尺”的不同,是“步”的概念中包含了时间因子,而“尺”则完全没有。盲者没有视觉,对时间的感知却比明眼人更为锐。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心,占卜算命这些绝技,也多是由盲人心口相传,以迄于今世。
  再看看我们这些明眼人,实在是荒谬不堪,我们能够精密地计算出哈雷彗星会在何时出现在太空中某一坐标位置。却不肯相信这种计算出来的“真实现象”,就是“时间是静态存在”的明证。
  不相信也就罢了,一谈到时间,人们总还要问一句:“最初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西方发明了创世纪的观念,中国也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可是这还是没能回答在创世纪或盘古之前的时间观念是什么?天文学家更不肯示弱,他们否定了创世纪,认为那是宗教的神话,却说宇宙之初是一团浓稠的“离子浆”,经过“霹雳”一声大爆炸(Big Bang),两百多亿年后即形成现在的世界。几百亿年后呢?一定会收缩到像当初那样小。随着时间的变化,宇宙就这样一涨一缩,反复不已!
  我们不妨闭着眼睛,利用非凡的想象力,领悟一下这种毫不迷信的观念吧!在一个“封闭性”的太空中,一团火球忽大忽小地胀缩(这样说其实不通,因为大小是要有比较对象的。而在这个系统下,连测量大小的尺子也是同比例的胀缩着。可是除此之外,这和禅一样,已经无法用语这表达了)。
  在这个系统下的时间又是什么呢?在“凡是没有产生或已经过去的时间都不存在”的观念下,宇宙只有“现在”这一剎那。这是种非常奇怪的观念,却有人将之奉为真理。“现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人以影片为例,认为人所看到的电影就是现在。这个比喻其实很不恰当,影片分明早已拍好,否则哪有影片可映?而看到的片刻,只是视觉的连续效应,与“现在”无关。因为同是一段影片,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反复观看,内容也不会改变。而“现在”则不论在哪里,即使是在两百亿光年以外的地方,也只有这一剎那。
  再换一种比喻,有一条船,船头船尾不过一百公尺,当下一剎到来时,对船头和船尾所站立的人而言,是很难有所分别的。可是如果有一条长达在两百亿光年的宇宙宇宙飞船,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当下一剎的到来的剎那,站在船头及船尾的人,是“同时”到来吗?是相差两百亿年?更多,或是更少,还是一秒钟也不差?
  当这一剎成为过去以后呢?科学家认为时间的动能变成了静能,永远封存埋藏在宇宙的连续时空中去了,所幸未来不断地冒出来,人便活在这窄窄的狭缝中。这种比科幻小说还要离奇的时间观,却正是当前大家信之不疑的科学神话。
  时间真是那么难了解吗?其实,人只要肯放弃成见,脑筋转个小弯,观念一改,所有真象立刻都能清清楚楚的呈现出来。时间与空间都是宇宙结构的基础,只要我们接受了“时间与空间是一体的两面,两者相互存在”的观念,一切就都昭然若揭了。
  这个观念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他把时空联成一个名词,因为空间可以用质量来表示,而质量则是能量除以光速的平方。十光年是空间,却也是光走了十年的时间,时空两者实不能分开理解。这个观念,说明了如果你相信明天的、明年的太阳一定存在,那么也包括了明天、明年的时间在内。
  “我们昨天从台东来”这句话,台东只限于“昨天”的那一个,而不是今天的台东。同理:“我们明天要去台东”,其中包括了“明天的台东”和“明天这个时间”两者,不能说空间已经存在而时间尚未到。
  然而人总是认为,当我要去台东市时,我知道路程有二十公里,开车要二十分钟。人虽然还没有去,但我相信台东市在那里,不论是今天去、明天去,台东都会在那里。可是要我在去台东以前,就认定“二十分钟以后我会在台东”这件事,已经是一个“事实”了,一定不会有人相信,人们会说:“还没有发生的事,怎么能说是事实呢?”
  这就是人生的问题所在,空间因为看得见,人就认为它是恒定的;而看不见的时间,就是不确定的。人们不知道在去台东的二十钟内,真正会“发生”什么事,正因为人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所以现在总要拼命努力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条件。有了期望,就有得失,有了得失,便心生喜怒哀乐,平添痛苦烦恼。
  如果时间与空间同在,则在我们的脑海中,除了有份去台东的地图外,也应该有一份去台东的时间流程图。根据地图,我知道这二十公里路要如何走;根据时间流程图,我也知道会发生什么状况,有什么结果。至于开车二十分钟可以到,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认定这次也不例外。人在不知道时间的真相时,总难免自作主张,胡乱猜测。
  宇宙中没有不变的事物,时间在变,空间又何尝不在变化。每次我们去台东时,台东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人总认为空间还是原来“那个地方”,时间却永远是“新的”。这是因为人在认知的时候,导通经验网络需要步骤,在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间,认知的资料得到了。但是,在时间上已经是第二步了。
  如果真有一个时间流程图,规定了我何时去台东,假定其结果然完全正确。那就表示在我还没有到台东之前,“我去台东”这件事已经存在在流程中。因此,只要我们能证明有这种流程存在,时间就是既有宇宙的一部份,而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一剎。
  我们早已证实了地球绕日的流程,也证实了四季冷暖的规律,花木枯荣、人类生死,无不因果不爽地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我们还需要证明什么?是的,易经的占卜!其实占卜只是爱因斯坦时空观念的生活化,当我们观天察地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透过实体的表象,以求解时空的流程图?既然如此,一切都是既定的,人还争些什么?在固定的流程中,该得的绝对不会少,该失的也不可能多停留一刻。
  再看清楚一点,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流程中的节目而已。或许有人认为这种看法太过消极,或许是吧,但是凭良心想想,人类再积极的拼搏下去,还能有几个明天?宿命论也好,迷信也好,能摆脱世俗的桎梏,根据所知道的时空流程行事,随遇而安,心平气和。人间事物,一概不取,时空境界,任情遨游,虽天仙亦不过如是。有缘则信之,无缘者任之,有什么好争的呢?不论是谁,都只是忠实地执行着自我的流程而已。

九、时间流程与预测

  人生在世,无非徘徊在时、空两大因素之中,感之系之,悲之喜之。千万年以降,人类对此二者之认知,累积成为知识。人对此类知识之掌握,则为其生存之能力。
  空间的限制因素为量,量有大小、多寡,宇宙能量的变化,多至无尽。生命体生存的时空有限,遭遇的变化亦然,在生存的范围内,感知与变化则依边际效应作取舍。物体的运动对生存影响最大,故在长期的适应下,动物发展出了视觉及听觉,以测知远较物体运动速度为快、功率为小的电磁波。并得以利用时间差,作有利于主体行动的判断。
  生命体随着生存的成功,分工复杂,遭遇环境变化的机会也日益增加。其感官对时间差的侦测能力,遂成为未来生存成败的关键。
  人类将事态的体用因果转为概念并记忆起来,以作为日后判断利害的参考,由此提高了生存的机率,相对的也增加了事态的复杂性。因为体用因果正是变化的基础,这就等于在自我利害的立场上,又加入了新的影响因子。以致于因果相循,事态越复杂,变化的机率越高,人的生存利害判断,更是依赖事先对未来的认知。
  时间的限制因素则为序数,序指先后,人的感觉器官并不具备对时间序数之感知能力。是以在某一时间中,往往因某一变化之产生,而令人措手不及。人类为了保障生存的安全,便不断地在未知的时间中探索,乃得以逐渐认识宇宙的真相。
  所谓的宇宙真相,综合前面的说明,指的就是客观环境的时空流程图。不论是任何人,也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凡是能预知时间流程者,皆可称之为先知先觉。
  既有先知先觉,必然也有后知后觉者,其人虽无预知能力,亦能经由经验学习,以类推的方法,略知趋避之道,斯为社会之栋梁。等而次之未知未觉者,是组成社会之大众,其数量庞大,静止时为稳定之基础,动乱时则为风暴之核心。至于无知无觉者,不明是非轻重,连生死存亡皆难以分辨,已是极少数的了。
  从结构的观点来看,先知往往是应运而生,其责任是带动少数后知后觉者,使之起而行,将力量凝聚于未知未觉者之中。如此一来,一个稳定的社会便足够消化所有的知识,催化新的组合,累积新的疑惑,等待次一个机运的到临。
  这种变化的速度,与人数和讯息量成正比,其极限则是个人知识累积的最大值。换句话说,当对真相理解的讯息数量,到了连先知都无法全面掌握的时刻,这表示无论是人也罢,先知也罢,于宇宙真相认知这个责任均已无法胜任了。但是宇宙的发展不会因此而终止,在时间流程上一定另有安排。这时如果有任何一种个体,能具备人在讯息处理上的特性,此即意味着新的时代已然到来。
  本文无意做这一方面的探讨,无论下一个时代之主宰为何,人类的生存才是我们所应该关心的。先知们一步一步地启示后学,先使之向往于道,进而学习、锻练。然而后知后觉之所以为后知后觉,即表示在了解与认知上,与先知先觉者相去已有一段距离。三代以下,事物的殊异越来越多,而了解与认知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
  为了使真理不致蒙尘,了解时间流程的先知们最常用的手法,便是保存一些“预言”,以作为后世传薪的“种子”。等到时机成熟时,在那些预言的引诱下,必然会有觉者,再度开启时间流程的玄秘之门,迈向另一个机缘。
  能了解人世间时空流程的人,其个人的能量实远大于任何世间法的极限。这么大的能量,绝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人人都可以获得。
  基于人性的特质,在大利之下,人人都会竭尽所能,不顾一切地巧取豪夺。不要说别的,只要有人稍稍知道次日股票的行情,要不了多久,金融风暴必将出现。首先这个人本身一定会买低卖高,大发其财。然而要赚多少才算是“大发其财呢”?即使做了世界首富,也还有永盛不衰的愿望。更何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人亲戚没有一个不仰沾其利的。至于其它人,也只有任其宰割了。
  时间流程如果能成立,必然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此流程不可能让任何人知道。一旦有人知道了,基于自我的利害关系,人就会设法“趋利避害”。如果成功了,流程与事实就不相符,流程也就不能成立了。
  然而,万一有人绝对没有私心,明明看到了与他利害攸关的时空流程,此人依然无动于衷。则此人之知实等于不知,时空流程仍旧成立。
  人怎么才能够无私呢?首先要有机缘,因缘而觉,因觉而修持,由修持而得道。那么这些机缘来自何方呢?佛家称之为因果,多行善事,多积善因,千万别希望立即有所收获。生生世世,累积多了,善心也形成了,自然而然就会缘熟。
  我从小至大,接触易理的机会不能算少了,但一直不得其门而入。所幸先父为官廉洁正直,令我善缘不断,多年来,不知放弃了多少得大名、发大财的机会。最初我心中还有些愤懑不平,颇吃了些苦头,总算还能自我把持。终于时到缘成,一点都不费工夫的,竟然走上光明大道。
  先贤们苦心孤诣的,莫非为了维护此一时空流程的运行不误。假如一代一代人才辈出,那便只要亲炙私淑,口口相传就可以了。不幸时代的变迁转剧,在东西方文化交错的阶段中,正值中国国势衰到谷底,所有的传承,都面临了断层。
  只要把眼光放远大一点,就知道这也是机缘之一环,没有剥复相因,就不可能否泰互错。中华文化传承已久,因袭成风,后人昧于情感,早已分不清是非真假。一次彻底的败坏,正是全面振兴的契机,问题只在于有没有这种力挽狂澜的回龙手法了。
  在我看来,这种手法便是“预言”,一种设计给少数人看、只有极少数人能懂的一种文字游戏。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阅坊间出版的《中国的预言》一书。我个人接触到这本书已是数十年前的旧事了,但真正让我怵然心惊的,则是在民国六十二年时,居然让我事先看出了若干难以置信的“大事”。从此以后,我就不断的研究探索,不幸那时我又在为中文计算机孤军奋斗,一直没有办法全力投入。
  原来我以为机缘到此为止,好在我心无所住,万事随缘。对中文计算机事业也只求奉献,功成身退,一点都不恋栈。想不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然从叶中和兄送我的一本《野鹤老人占卜全书》开始,到今天不过年余,我竟能登堂入室,甚至现身说法。所以只要是有心人,务必以诚意正心为要,人在数中,时到自成。
  预测的境界相去甚远,有江湖上流传的五术,即所谓的“山医命相卜”五种术数,也有少数超俗脱尘的高人。正因为这些高人视名利如粪土,所以常将其预言,假托在一些大家熟知的易学大师名下,因而形成了人类文明中特别杰出的“出世文化”。
  预测学之体系以“易卜”最为完备,易卜兼具“易数”及“易理”两个系统,易理以文王、周公、孔子为道统,释卦象,注彖辞,以明“天、地、人”三才间互动之关系,奠定了人际之分寸。易数系以二进制之分类,象征宇宙时空之变化,伏羲首创之,继之有吕不韦、京房、郑玄、李淳风、邵雍以迄明初的刘基等人完备之。
  易数自汉以后,分为多个支流,其中最重要的有两大派,一是由京房改用纳甲,忽略易辞,专用五行六亲的六爻占卜。另一派则是以邵雍为主的“梅花易”,根据易卦和易象占卜。前者流行于江湖术士之间,至清朝王洪绪、野鹤老人等日趋完备。后者则衍为文人卦,流行于仕人之间,占玩者众,而有建树者少。
  至于五术中的命相之类,由于其范围局限于个人的命运,仅属小技,在此从略。
  正统之《易经》学者,谨守周公孔子之教,仅求义理之认知,以正行为之偏差。在工业时代以前,社会上除了政体的兴革外,其它各方面的变化不大。人们所需要留意的,不过是个人行事为人的方法及态度而已。
  然而“易”者,变易也,时代的变化日趋急剧,今人一日之所知,即相当于千年前古人终生之所闻。易亦在变易之中,由慢而快,由局部而全面。人若不知事物之变易,固不能成功地生存在时代的洪流中。但知其易,而不知易向何方,同样亦将无所适从。
  人所难者,新生事物之学习也,既已困而学之,未几,事物又变,一而再,再而三,其苦不堪。更何况事物变异,必将影响自我身处之环境,自我若不变,则必与环境捍挌不入。若变,则又难免劳心劳力。故今日世人,真有如湍流中之游鱼,难以自已。
  是以,《易经》真正的价值,即在于易数。人生在世,面对着无常的未来,若能掌握真实的时间流程,选择的自由度必然要大得多。

十、宿命论与人生

  邵雍字尧夫,号康节,生于宋真宗大中详符四年(公元1011年)。他从陈希夷的再传弟子李之才学习易数,后定居洛阳,与司马光常相往来,一生从未朝仕途发展。着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及《梅花易数》等书。
  邵夫子研易极具心得,能知过去未来。一日偶见客厅桌上有一花瓶,忽然兴起一问:人有命运,不知花瓶是否也在数中。“梅花易”讲究无事不占,念动即占,当下便占得一卦,卦象显示,此花瓶受克,将命尽于当日午时。
  夫子觉得难以思议,当时已近正午,家中既无儿童,又无猫狗,再说风不兴、地不动,这个花瓶怎么说都不可能破掉。
  夫子决定要好好看个仔细,以参透命运的机缘。时间一刻一刻地接近,夫子望着花瓶,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已是午餐时间,夫人把饭摆妥后,便唤夫子吃饭去。夫子却说此事至关紧要,必须等看到花瓶破了才能离开。
  夫人一听,不由怒从心起,说:
  “你要知道这花瓶是怎么破的?简单得很,我便让你看看!”
  等到花瓶落地,夫子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占卜竟然是瓶破之肇因。宇宙中体用节节相扣,因果循环不息,一切都在数中。
  在国家这个大环境下,根据社会的安定或动乱,占卜也有其兴衰的轨迹。国家强盛之时,人人有自信,努力上进,根本没有时间及必要,将心思花费在占卜上。一旦盛极而衰,社会上浮夸之风鼎盛,人人好逸恶劳、急功近利。这时,求神问卜必然大行其道。等到国家腐败不堪,人民对政府丧失了信心,便只有完全诉诸命数了。
  因此,占卜最有价值的时刻,多半是国家危亡、天灾人祸频传之际。这时人民生活于苦痛之中,丧失了保护的屏障,唯有冥冥天数,宛似黑暗大海中的灯塔,光耀人间。
  有许多人把宿命论与迷信画上等号,然而,人的知识来自经验,经验都是有时间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又有谁敢说他是实信者?
  任何人都必须相信一些原则、道理,以适应当前环境,否则难以生存。这便是现实,是生存在四度空时中,肉体必须遵守的规律。然而人还有思想,可以脱离现实,别有一番境界。人可以相信现实,也可以相信自我,姑不论所相信的是什么,除非是真理,除非他所相信的能置于千百年之后,千百里之外而皆准,否则都是迷信。
  其实人所“信”者,说穿了无一不是“人信则信,人云亦云”。过去相信神权、君权,现在相信民权,未来呢?在君权之下,人相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观念。今人不再忠于任何人,他只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相信自由。
  然而人真有自由吗?老天下雨时,人人忙着躲雨,个个噤若寒蝉。即使是洪涝干旱,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不赀,也从未见到有谁游行抗争,咒骂老天不道。但若是邻家老者不小心溅了些水花到身上来,可能就会有大义凛然之士,口出秽言。更不用说那些不干己利受损,动辄丢鸡蛋、上刀棒、争人权的了。
  自由与现实不过是两张不同的面具罢了,向天抱怨不够现实,所以人不会向天争自由。一个大有为的政府,如果能为所当为,拒所当拒,鸡蛋的功能必然就有限多了。然而这种政府却未免不够现实,大凡官不贪则无权,有权不用则无利,人不图利,岂非违反人性?
  庄子的<逍遥游>,能倒背如流的人比比皆是。人人皆知北冥有鲲,鲲化为鹏,鹏之背长有几千里。见蜩因小而不知鹏之志,不禁喟然而叹:“有志者,应如鹏也。”只有不懂事的小孙子会问:“大鹏有什么志向呢?”大人一定会带着怜悯的神色对小孩说:
  “这是象征,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劝人立志的,世界上哪里有大鹏呢?”
  这下连庄子也失算了,现代人只相信科学,科学家说太空中有无数个黑洞。黑洞是重力无限陷缩的最终结果,因为连光线都逃不脱它的引力场,所以表面上看去是一片黑暗。虽不知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经过计算后得知,其大小与太阳相差不多。人们听了,必然会说:
  “黑洞一定是那样,这是科学,错不了的。不相信科学的人,智力一定不全。”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呢?
  人若能了解语言的本质,当知大鹏与黑洞其实分别不大,都不是我们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它们代表着很大的能量,其规律也不是我们小小的人类轻易能够掌握的。当然,我们希望能了解这些规律,希望能遵循、配合。
  蜩之所以为蜩,并不是因为它知道大鹏鸟的大,而是蜩不屑于去了解比它大的规律。蜩所关心的,只有它自己。人若只关心他所知的范围,只相信他已知的事物,那就是一种蜩。他所耻笑的,就是庄子所说的垂天之云,这也算是宿命论的另一章吧!
  《金刚经》中记载,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以布施,是人福德,可谓多不?’即使这是佛的训示,在佛教界也有争议。有些大德认为物质布施非常重要,也有认为佛还是倾向于教义与心灵的训诲。
  其实,佛认为生命体需要物质的滋养,而精神体则需依附生命体而生,这原本就是一个考验,佛自身就曾受过测试。有一次佛见到一只苍鹰掠食一只鸽子,就劝鹰不要杀生,鹰反问佛如果不杀生,它将如何生存?如何养活嗷嗷待哺的小鹰呢?佛面临这道难题,立即慨然割肉喂鹰,贯彻牺牲奉献的精神。
  这原是生命的真谛,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是建立在另一个生命体的牺牲奉献上。只是在常态时,是由最低的层次起,由有情无情之间,逐层向上堆砌。所谓的生命,不过是一个共生的集体,而层次的高低,则是集体的功能性表现。功能最高的,要能由觉而知,由知而悟,由悟而行,发挥生命的光辉。
  我们身体中每一个细胞都是单独的小生命,当它们能为整体牺牲奉献时,人的身体就健康。有朝一日,身体丧失了控制力,细胞受了自由的洗礼,变成癌细胞,群起抗争,人就生病了。人体如此,今天的世界、社会、家庭又何独不然呢?人类已经病入膏肓,只等着癌细胞的扩散了。
  这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呢?宇宙整体不是为了任何生命体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个体而有所改变。所有的规律都是朝向整体的利益,相互支持、配合、奉献、共存,没有这种规律,宇宙早就是一团随机数了。
  当人运用他贫乏的知识、迟钝的知觉、有限的时空以及私利的心态,去控制事物的发展时,便已经种了因。事情的发展演变,便是结果。然而这因果之间的关系,经常不是人的感官所能察觉得出。有人便以为因果的规律不存在,更有甚者,见到他人默默地接受既存的规律,还要大声斥责。
  在佛割肉喂鹰的那一剎,既符合了自然律,又实现了佛法。整个故事所象征的,是有情无情皆有生命,生命体必须接受施舍。在达到生命的最高层时,必须对过去所奉献的诸多生命体,做一种因、果的回馈。这种回馈就不仅仅是经由有情或无情(生命或物质)的奉献,而是精神、理性(升华及觉悟)上的认知。
  所以,当我们遵从“天命”的安排,诚信天意的慈悲时,便能谦卑地体认到,宇宙中的规律远比个人盲目的、幼稚的意见要来得完善。我们这些渺小的蜩,还是努力的去奉行宇宙的意旨吧!若我们有幸能够了解的话!
  尝闻人言,物是有形有质的,物理有必然的规律不足为奇。但人有心,心是不定的、不可知的,所以机械律不适用于人生。人有心属实,但心从何来?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且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人都必然要与环境相互作用。胎儿在母体妊娠期中遭遇的的各种环境,是人生理的先天基础。出生后,生理需求与反应的的强弱,又和生长的环境交互作用,在得与失之间,形成了各种经验与心理认知。渐渐成长后,开始就学、交友… ,人的能力逐渐成熟。最后,人终于面对社会,举凡自我之条件与周遭的状况,都互为因果,交相作用不已。
  从最初在母体中,到成长后面对社会,在每一个阶段中所面临的环境,我们都无法控制左右。等到个人的心理状况在环境的刺激下已经定型后,人面对着无可奈何的大环境,连心里生不生气,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与价值观来决定。人究竟有多少空间,能让自己作主?
  最后,我以野人献曝的心情,提供给愿意思考的朋友们几个让大脑进行有氧运动的课题:“人生的意义为何?”“时代的方向显示了什么契机?”“我们是否真的奋斗得问心无愧?”当然,这些答案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
  没有判断的准则,就没有正确的答案,那任何辩论都毫无意义。谁都知道在我们处身的世界中,事物在变,观念在变,但是人性却永远不变。换句话说,在一代一代、生生死死的漫长岁月中,人性是不会改变的。
  假定上面的论述成立,则上述课题的判断标准应该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就是说,绝不能以眼前的是非得失为度。人性在生理上的需求,是要维护生存;在心理上则是要保持平安(而不是追求快乐)。就生存的条件而言,当今这个时代可算是人类物质成就的巅峰状态了。从心理的需求而言,前面所提到的三个问题,古今中外,已经不知道被多少人提出来讨论过了,相信今天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既然我们的答案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那结论就非常明确而简单:
  只要我们知道时间的流程,我们就知道宇宙的真相,易是认知时间流程的不二法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志追求人生真理者,请先了解《易经》。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真要走上这一条路,请别忘了再带一本《道德经》。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